“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成就回眸
7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0余项,获授权专利57项,出版的《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和已经公布的英藏、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相互补充,成为西夏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原始资料;改良盐碱地约13.31万亩,指导、推广渔业养殖面积25.4万亩,建成各类旱区节水灌溉示范区3.1万亩、累计推广面积267万亩,示范区与辐射推广区平均每亩增产率达60.9%、平均每亩节水率达22%、单方水生产效率提高达20%、农业生产效益提高20%以上;首创黄河鲶鱼繁殖群体性腺发育提前、高效人工授精与人工孵化、仔幼鱼转食驯化、人工饵料大规模苗种培育等15项技术;形成专用马铃薯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4个、贮藏保鲜技术规程2个、获软件著作权1个,解决了制约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制定、发布了与压砂地西甜瓜水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其专用设备研发与示范密切相关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12套;指导建设各类马铃薯贮藏设施3万余座,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50万吨;共培训各类产业农民3万余人,培训全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2000余人;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应用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约14.23亿元。
2008年9月以来,宁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充分发挥在人才汇聚、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的引领、示范、带动与创新优势,密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为展示学校建设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服务地方成效显著。7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人才与科研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领域,以强有力的科技成果及应用为建设小康宁夏、生态宁夏做出了突出贡献。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型草业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开发科技成果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4000万元;为宁夏茂盛草业公司、盐池县绿海草业公司等5个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马铃薯专用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及贮藏技术”筛选出适宜宁夏马铃薯主产区种植的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7个,研究设计出马铃薯贮藏窖型5种、获国家专利3项;“水资源与节水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提出了宁夏虚拟水节水战略,建立了包括“精准灌溉技术集成标准体系、宁夏绿洲节水农业区生态安全3S监测技术”等在内的重要技术体系,提出了适合引黄灌区的节水改造技术集成模式;“电石渣浆高效脱硫技术稳定控制与工艺优化研究”实现了生产装置上渣浆脱水效率和烟气脱硫效率双达标的目标,该技术的应用使宁夏英力特化工集团公司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9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20万吨、电石废渣排放25万吨,每年可节约33.78万吨的石灰石资源,可直接实现环保经济效益1375万元/年。
——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队伍汇聚的重要平台。宁夏大学现有的专门史、民族学、水利水电工程等13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均为7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主干学科或主要支撑学科,这些学科占全区重点学科总量的45%;借助“211工程”建设,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由2008年的7.93%增加到现在的近20%;已建成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自治区院士工作站、3个自治区人才高地;柔性引进院士17人,聘请知名专家13人,入选自治区、国家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库约100余人;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已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资金转化项目以及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重大项目(计划)60余项;专职教学科研队伍中32%的人员深入基层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为自治区13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4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100余家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广示范6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为实现宁夏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宁夏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参与教师培训的实践工作作为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教育的理论问题,提出的宁夏骨干教师“四五六六”培训模式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宁夏项目的“三五六”培训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受到参训教师及其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好评。在2011年全国“国培计划”总结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此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挥毫泼墨,绘成“211工程”三期辉煌;再制蓝图,指点高水平大学未来风光。我们相信,在实现“宁大梦”的奋斗征程中,“211工程”建设必将继续谱写新的伟业,必将为实现把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原载宁夏大学新闻网 2013年5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