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重点实验室正在通过研究基地的试验示范服务地方,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集成他人研究成果为手段,与当地政府和农民一起构建宁夏的生态经济示范村,并为日后的生态经济示范乡、示范县的建设奠定基础。目前,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面临“生态环境仍然较为脆弱、资源配比尚不均衡、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等问题,区域发展总体上仍处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或者说是库兹涅茨曲线的上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提出的“宁夏大学要努力破解‘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难题”,既是对我们的学科走出学术小循环参与社会大循环的要求,也是对我们长期办学目标的考量。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无法不面对的长期挑战。因此,抓住这个机遇,构建学科发展的外生动力,进一步强化生态学科的应用目标,用学科发展破解“两个难题”是生态重点实验室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重积累,谋长远。“破解两个难题”的根本发力点在于学科水平,这是生态重点实验室有能力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的根本所在。因此,要紧紧抓住学科这个利器,不断打磨,使其能用得上、很给力。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建立之初就紧抓学科建设。2002年,学校为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先行战略,组织建立了“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研究中心依靠校内力量整合,以明显优势获批了生态学二级硕士学位点,2011年再次抓住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调整的机遇,顺利获批生态学一级硕士学位点。2012年,生态学经教育厅评审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学科是研究中心的学术源泉,这些年,重点实验室正是依靠紧抓国家战略在西部实施的机遇和显著区域特色对生态学科的支撑,主动找寻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校内协同,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先后进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行列。更为重要的是重点实验室依靠肩负使命的动力和压力,形成了一支协作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实(试)验研究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建立了立足学科长远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定位研究站,学位点师资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课题总量和结构都在增长和优化,科研成果在数量提高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基础研究成果被三大检索收录数量增长、支撑现实问题的横向课题成果质量提高、解决生态科技的系统成果显现”三个特点。

——强团队,重协作。学科的作用在于围绕既定学术方向的不断积累,而团队的作用则在于围绕学科方向形成合力和协同攻关的机制。近些年,通过贯彻“稳定(关键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共享(社会人才)”的人才方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且不断构建团队的协同创新机制。首先,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发挥带头人经验丰富的特点,使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社会活动、组织各类学术讨论、着力追踪学科发展报告和学科综述文章,掌握学科总体动向,成为学术引路人;发挥部分教授和副教授积累丰厚、对区域问题有深刻见解的优势,使他们以承担服务社会的应用基础和应用课题为主,成为基础与应用的桥梁;发挥年轻博士理论功底扎实,新思想、新方法活跃的特点,使他们立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长线课题,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由于研究单位的人员较少,这些年基地吸取“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的思想,将研究生纳入研究队伍,使他们在角色上向职工靠拢。其次,为了克服团队可能出现的扁平化,基地结合国家重点科研任务,锻炼学术带头人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对学科方向的把握能力,培养和造就几位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同时,不断物色和积极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提升团队层次,带动队伍整体提升。最后,着力构建团队内部的利益分割与协调机制。课题主持人带头将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前期专项等较大课题分解,并按照“分解任务和经费、协作研究”的运行模式实施课题研究任务。

——夯基础,定方向。学科发展的另一重要标志在于有科学的研究手段。生态学跨越了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对于研究基地、实验室的要求和依赖较高。建立研究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是发现生态规律和因子作用机理的有效手段。因此,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突出野外研究基地对于科学研究的承载和促进作用,突出野外研究基地在链接科学与社会中的作用。在2006年重点实验室成立之初,就利用科研经费开展野外研究基地的本底调查和基础资料积累,日后在艰苦条件下一直坚持,而且将野外研究基地拓展到宁夏不同的生态类型区。2011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成功获批“贺兰山森林—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在研究基地的长期工作和积累,锻炼和培养了专业队伍,培养了将实践和问题结合的研究生。而研究团队也在基地工作中发现生态学问题,寻找真正的科学命题,做有效的研究。重点实验室用研究基地“硬化”学术方向,很好地避免了研究方向“飘忽”等问题。目前,重点实验室正在通过研究基地的试验示范服务地方,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集成他人研究成果为手段,与当地政府和农民一起构建宁夏的生态经济示范村,并为日后的生态经济示范乡、示范县的建设奠定基础。

——促协同,凸服务。生态学是一门入世的学科,它的许多重大成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机理、优化结构、不断提升的结果。这要求与社会广结善缘,在实地发现科学种子,靠学术功力使其萌生发芽,靠勤奋促进它们开花结果。服务社会既是生态学的目标,也是生态学的动力源泉。人类文明所经历的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破坏、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加剧、后工业社会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现象的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成为推动生态学进步的不竭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了需求,它能比十所大学更能将科学推向前进。因此,加强生态学与社会的互动,依靠互动激发新思想、新问题和学科活力,并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研究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科技需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央政策的落实,需要科学和技术护航,需要将制度与科学技术在产业、文化、社会等多层面、多领域结合,也需要将政策的正确意图与区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要克服体制、利益、科技等障碍让政策落地。目前,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面临“生态环境仍然较为脆弱、资源配比尚不均衡、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等问题,区域发展总体上仍处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或者说是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段。因此,我们既不能一味地强调保护环境,也不能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这都不是生态文明的真谛。协调诸如此类难题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很多问题是科学和技术问题,在这方面生态学学科应有勇于担当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魄力。目前,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完成宁夏污染物总量规划、湿地保护规划、火石寨和南华山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证的基础上,已积极投身《宁夏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积极参与自治区各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解读和宣传。下一步,将围绕服务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在既定的学术方向上拿出扎实的支撑成果,着力解决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深层次科学和技术难题,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重点实验室也将抓住参与兰州大学牵头的“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契机,力争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滚动,深化与内蒙古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合作研究,融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协同研究团队,针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生态保育、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生产协调、“两屏三带”的生态屏障建设,为国家生态安全做好科技护航,为“破解两个难题”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 宋乃平 原载宁夏大学新闻网 2013年12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