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
努力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窦红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仅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越来越为我国医学教育所关注。在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弘扬人道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校也开设了一些课程,但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及我院建设医科大学的目标,我们需要以新的视角来探索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浪潮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全球广泛兴起,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由此可见,培养既具过硬医术,又具“仁爱”精神的医生正在成为全球医学教育的共识。对医学生的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要求:医学就是人学。
20世纪70年代,以恩格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要全面、综合、整体地看待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由此,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来确定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适应了医学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未来医疗实践的需要。
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医德和医术是同等重要的,仅仅掌握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面对患者。良好的人文修养,适度的人性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良药。人文素质时刻体现在医疗服务过程能否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指导,体现在医生是否真正“关爱生命”。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病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
4.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1984年美国医学协会在其“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医学生们通过在学校的各种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中,使自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胸襟和高雅的志趣,成为对人类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的“白衣天使”。从医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医生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同时医生也是一种高风险、高压力、高要求、高负荷的职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形成创新精神。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既可满足医学生的心理需要、知识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应了医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二、目前我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情况以及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1.我校人文素质教学的不足。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顾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分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综合素质教育,从我校开设的人文社科课程来说就存在着许多不足。
第一,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矛盾。在教育理念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肯定,但在教育实践中,人文教育却又不经意地被淡化甚至被忽视。其实质就是,没有把人文教育看成是医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以课时不够为由,对人文类的课程安排很少或减少学时,如《中国古代哲学》,由于课时少没有学生选无法开课,另一方面人文类的课程都为考查课、选修课,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而根本出路应该是优化课程结构,不要让一些不必要的或内容重复的课程仍占据课时。
第二,课程结构与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拿我校开设的课程来说,现开设《社会学》《当代社会思潮》《宗教与信仰》《中国传统生死观》等10门选修课,多为教师自主设计、自主申报,教务处审定、排课,课程设置分散凌乱,缺乏整体、系统的课程体系。对医学生来说,人文素质应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理想信念、医德医风修养,这是人文素质的根本;二是文学、艺术、历史等知识,这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三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如社会医学、医学哲学等,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要求相比,我校现开设的课程体系涉及的面较窄,内容不全面,侧重于理论体系,对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却重视不够。
第三,课程开设程序与过程不够科学、规范。就目前我校开设的课程大多都是从教师的兴趣出发,很少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教师申报的课程没有学生选,如《西方政治学》。再者审定程序也不够规范,没有相关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设置、评估、学时、考核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导致盲目开课,为开课而开课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忽视了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知“真”,让学生求“善”、求“美”。
2.我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我认为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人文知识贫乏。近几年,我校也在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但加强医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还不够深入,突出表现在部分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间,病历书写不规范,层次不清,错别字成堆,用词不当,词不达意,语言艺术性差,文字书写能力差;知识面窄,对医学生专业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深感他们的文史哲知识奇缺,对人文知识冷漠者有之,茫然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闹出不少笑话,甚至理直气壮,认为“我们是学医的,有必要了解这些吗”,我想对人文的无知和轻视,在我校学生中也绝对不是少数。
第二,对人生与生命的认识肤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影响,大学生对待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物质利益与精神信仰的选择中,热衷实现自我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有的学生文化课成绩高,但心理素质差,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甚至承受不了一次批评;有的学生在小小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就悲观失望,怨天尤人,甚至因此而报复社会、报复他人或厌世轻生。
第四,人际交流能力缺乏。部分医学生道德品质下降,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还有的医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常识、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能力,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包括医患关系),因此,也难以做好工作。
三、构建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医学教育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彻底改变医学教育中重专业轻人文思想的现状,改变医学生对人文知识排斥心理,恢复医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培养充满人文精神、和谐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通过加强人文教育,调整医学课程设置,使学生具有宽泛的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为此,就必须构建合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就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外,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严格课程审定程序,使之科学化、规范化。
我们应尽快成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课程的指导和监督,减少盲目性、随意性。而且“课程的设置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过程”。可借鉴美国杜克大学,为研究探讨课程设置及改革,专门设置了课程评估委员会。
2.了解学生需要,贴近学生需要。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问卷,座谈了解学生需要,结合学院自身的实际状况及特点,开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通过人文课的课堂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谓“学者,学做人也”,其着眼点主要是落在“做人”二字上,即成就人文关怀上。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提出“情商”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人生的成就最多有20%归于智商,80%则归于情商,谁的情商开发得好,谁成功的机会就多。情商是用来反映一个人社会适应性、社会交往能力的术语,它体现一个人的同情心、情感、表达能力、意志力、抗挫折力、自信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等。所谓高情商即说话得当,办事得体,言行有度,人见人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情商”是指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的自控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办事的意志力,对挫折的忍受力,对自我了解及对他人的理解宽容等。这就是说,一个人要学业和事业都取得成功,不但应具备很高的智商,而且必须具备颇高的情商。在关键时刻,许多事情成败往往不仅取决于智商,而更重要取决于情商。情商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到提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3.课程结构模块化,人文、医学融合化。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不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结合医学模式和医学生的现实需要,借鉴外校经验,目前可从四个板块构架课程体系。
第一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树立“三观”和方法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第二模块,人文基础知识课程。包括美术欣赏、社会学、大学语文、文学鉴赏、音乐欣赏、电影欣赏、世界文明、社会心理学等,以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思维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陶冶情操,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世界和认识世界。
第三模块,人文基本技能课程。包括体育舞蹈、形体知识训练、医学应用文写作、医学信息检索、绘画基础、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等,主要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动手及写作能力,传授给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的实用社会科学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四模块,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包括医学逻辑学、医学与法、公共关系学、卫生经济学、医学美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疗保险等。使学生掌握人文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医学人道主义功能。培养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良好素质。
总之,课程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四个模块也应有所侧重,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前提下,以强化学生的基础人文知识,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医学素质为重点,适当开设人文基本技能课程,兼顾必要够用原则。
4.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
为保证人文系列课程的质量,要努力加强课程建设。一是建设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在加强任课教师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同时,设定课程,公开招标,公平竞争,胜者入选。二是加强课程的管理,积极鼓励教师开设人文课程。在课酬上有所倾斜,同时加强对课程的质量监控。三是分清层次,课程安排上应为选修与必修结合,突破原有模式,而不是将此类课程全部安排为选修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改变考试模式,采取考试与考查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学位、学分挂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是加强课程自身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使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我们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不但要培养医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底蕴,而且要树立爱人、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观念,同时还要强化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恰当处理医疗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关于医学人文整合的思维模式,使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医学生的生活和医疗理念中,为医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医学生只有从医学、社会、道德和伦理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才能帮助患者走出身心困境。
作者简介
窦红莉 女,汉族,法学硕士,教授,学科带头人,现任宁夏医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主持人,自治区“313”人才。主要从事毛泽东及邓小平理论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软课题项目及自治区级课题3项;编写教材1部(副主编);参编著作2部;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先后获自治区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及宁夏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宁夏医学院优秀教学一等奖、全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二等奖、全区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