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婆术”,又称“苏格拉底方法”。它是通过“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产婆术”。
对于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来说,活动体验就好像是品德生成的“产婆术”,是促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有效载体。
把活动体验作为促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有效载体,主要基于德育的实践特性和活动的德育特性。
德育具有实践性。①德育的目标、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并以道德规范的形式成为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②德育过程即促进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德育结果即青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发展状况需要在德育实践中加以评价和检验。
德育的实践性特征通常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即通过活动的形式来体现,因此,活动是德育最常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是相对于认知性的德育而言的。活动在这里指由学校、班级或学生自主组织的、青少年儿童身心参与投入的、以个体身体语言和动作为基础、具有德育意义和功能的教育实践过程。
活动是德育实践的体现,德育实践以活动为中介。德育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既是德育的手段也是德育的目的。活动能充分体现德育的各种特性。
第一,活动体现德育的主体性。在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是活动引导的主体,学习者是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和自主建构道德价值体系的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能有效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作用。
第二,活动体现德育的参与性。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以肢体语言的方式全身心投入参与是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者是活动的积极自觉的引导者,学习者是主动参与活动和自主建构的主体。全身心参与投入是道德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体现,也是活动体验型德育有效性的保障。
第三,活动体现德育的生活性。道德反映社会生活的规范要求,德育基于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生活性是德育的基本属性。生活具有具体性和可体验性,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和可感,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活动体验型德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道德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活动体现德育的愉悦性。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的愉悦性是它与众不同的特点。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从中感受、体验活动中蕴涵的道德内涵与价值。
学校德育活动,特别是班级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班集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受和体验主要产生于人的活动。同样,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改善也只能在活动中实现。在活动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必然产生和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分享,学生心理便可能得到调节和影响,从而实现转变和改善。因此,活动具有重要的班级教育意义。概括如下:
(1)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活动有助于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与合作。
(3)活动有助于加强班集体和班级共同体建设。
(4)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6)活动有助于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