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价值引领的内隐性和动态生成性
价值引领类班会课往往目标明确、立意高远,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正因为这样,很多教师在组织此类活动课时容易陷于“道德宣传”、“唱高调”的“假大空”的泥淖,这种脱离现实氛围和缺乏学生感悟的道德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排斥,往往效果不佳。因此,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此类活动中的道德教育、精神引导最好内隐于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感悟、分享,利用学生自身的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交流辨析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除了专题班会课之外,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还需要班主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配套工作。
首先,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修养,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自己就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尽量做到尊重学生,如在活动前确定主题时征求学生意见,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和言论自由权等;教师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班会课,自己首先要全身心地进入角色,让自己的人格力量伴随着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从而让学生产生全身心参与的心理倾向。
其次,教师应注重良好班级文化的创设,以优质文化熏陶学生。优质的班级文化能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影响,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如在班级中开展“感动班级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同学们为了获得提名,会在有意无意中为集体作贡献或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最后,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关注活动的动态生成,在动态生成中提升学生。活动需要预设,但是不需要面面俱到的预设,而只需要方向性的预设。活动中必须为生成留足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体验、交流感悟,这样活动才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因此,教师在价值引领类活动中要尽量创设情景或选择合适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景、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萌发帮助他人、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温暖、让社会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的精神追求。如在“保护艾滋病患者”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少数人保护,多数人打击”和“多数人保护,少数人打击”的不同感受,可以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保护艾滋病患者的感情;通过“盲人旅途”活动,让学生体验盲人的不便,激发他们为弱者提供帮助的情感需求。此时,助人为乐、关怀他人的精神追求不再是一种外在的道德宣传,而是源于学生内在生成基础上的动态生成,这种自然生成无疑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引导学生成长。
2.注意精神评价的引导性和长远视角
一场班级活动的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即时效果评价和长远效果评价,而后者更能真实地反映活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程度。因此,在价值引领类活动效果评价上,要注意精神评价的引导性和长远视角。
首先,课堂上的感悟分享和价值澄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一场价值引领类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勇敢地敞现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敞现的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甚至完全不正确的观点作出引导或给出建议。在此,建议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呈现个人观点的机会,组织学生对不正确的价值观展开讨论,以价值讨论实现价值澄清。然后,教师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感受给出正向的价值引导。
其次,对个别学生不成熟的价值观在价值引导的同时应采取包容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本类活动中,难免有一些学生会呈现出一些片面的、不成熟的想法甚至是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对此,教师应持理解、宽容的态度,并对学生不成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道德结构还不稳定,学生此时所呈现出来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往往只是暂时的,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逐渐成熟。教师以发展的、期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对那些思想偏激、言行极端的学生要尽量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要注意精神评价的引导性和长远视角。
3.注意精神引领在具体情境下的指导性
道德原则能够引起人的道德共鸣,但是往往无法为人们提供具体情境下的具体指导。如基本原则“诚实”、“信任”、“公平”、“团结”、“创新”等都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境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而具体情境中的道德评价却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如我们倡导“团结”,但是没有原则、没有以正义为前提的团结恰恰是错误的。黑社会也很团结,但是他们的团结中缺少了原则和正义,因而变得邪恶。如我们倡导“诚实”,但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屡见不鲜,这种谎言往往和一个人的诚信、道德没太大冲突。如我们倡导“创新”,但是当有些人只顾及创新而不遵守游戏规则时,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突破一切框架,尤其是不能突破道德的底线,不能突破法律的框架。
因此,活动中我们应注意精神引领在具体情境下的指导性,如同在“红丝带——关爱与保护”(即关爱艾滋病患者)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应明确告诉学生哪些行为属于高危行为,哪些行为属于安全行为。
高危行为包括: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刮胡刀;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身;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输来路不明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与多个性伴发生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哺乳等。归结起来包括:①通过血液途径的高危行为,包括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②通过性途径的高危行为,包括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伙伴等;③通过母婴途径的高危行为,包括艾滋病病毒阳性的女性怀孕、生育、哺乳,都可能引起孩子的艾滋病病毒感染。
安全行为包括: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拥抱握手;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马桶;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床单、被褥;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餐具;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游泳;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运动;被叮咬过艾滋病病人的蚊子叮咬。(2)
教师针对不同情境的危险程度,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判断和选择,不仅不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恰恰是对他们、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4.结尾时注意认知升华的引领性
一节班会课有了导入时的心灵震撼,有了体验中的感悟分享,有了高潮时的情绪激昂,又有了具体情境中的方法指导,在此万事俱备的情境下,笔者虽然不建议大声呼喊式的“道德宣传”,但结尾时班主任高屋建瓴的总结性发言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提升气氛和触动心灵的作用。因此,一次主题班会,要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久远而清晰的印象,除了把握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和气氛营造之外,最后一个环节的班主任总结则应把这种气氛推向高潮,并进一步结合主题、升华主题。这就要求班主任的发言要力求情感真切,酣畅而富于感染力。将情感融入主题班会这个场景气氛的同时,强化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有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
(1) 李家成.生命关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0.
(2) 选自石门中学狮山校区王慧芳老师的班会课课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