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脑风暴之回形针的用途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提供给学生练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和体验,引导学生拓宽思维。
(3)用于激励学生相信自我,超越自我。
活动道具
回形针若干。
活动规则
依据“头脑风暴”,只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回形针的用途,而不强调用途的具体可行性。
场地要求
无要求。
活动过程
(1)告诉学生:调查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简单的练习培养出来,而“头脑风暴”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2)说明“头脑风暴”的法则:
①不允许有任何批评意见;
②欢迎异想天开(想法越离奇越好);
③我们要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④我们寻求各种方法的组合和改进。
(3)将全班分成4~6人的若干小组,他们的任务是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想出回形针的各种用途。每组指定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想法的数量而不是想法本身。
(4)一分钟后,汇报各组数量,同时列举出其中最疯狂或最有创意的主意,以激发学生思维。
【参考问题】
①当你进行“头脑风暴”时还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顾虑?
②当教师说至少要找到50种用途时,是不是觉得不可能完成?最后的结果与你最初的判断一致吗?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③你是否会惊叹于人类思维的奇特性,惊叹于不同人想法之间的差异性?
④你是否会惊叹于小小的回形针竟然可以有这么多的用途?换个角度想想,那么我们自己呢?难道还不如小小的回形针吗?你还用得着自卑吗?
(5)教师小结:
①人的大脑是一个无比神奇的器官,它所蕴藏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在短时间内,聚精会神努力搜索有助于许多创造性想法的提出。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你失意沮丧自卑时,请想想这小小的回形针吧。
③不要嘲笑人们的想法异想天开,要知道科技和人类的进步正是建立在一项一项异想天开的基础上之的。试想,如果不是古人一直希望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又怎么会有莱特兄弟历尽艰辛去制造飞机?如果没有千里传音的想象,又怎么会有现在电话的产生?
④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头脑风暴”往往用来解决诸如创意之类的难题,但是它还取决于一个环境氛围的因素。只有在一个民主、完全放松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异想天开地思考问题。
参考变式
活动中的回形针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如图钉、订书机、纸等。
2.故事接龙
活动目的
(1)活跃现场气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2)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受限制的情况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道具
无。
活动规则
故事接龙,两个人随机选择一个话题并每人现场讲述一个故事。
场地要求
无要求。
活动过程
(1)将学生两两分组,做一个与某个话题(可以任意选择,只要大家感兴趣,比如旅游)有关的故事接龙表演。
(2)指定每组中的一人为A,一人为B。被称为A的人是这场活动的演员,被称为B的人是A的台词提示者。
(3)B组的同伴挨着A组站着,当轮到自己说话时,就把台词告诉A。而A的任务就是接受B提供的任何台词,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发挥,把戏演下去。A要密切配合B的意思,好像这些台词就是他们本人想出来的一样。
(4)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可以先做一下示范。挑选一位学生后,教师开始说:“我非常想和你一起旅游,因为小王你——”
(5)然后教师拍一下小王(B)的肩膀,小王须立刻接下去说:“我总是与你的喜好一致。”教师结接小王的话继续说:“总是与我的喜好一致。事实上,我们有过一次愉快的旅游经历,那一次——”
(6)教师再次拍小王的肩膀,小王说:“我俩结伴去了黄山。”教师接着说:“我俩结伴去了黄山,真是一次美妙的经历。”
(7)教师又一次拍小王的肩膀,小王可能说:“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共同休假呢?”教师说:“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共同休假呢?到时我们再一起出游吧……”
(8)让所有学生观看示范,然后让他们各自散开练习一下,5分钟后大家集合,集体完成一次表演。
【参考问题】
①请A考虑:为了适应并转换B的台词,你必须做些什么?是否感到吃力或有其他感觉?怎样才能使这个过程不那么煎熬呢?
②请B考虑:你们的任务是帮助A完成任务,所以为他们提供台词并使这一切进行得容易一些,你们需要做些什么?当A没能顺利利用你的台词时,你有何感觉?
(9)教师小结:
①无论A还是B,都不可以迟钝地、恶作剧地做这个活动,否则不仅会给搭档造成困难,而且会破坏训练的效果。大家的目的是将一个故事合理、顺畅地完成,而不是给别人出难题或显示自己的才能。这个活动体现了公平的合作,即快乐来自于与他人分享创意。
②一个团队最不可少的就是团队的合作精神,而合作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要像对待你自己的意见一样,给予他人的想法和念头以足够多的关注。团队也许最终会同意采用你的想法,但这在集体讨论会上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
3.应答自如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出现大脑短路的情况。但是这种“头脑风暴”的办法会让大家的创造性得到良好的训练。
(3)可以用于需要成员发挥想象力的热身运动,让大脑迅速地活跃起来。
活动道具
无。
活动规则
要求参与者根据要求快速作出反应,一旦有人回答速度变慢,或者开始有“嗯,哦”出现,即被淘汰。
场地要求
无要求。
活动过程
(1)将每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随意安排组员的发言顺序,两个小组构成一个大组进行活动。
(2)让小组确定的第一个志愿者出来,对着另一个组喊出任何他脑子里闪现的词。比如:姐姐、鸭子、蓝天等。
(3)另一个小组的第一个志愿者必须对这些词进行回应。比如:哥哥、小鸡、白云等。
(4)志愿者必须持续地喊,直到他不能想出任何词为止。一旦你发现自己在说“哦,嗯,哦……”时,你就被宣告失败,必须回到座位上,换你们小组的下一位上场。
(5)哪个小组能坚持到最后,哪个小组算获胜。
活动提示
(1)本活动的关键是要学员在一个快速、紧张的氛围下进行,一旦有人回答速度变慢,开始有“嗯,哦”出现,立即宣布他被淘汰,判其离场,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
(2)本活动可以用于需要成员发挥想象力的热身运动,让大脑迅速地活跃起来。
4.剪纸活动(2)
活动目的
使学生认识到:所受到的指示和限制越多,创造性思维就越少。所以要打破限制和束缚,突破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活动道具
每个同学准备两张大小相同的纸(长方形,可以选择A4纸或者B5纸);可以统一发放,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规则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操作。
场地要求
无要求。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
请同学们拿起一张纸,跟着教师的指示操作,在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提出疑问,也可以和别人交流。
教师指示:
(1)把这张纸上下对折;
(2)再把它左右对折;
(3)对折后有一个角正好是这张纸的中心,请在纸中心的角上剪去这个角,要求剪去的角是边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现在请你把这张纸展开来看一下,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结果:在指示明确又能交流的情况下,大部分同学甚至全部同学剪出的图形是一样的。
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拿起另一张纸,跟着教师的指示操作。
教师指示:
(1)把这张纸上下对折,如何对折随意;
(2)再把它左右对折,如何对折随意;
(3)在对折好的纸的左上角剪掉一个直角边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剪哪个角随意,如何剪随意;
现在请你把这张纸展开来看一下,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结果:有些同学受上次剪纸指示的影响,剪出来的样式和上次完全一样;有些同学真的随意对折随意剪纸,剪出来的样式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感悟分享】
采访那些结果一样的同学:为什么会剪出了一样的结果?(因为受上一次指示和操作的影响,我仍旧按照上次的操作来做的,并没有留意老师说的“随意”的指示。我感觉是自己的惯性思维限制了自己的操作,以后要勇于突破惯性思维)
采访那些样式不同的同学:很有创意的一个结果,请问为什么会剪出那么个性的图形?(因为剪纸的时候老师的指示很少,只是大致给出方向,然后有很多的“随意”的指示。我想既然是随意,那就随意剪吧,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所以就剪出了这种图形。我的感受是剪纸的时候受到的具体指示越少,我们创造出来的结果就越多。这件事告诉我们,如果要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减少自己受到的限制,尤其是思路的限制。约束越少,创造性就越多)
5.拼方块
活动目的
让学生练习思考问题的方法。
活动道具
牙签若干(如果条件不允许,可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
活动规则
根据条件要求完成拼图。
场地要求
无要求。
活动过程
(1)分组,每组发放20根牙签。
(2)请学生设计,如何用20根牙签拼9个方块(如无牙签,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或者用笔画当牙签)。
(3)请学生设计:如何拿走其中8根牙签,变成2个方块。
(4)班内分享。
【参考答案】
9个方块
两个方块(方法一)
两个方块(方法二)
6.航空公司的经营活动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经营思维,提高学生的财商。
(2)让学生认识到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活动道具
无。
活动规则
组内讨论决定要不要降价,各小组之间不允许讨论。
场地要求
无要求。
活动过程
(1)将学生分成5~6个组,每个组分别代表一家航空公司在市场经营。
(2)市场经营的规则是:所有航空公司的利润率都维持在9%;如果有三家以下的公司采取降价策略,降价的公司由于薄利多销,利润率可达12%,而没有采取降价策略的公司利润率则为6%;如果有三家或三家以上的公司同时降价,则所有公司的利润只有6%。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到小房间里,教师交代上述活动规则。小组代表回到小组,并将活动规则向小组汇报。
(4)小组经过讨论五分钟之后,需要作出最终的决策:降价还是不降?并将决定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
(5)教师公布结果。
(6)教师小结:
活动看似简单,但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因为大部分公司都会选择降价,大家都降价的结果是导致两败俱伤。这告诉我们,不要认为竞争对手比你傻,也不要和对手去打价格战,因为靠降价来提高收益是不理性的,更理性的方法还是通过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7.打结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活动道具
每人一条绳子。
活动规则
学生在双手不离开绳子,也不把自己的手捆起来的前提下将绳子打个结。
场地要求
无要求。
活动过程
(1)每人发一条绳子,然后教师念开场白,开场白示例如下:“很久以前,有一个著名的魔术师,他非常善于解决各种难题。一个好事者颇不服气,便想出了一个古怪的问题来考他。他给魔术师一根绳子,问魔术师能否用两手抓住绳子的两端,在不许松开的前提下,打出一个绳结。请你帮助魔术师打出这个绳结。”
(2)教师再次向学生明确要求:双手不能离开绳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手捆在绳子里。
(3)请打结成功的同学上台示范。
(4)讨论分享:这个活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5)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刚开始感觉很难,认为几乎不可能完成。这种情况迫使我们不得不开动脑筋,打破常规思维,不断尝试。终于还是按照规则圆满完成了任务。创新思维,真的挺好玩!
【参考答案】
学生折叠双臂,使之交叉于胸前,双手分别抓住将绳子的两端,这样,打开双臂后会自动形成一个绳结。
8.传递橘子——看你有多快?
活动目的
(1)突破传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通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
活动道具
秒表、橘子(数量与所分小组数量相同)。
活动规则
(1)活动时橘子要从发起者的手里发出,最后按顺序回到发起者的手里。要求在传递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触及橘子,所需时间最少的获胜。
(2)橘子掉在地上一次额外增加10秒并从头开始。
场地要求
场地要求:室外或室内空场地。
活动过程
(1)分组,每组5~10人。
(2)每组发一个秒表、一个橘子。组内选定一个人用秒表计时,同时做监督员,防止组员作弊。此人需和其他组的监督员交换,各组之间互相监督。
(3)教师说明游戏规则,然后宣布活动开始。活动开始时,各组一般会不约而同地一个接一个地传递。计下各组的成绩,例如分别为17秒、18秒和50秒。
(4)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时间变得更短些?看到别的组比你们快,你们心里服气吗?还能不能更快一点?目前最快的组不怕被人追上来吗?你们还能不能再快一些?”这样,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寻找新方法。
(5)各个小组想尽办法使时间缩短,最终明确最快的方式有哪几种。比如:每人伸出一只手围成一个圈,小组长手持橘子在圈中划行一圈,不足5秒就能完成活动。
【参考问题】
①看看刚开始的28秒,再看看现在的不足5秒,请问,当你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
②活动过程中,别的组比你们组快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总结创新的动力包含了竞争和需要)
③创新是否意味着可以突破一切框架呢?(当有些小组在做活动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则去做,却取得了更快的成绩。)
(6)教师小结:
由最开始的几十秒到后来最少的不到一秒钟,这个游戏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这让我们看到,当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摆到面前时,这种“不可能”的思维定式,会使很多人想到放弃。做了才能成功,但最终的成功不是因为你做了,而是取决于你怎样去做。发挥团队智慧,集合团队的创意,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奇迹般地成功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思维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同时也约束着人们的行动,要想成功唯有敢于突破自己的思维。
9.平结绳圈
活动目的
让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道具
准备长短不一的绳子若干条(依人数而定)。
活动规则
教师说“开始换位”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要离开自己的绳圈去寻找别的绳圈,要求每个学生的脚都必须在绳圈内。
场地要求
室外或室内空场地。
活动过程
(1)教师教会学生平结绳圈的打法(平结是一种绳子的活结打法,节点可以任意伸缩)。
(2)学生将平结打好后连成一绳圈,放在地上,然后学生将脚放在绳圈之内。
(3)教师提醒学生:“你们的脚在绳圈之内了吗?确认安全了吗?”
(4)学生确认之后,教师说:“开始换位。”学生全部离开自己的绳圈跳到其他的绳圈之内;三次之后,开始逐渐减少绳圈的数量,每次减少一个,并经常提醒学生:“你们的脚在绳圈之内了吗?确认安全了吗?”游戏的规则是要求所有学生的脚都不得在绳圈之外(可能是几个人同时挤在同一个绳圈里)。
(5)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绳圈的时候,所有人都站在一个绳圈里,不断缩小圆圈,直到所有人都紧紧挤在一起,活动第一阶段结束。
(6)活动第二阶段:教师不断地将绳圈缩小至极限范围,并不断询问所有人有没有信心挑战极限。学生不断进行挑战,当到达极限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有学生会提出我们有没有办法寻找新的思路来挑战极限。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场上气氛,及时加以引导。当学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视情况将解决方法公布,即所有学生可以坐在地上,将脚放在绳圈内,这样就符合活动的要求:“脚在绳圈之内。”
参考变式
(1)考虑到性别差异,可以男女分组后再进行本次活动。
(2)如果人数过多,最后可以考虑多留下几个绳圈。
活动提示
该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从团队的角度挖掘活动的内涵;第二阶段可以从创新的角度挖掘活动的内涵。教师应注意把握氛围,否则会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