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懵懂小童到优秀成年人的神秘过程

从懵懂小童到优秀成年人的神秘过程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小孩成长为一个优秀成年人,其中会有多少障碍?而这样的成长,基本上是基于和父母的互动完成的。不过好在,他的老师认真听完了他的小熊故事,并赞扬了他。执行功能是一种能够让人做出计划并且将许多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功能,包括让人集中注意力、控制冲动等,因此对日后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非常重要。此外,这些对大脑的作用,也和日后的抑郁、酗酒、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有关6。

7. 从懵懂小童到优秀成年人的神秘过程


成年后的成功,不仅仅和大脑中知识的多少有关。



所以这是一个恐怖的推论:那些在大学或大学毕业后经历各种挫败的孩子,很可能根源在于上大学之前。就如同 Portia 所经历的一样。


孩子之间的差异出现得有多早,这种差异会有多大?从小孩成长为一个优秀成年人,其中会有多少障碍?而教育又意味着什么?


2015 年的圣诞节前,我去我孩子的班级做志愿者。那天,这个有二十个小孩的班级要自己装饰圣诞姜饼屋:老师已将姜饼搭成了房子模样,孩子们要做的是在房子上刷上糖霜,好让房子看上去被白雪覆盖,然后将五颜六色的 MM 豆、小熊软糖这样的小零食给装饰上去。


最开始,这些只有五六岁的小孩,看着可以吃的东西,一个个都表现得垂涎欲滴。因此,老师给出的第一个规则就是:这些东西不能吃,只能用来装饰。每个小孩的脸上都有了一点失望,甚至还有小孩嚷嚷着抱怨起来。


但很快,你能看到不同小孩的差异来。


一些小孩很快投入到姜饼屋的装饰中,并且兴致盎然。但有一两个孩子,会趁着成年人不注意,将零食往嘴里塞。


当糖霜刷好,要开始装饰时,一个小女孩显示出了对颜色和排列的敏感,每一个小装饰的位置都要整整齐齐,俨然是个小小细节控;有一两个小男孩,在姜饼屋还没装饰完时,就已经在想着如何为姜饼屋搭出一个院子来,院子里还要有小灯;还有一个孩子,看起来颇为漫不经心,他随随便便地将其他装饰物堆在姜饼屋上,但郑重地将两个小熊软糖放在屋顶上,然后拉着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小熊坐在房子上」的故事。


在其他孩子的姜饼屋上已五颜六色时,一个孩子的姜饼屋却连糖霜都没有抹上。我走过去,问道:「你怎么不涂糖霜呢?」他的回答让我惊讶:「我不会。」我说这很容易,用小抹刀沾一点糖霜往上抹就行了。可他依然回答:「可是我不会。」接下来他做的是,将姜饼屋向我一推,并将抹刀往我手中一塞,问:「你能帮我吗?」


我几乎就要直接帮他全做了,但转念一想后,我将抹刀塞回他的手中,对他说:「你试了就知道,这一点都不难。」然后握着他那抓着抹刀的手,去挑了一些糖霜涂上姜饼屋。他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不知道用另外一只手扶着姜饼屋,以免它动来动去。


但在涂抹了几下后,他就像恍然大悟了一样,大叫:「我会做了!」然后他开开心心地开始自己抹糖霜,并展示给其他同学看。而我则在想,为什么其他孩子不管会不会,都会去尝试(我儿子也是第一次做姜饼屋),而他却不去尝试;为什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自己不会,这样的想法,是否会影响到他日后的学习和其他各种活动。


如果将这二十个小孩的差异拿给科学家看,科学家也许会说这很正常。


已有很多心理学4和脑神经科学上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差异,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 18 个月大的时候。在成长为一个学龄儿童之前,婴幼儿的大脑已在急剧生长和学习,进而发展出认知能力、交流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性格等等。


而这样的成长,基本上是基于和父母的互动完成的。例如,在婴儿期,婴儿会通过哭或笑等方式来发出信号,而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回应,相当于是为婴儿的大脑输入了信号,这些信号刺激大脑认知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研究发现,那些父母对之说话多的婴儿,长大之后语言能力优秀的概率更高;或仅仅是在家里经常提到数字,孩子上学时的数学表现也会更加优异。


所以那个在装饰姜饼屋的小女孩,她所体现出的对色彩和排列的敏感也许是因为她有着一个喜欢画画的设计师母亲。而那个漫不经心将姜饼屋弄得乱七八糟,却讲了「小熊故事」的孩子,他虽然没有体现出对色彩的敏感或动手能力,但却表现出了不错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这些差异决定了这两个孩子未来学习的路径和方式是不同的。


认知心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 Seymour Papert  师承皮亚杰(Jean Piaget),证明了人的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是把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经验知识结合在一起并予以阐发的过程5 


也就是说,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路径去探索和思考,他们会学得很快。但如果对每个孩子要求都一样,那结果一定会很糟糕。例如,如果老师只是因为孩子漫不经心,没有将装饰物排列整齐,就批评了那个小孩,那他一定会感到气馁。不过好在,他的老师认真听完了他的小熊故事,并赞扬了他。


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早早影响到孩子吗?


科学家发现,其实很多孩子诵读困难也和他们的早期经历有关。那些在三到五岁时经历过严重压力或者长期压力的小孩,更容易导致「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受损,他们日后学习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执行功能是一种能够让人做出计划并且将许多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功能,包括让人集中注意力、控制冲动等,因此对日后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非常重要。


原因在于,面对压力时,人的肾上腺素、血压、心率、血糖和压力荷尔蒙都会上升。在长期进化中,这种生理变化本来是帮助动物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时,迅速做出身体反应的。但对于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而言,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却对大脑的发展有破坏作用,甚至对大脑最基本的结构也会产生影响。此外,这些对大脑的作用,也和日后的抑郁、酗酒、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有关6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神经生物学家 Michael Meaney 在他的小白鼠实验中发现,其实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抚就能降低婴幼儿的压力水平,并且有非常长期的影响。实验中那些经常被大鼠(无论是否是其母亲)舔舐梳理毛发的小鼠,在成熟之后,会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与那些得到爱较少的老鼠相比,它们更大胆,表现更平静,也更愿意去尝试新的食物;甚至,它们钻迷宫的能力也更强。当实验一再重复,Meaney 发现,得到更多爱的老鼠更健康、更好奇、更有自控能力,也活得更长。


2009 年,康奈尔大学的两名研究员 Gary Evans 和 Michelle Schambeg 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童年时候受到的压力会影响到学习能力7 


这个实验中,他们挑选了一款游戏来测试一群 17 岁孩子的工作记忆。这种记忆是执行功能的一部分,通常是短期记忆,能让你在做一件事情或进行思考时,能随时调用一些记忆来完成短期的任务。教育心理学家 Peter Doolitle 在 TED 上做的演讲 How Your Working Memory Makes Sense of the World 甚至提到,工作记忆好的人,一般也很善于应付标准化测试。


Evans 和 Schambeg 还测量了血压、压力荷尔蒙、肾上腺皮质醇这些和压力、情绪等有关的数据。他们发现,那些压力指数高的小孩,他们的工作记忆是最差的;而且,那些处于长期压力下的小孩(例如贫穷或家庭不幸),工作记忆普遍要比生活更少压力的同龄人差。


即使早期经历没有在儿童大脑中产生那么多化学反应,看不见摸不到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会影响小孩子的一生。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Walter Mischel 曾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将一些四岁的孩子留在房间里,并说将给他们一个棉花糖;如果他们能忍住不吃,那么十五分钟之后,他们将能得到两个棉花糖。


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没吃,而另外三分之二的孩子没坚持住。在后续的研究中,Mischel 发现,那些吃了棉花糖的孩子比没吃的孩子,成绩表现要欠缺些,没考上大学或辍学的比例也更高;那些坚持没吃的孩子,他们更快乐,对未来更有规划,人际关系不错,人生发展也更好8 


此后,心理学家 Angela Lee Duckworth 和她的同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了调研。他们发现,被调查的人中,表现更好的不是智力更高或有着更漂亮外表的人,而是那些更有自制力和毅力的人9 


而那个对我说 「我不会」的孩子,我在想他是不是已经表现出心理学家 Martin E.Seligman 所说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10。 对于这个孩子而言,他不是没有能力去刷上糖霜,而是他告诉自己不会做,当他真的相信了这一点时,他就不再会进行任何尝试。如果这样的思维习惯保持下去,并被运用到了学习上,我很难想象他会愿意去挑战一道稍微难一点的数学题。


和 Seligman 做的研究有相关之处,斯坦福心理学家 Carol Dweck 教授说,那些具有「成长思维方式」的孩子,会认为无论成绩还是自己的特质,都能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而改变,因此他们更愿意去主动尝试和努力,也更容易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在 Carol Dweck 所写的《Mindset》这本书中,她解释了思维方式的强大,以至于让人们学业、婚姻家庭等方面在面临相似的境况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并且有不同的结果。


以上这么多的研究,在意味着什么呢?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向孩子灌输知识,将大量的知识点塞进孩子的记忆,没有那么重要。


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句话果真没错。而我们这些父母却也是最业余的老师,从来没有受过培训,还时常被不知道哪里流传来的育儿理论所左右。


最后,即使进入了学校,面对受过培训的老师,我们的孩子依然看起来处在了一个碰运气的环境中:由于传授课本知识才是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工作,衡量指标也是应试分数,因此是否能给孩子带来自信,或激起孩子的兴趣,或是能否传授思维方式,都随着老师个体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如果恰好碰到这样的老师,那实在是运气好。所以我真是感谢我遇到的那几个好老师,他们有的给了我自信,有的燃起了我对某个学科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