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这一节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从生活的角度研究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轴对称反映了许多图形的特征,也是探索一些图形的性质、描述图形位置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几何变换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及“两图形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得到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和轴对称的性质;
3.会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画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找到对称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领略对称世界的神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究思考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
教法与学法:
教法:观察赏析法、动画演示法、分组探究法
学法:实际操作、合作学习
轴对称的相关概念和轴对称的性质。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轴对称的性质并验证自己的猜想,以及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准确画出对称轴。
(续表)
轴对称反映了许多图形的特征,也是探索图形性质、描述图形位置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后面学习几何变换的基础。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本节课是对轴对称性质和应用的进一步学习,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轴对称性质的探究,难点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轴对称的性质并验证自己的猜想,以及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准确画出对称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大量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从已经熟悉的“对称的世界”中概括出轴对称的相关概念。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做深究,但学生对于概念的区别却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利用概念的关键词强调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特殊位置关系。
在探究轴对称性质的过程中,通过“变魔术”——将A4纸按老师的演示对折两次,画一条折线剪开。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轴对称的奇妙——对折的过程中折痕就是对称轴,白纸整体是轴对称图形,图案中也有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学生直观的体会“折叠,直线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便于学生直观的观察和验证轴对称的性质,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体验突破教学难点。折纸是作为探究性质的工具,所以教师直接给出折叠和裁剪方式以突出重点,以免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剪出漂亮图形上。
学生非常积极,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学生探究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学生的表达也非常到位,利用轴对称的性质作对称轴也出现了两种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节课的优点:
(1)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
(2)课件精美,使学生感受到了对称之美,数学之美;
(3)利用老师的名字“王晶晶”每个字的对称性使学生很直观的体会到两个概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探究活动将课本的观察图形改为剪纸活动,使学生轻松突破重难点;
(5)课后作业精心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轴对称复习上一章的全等三角形,更进一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关系。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控不够精准,拖堂了两分钟;
(2)有些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不能很好理解老师的意图;
(3)在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提示性语言不够科学;
(4)对没有举手的同学关注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