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娜
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传统的教学常常出现重“主导”、轻“主体”,重“结论”、轻“过程”等弊端,从而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而言,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对教师而言,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和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动摇,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促进者”?通过多年来的课改实验,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当我把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时,就获得了全新的体验。我发现学生们“动”了起来,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但同时也遇到了困惑,课堂变得活而无序、难以把握。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分析后,我获得了以下三点看法:
(一)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因为人的发展内靠动力,外靠氛围。
(二)课堂要“放得开”,学生的动作和声音是思维与表达需求的正常反映,是情绪与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把它看作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
(三)课堂要“收得拢”,虽不强调绝对安静,但至少要保证发言者的自由表达,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无阻。
怎样才能做好这三个方面呢?马斯洛说过:“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于是,我开始把实验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活动新常规的建设上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上,组织学生倾听、发言、交流、提问、合作、争论、互补、练习、评价等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并建立了一种与开放性课堂相配合的规则和习惯,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而有序。
刘兼教授说过:“当你的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时候,学习才真正有效。”作为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或“认知冲突”,触发学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使教学环节的推进建立在学生“想学”与“愿学”的心理基础上。如在教学《苹果落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小朋友们一定都吃过苹果,那么,苹果在树上长熟后,是向地上落,还是往天上飞,或者向左右抛开呢?”学生们一致回答是向地上落,我又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学生竟说:“因为苹果没长翅膀,所以不可能向天上飞。”学生的回答自然和正确答案相差太远,这时,我并没有着急纠正学生,而是接着说:“刚才,小朋友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打开书《苹果落地》这一课,从中找一找苹果落地的原因,好不好?”这样引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到苹果落地的原因是:地球有吸引力。这时,我班有一个女孩带着奇怪的表情问:“老师,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玩,给我买了一个气球,我一不小心松了手,气球飞走了,而且越飞越高,书上说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既然地球有吸引力,为什么我的气球没有落到地上而是向天上飞了呢?”这个问题自然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是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呢?还是讲解呢?讲解吧,道理太深,怎么办呢?这时,我灵机一动说:“这个学生提的问题非常的好,教师相信,其他的小朋友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今后的学习中,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探索这个秘密好吗?”这样,久而久之,既养成了学生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其价值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和自我实现的自信与肯定,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如在教学“留言条”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教师先讲解留言条的格式、写法,学生再写,而是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设计了这样的步骤:(1)丁丁怎样打电话告诉妈妈?(2)如果丁丁让你帮忙转告他的妈妈,你应怎样转告?这两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指导,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实施第三步,观察书上的留言条,了解留言条的格式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留言条的教学,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而且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当前课改实验深入发展的关键,课改使得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难以继续下去了,作为组织者、合作者、激发者、引导者、革新者的复杂的教师角色已逐渐走进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