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优课就是一台高倍显微镜/王雅莉

评优课就是一台高倍显微镜/王雅莉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在听市级评优课展示时,一共是三节课,三节课都是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古代寓言两篇》《虽有佳肴》,三节课都很注重字形字音的正确认读、重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而且不惜时间,三十分钟的课,有二十分钟左右都在完成这三项任务,我想这一点足以说明:我们的课堂要回归语文的基本任务——字词和阅读。——《虽有佳肴》点评。

王雅莉

评优课就是一台高倍显微镜——这是我参加评优课最深切的感受。

平时上课,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学生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注重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却对自己百般宽容,注重提问后的结果却忽略了提问的方式,注重学生掌握的程度却忽略了学生思维的速度,至于那些上课时的口头语、小动作更是频繁出现,可是因为习惯所以不自知,评优课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让我认识到——只有平时严谨,才能课上轻松,我们想要上好一节评优课,就要上好每一节常规课。

下面,就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实施、课堂评价的语言等方面总结这次参加评优课的感受,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目标的专一性。

这次评优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学目标不再追求高大上。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的学习现状,设定切实可行的尤其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专一,最好不要设计三个以上的目标,这样容易使本节课的内容分散,学生的学习指向性不明确。最后,可以设定一个总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分出几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的逐步完成最终实现总目标的完成。这种设计教学目标的方法很实用,对我们平时上课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也是这次评优课重点强调的——评优课不再一味求新求变,也不急于跳出课文、追求拓展,而是回归语文课最基本的任务——语言文字的积累。

语文课不学字词学什么?这一直是我的困惑,现在评优课帮我想通了这一问题,评优课都重视字词的积累,词句的讲解,我们平时的课堂上更要注重这些。

例如,在听市级评优课展示时,一共是三节课,三节课都是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古代寓言两篇》《虽有佳肴》,三节课都很注重字形字音的正确认读、重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而且不惜时间,三十分钟的课,有二十分钟左右都在完成这三项任务,我想这一点足以说明:我们的课堂要回归语文的基本任务——字词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学生深刻的理解,才能有知识的生成。

在课后的点评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我原文抄录如下。

“阅读该是深阅读,语文课要重视深阅读。”“前20分钟要抓字词、抓句子,这是语文课的正源,再出新也要以学生为本,把时间留给学生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点评。

“考虑学生的阅读障碍,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范读、教读、自读、指名读、去读音齐读,采用各种方式读顺文章。”“文言文要重务实”“课堂设计要内容实在,小步轻迈,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有佳肴》点评。

这些点评虽然没有说到教学目标的设定,却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目标设定的方向,关键词就是“积累字词”“充分阅读”“内容实在”,这不是正切合了我们常规课的教学目标吗?我想这就是评优课高屋建瓴的地方,反观我自己的课,显然还是停留在高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上,期望自己能设计一个较高的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了,就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多高,显然,我又一次失败在了“小我”上,只把评优课当做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却忘了不管是什么课,看中的都是学生的收获,只要学生有收获就是我们的成功。

第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内容实在,步骤衔接紧密。

平时上课,自以为做了精美的课件,所以,就理所应当地学完一个问题,再出一张课件,就这样一环扣一环,顺利地、热闹地完成了每一节课,学生的反映也很活跃。一上评优课,首先傻眼的是自己,发现自己突然不会说话了,要么就是语文术语,仿佛一个个重磅炸弹,扔出去了确实很雷人,学生却傻了,没有任何反应;要么就是大白话,学生有回应,也是大白话,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就手舞足蹈比画半天,口中念念有词“就是那什么……那个……反正就是很美……”,我们之间的对话低效而无用;要么在一个问题上兜圈子,无法引领学生深阅读,流于表面,学生的回答仿佛是漂在水上的油花,最后只能自己说出答案,学生做笔记……这些问题表面看来是紧张不知道如何与学生交流,其本质是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的不够精细,既缺乏前后的整体设计,又缺乏细节的语言设计,因而才会觉得环节链接生硬,语言表述生硬,以至于连话都不会说了。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方面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充分地阅读原文,找到文中出现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点,然后再从中选择本次课的重点作为学习目标。虽然这仅仅是第一步,却是最关键的一步,走好这一步才能有的放矢,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目标。41中老师点评《古代寓言两则》时说道:“我们要求上课的老师在讲课前,不看教参、不搜资料,就是反复地阅读课文。”这就是立足于文章设计教学过程,而不是倚靠外来的资料或拓展来支撑我们的教学。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条主线。所谓的主线,就是贯穿课堂始末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一个主问题,可以是一个主活动,还可以是一个一个衔接紧密的小问题。总之,线索可以是多元的,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就像我们写文章,线索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件东西,还可以是变化的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千姿百态,这样上出来的课也必然是摇曳多姿的。

第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学评价语言。

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设计引导学生的方法,具体到每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我们怎样评价,评价后怎么引出下一个问题等,呈现在教案中就是写清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其中最核心的环节是问题的设计,“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学记》)”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做一个会提问的人,最高的境界是“四两拨千斤”,轻轻抛出一个问题,却能引发一连串的思考与争论,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够“尽其声”,才能“问有尽而意无穷”。

同时,提问后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准确的评价也是教学过程的润滑剂。好的教学评价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问题答的是否正确,二是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继续思考,三是承上启下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的评语不仅仅能激励学生思考,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检验出一个老师的教学思维是否灵活开阔,教学语言是否丰富多样,如果能够让教学评价成为每个教学环节衔接的桥梁,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我在这次评优课中,最关键的失误就是评价语言的信息量不够,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时节奏不紧凑,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平时上课,评价语言很多样,但大多是随性而为,有的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只是博学生一笑,因此,这次评优课又一次让我认清了自己在评价学生方面的不足,也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教学评价语言,争取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发现,评优课就是一台高倍显微镜,平时上课的小问题,比如一个口头禅,一个小动作都会被放大,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因此,我才开始重视自己的细节动作,最终关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的设计,每个语句的雕琢,希望打造一堂完美的课。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缺点扩大化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经历多了,自然就会成长得快。虽然很痛苦,但也很快乐,也深深喜欢上了这种痛苦中的快乐。能够看到一个更美的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