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微课程的概念

理解微课程的概念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指出的是,微课程的产生是与翻转课堂问世紧密相关的,有关微课程的结构,及其翻转课堂性质,我们将在第五章“微课程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型”中详加阐述。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的研究对象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好。在微课程视域下,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微课程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密切不可分割,但是不是一回事。

1.微课程定义

基于微课程属性的认识,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

云计算、移动互联是微课程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基础,有着支持“泛在学习”、信息化学习管理和大数据应用创新的良好应用前景。我们在分析微课程的时代属性中已经阐明:微课程应该尽可能纳入云教育范畴。虽然微课程并不排斥“纸媒”支持的翻转精熟学习,但是,长远来看,微课程应当主动纳入由云计算、移动互联支持的云教育范畴。

“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明确了微课程教学法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对象。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纳入微课程范畴,是因为微课程首先表现为课程。课程属性中提及的四大范畴——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将在微课程要素优化组合的微系统中得以实现。

微课程定义

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教学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微课程的产生是与翻转课堂问世紧密相关的,有关微课程的结构,及其翻转课堂性质,我们将在第五章“微课程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型”中详加阐述。

2.微课程的研究对象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的研究对象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好。因为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是构成课程活动的最基本单元,通过基本单元教学活动的变革,达到在家精熟学习,到课堂参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协作探究,获得学力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框架内,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一般为一个知识点,中学课程和小学语文等其他学科则往往表现为数个知识点。苏州市的实验表明,只要教学视频时长不超过视觉驻留规律允许的限度,可以包含一个或数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譬如,时长5~10分钟之内的教学视频,即使囊括若干知识点,也不会对可视化学习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

如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个微视频可以囊括数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不仅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引发对相互联系的事物的深层思考,为他们今后在事物相互联系的复杂世界中实现创新打下基础。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正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从可汗学院开发学习平台的事实中不难看出,如果萨尔曼·可汗不把学生作业内容、完成作业的时间和不同颜色这三个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就根本无法发现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创新点,也根本不可能成功开发反映不同学生不同学习情况的管理平台,教师也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学有困惑的学生,并立即介入给予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了。

南京大学李曙华教授曾经于2011年9月8日在山东淄博“稷下学盟”民间研讨会上做了《系统生成方法论对教育变革的启示》的发言,她借用中国古典宇宙观说明创新往往发生在混沌的边缘。所谓创新发生在混沌的边缘,就是指创新往往发生在事物发生联系的重合部分或重合点。这些重合部分或重合点,不仅存在着混沌,也存在着结构和秩序。复杂性系统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的能力,混沌的边缘就是生命有足够的稳定性来支撑自己的存在,又有足够的创造性使自己名副其实为生命的那个地方;混沌的边缘是新思想和发明性遗传基因始终一点一点地蚕食着现状的边缘的地方。[2]正如米歇尔·沃尔德罗普[3]所言,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进化的世界。

这与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的宇宙生命观,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经》世界观,所阐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阴阳未判,一气混元”的混沌中化生出阴阳两仪、万事万物的道理,是极其相似的。

教育系统是生命性复杂系统。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科学世界观,使学生擅长从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中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认知。学生时代擅长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中学习与发现的人,长大才有可能擅长在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差异的比较中发现创新点。把知识点联系起来考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相一致。

假如在微课程实验刚刚开始的时候,就不顾中学与小学的区别,不顾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区别,不顾不同课时教学内容之间的难易差别,笼而统之地把微课程及其教学视频限制在一个知识点的话,就不仅与学校教学实际不符,而且支持死揪知识点的应试教育,会使学生从小在孤立看待事物的习惯中泯灭创新思维的潜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微课程的研究对象不是拘泥于知识点,而是立足于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我们不赞成在微课程实践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给一个微视频只有一个知识点的限制。因为,这只能强化传统的资源建设观,强化以死揪知识点为标志的、扼杀创新潜能发展的糟糕的传统教学。

核心提示☞ 微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

3.微课程与“微课”辨析

分析微课程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为厘清微课程与“微课”之间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微课”则是微型教学视频形式的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

在微课程视域下,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微课程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密切不可分割,但是不是一回事。微课程≠微课。图4-1-2可以窥见一斑。

图4-1-1 微课程与“微课”的关系

核心提示☞ 微课程与“微课”的关系表现为:微课程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密切不可分割,但不是一回事。微课程≠微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