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必然性观念

树立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必然性观念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能不直面跨国高等教育的现实,主动积极地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纵观历史发展的脉络,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缩影——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下的历史必然。

中外合作办学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又是人的主体营造的过程。其历史必然性表现为它的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非人的随心所欲。但其发展过程也不像自然过程那样自发行进,它需要一定的价值主体的导向,以某种价值为其向度,推动这一历史过程的前进。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历史背景的透视,我们可以从其粗略的历史脉络中发现它的历史必然性。

1.从经济全球化到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战”后,尤其是冷战之后,人类在和平、发展的主题引导下,通过信息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新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推动了人力、资本、商品、服务、知识、技术、信息等的跨国流动,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对教育的国际交流的影响和推动也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进展的重要国际环境和背景,不仅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而且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标准等。高等教育国际化由此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和高等学校新的职能。跨国高等教育也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之一。

2.从WTO到跨国高等教育

传统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涵盖广泛,各国留学生的国际流动始终是其主要标志和衡量指标。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主要内容和特点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亮点,跨国间的办学活动一时间成为教育输出国占领国际教育市场、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赢得大量教育服务贸易收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成为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新型教育选择。国际世贸组织在1995年把服务贸易,包括教育服务贸易正式纳入WTO之后,教育首次作为一种商品正式列入国际性文献中,得到WTO成员方的认可,使他们按照在国际法中的承诺履行义务。跨国高等教育是教育服务贸易中的重要交付方式之一,在国际法有关扩大贸易自由化程度、减少国家间贸易壁垒等有关规定的观照下,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广阔的覆盖领域使人始料不及。

3.中外合作办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跨国高等教育背景下,国外高等教育输入到中国,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与我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能不直面跨国高等教育的现实,主动积极地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至今,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人惊叹。不仅如此,它自身的地位也得到迅速提升,由初始时的“高等教育的边缘”,发展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以至到目前国内有关教育法规界定的“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发展的脉络,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缩影——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下的历史必然。尽管在初始时我国教育领域曾一度视其为“异己”、“另类”,即使目前还有不少人对该教育形式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持观望和怀疑态度。但事实证明,中外合作办学以其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在我国政府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已经登上了高等教育的殿堂,与国有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一道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国高等教育就是这样自然地延伸到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成为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的历史过程需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以引导,需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规划、设计、塑造这一新的教育形式,充分吸收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用,使其先进性融合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最终达到有效地服务我国经济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而这种推动历史必然的价值向度,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新的教育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