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彦
德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而初中阶段的孩子虽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律性,但还相当不成熟、不稳定,即以激烈的冲突、矛盾的形式向成熟过渡。此时的孩子恰恰处于品德发展的组合期和重组期,也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着主导的地位。学校里学的每一门知识,“都会在每个学生终生的精神世界上打下烙印。通过积极学习这些学科而获得的思想,是照耀生活、事物和现象的亮光,这种亮光即使在学生毕业以后的许多年还在决定着他对所看到和所读到的东西的态度”。因此“每一门学科的老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找出本门学科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
一、英语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交流的工具。英语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学生在交流中一定存在着对待不同问题的看法,通过思想交流后最终将形成某种观点,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与德育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语教师在教书育人上应该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英语教师对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经济等国情都比较了解,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针对班级学生的思想问题,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性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让学生通过比较和体验,学会用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从而完成《英语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的任务。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1.在英语学习的目的上渗透德育
我们学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目的性,各任课老师都可以根据所教专业的特殊性,加强目的性教育。在上海等发达城市,孩子2到3岁就开始学习英语,但事实上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却是很茫然:多数学生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学校课程安排的而不得不学;有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有的是喜欢听英语歌曲,看美剧,从而尊崇英美文化;有的是为了今后出国留学;有的是为了今后与外国人做生意时交流的方便等。这时作为英语教师,就非常有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新世纪课本8B中,我们学到了English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s,但同时我们又学到了Chines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eakers。此时我就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既然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但汉语为什么没像英语那样具有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呢?”学生课后查询了资料后发现:在19世纪“日不落帝国”是大英帝国的别称,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当时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因此英语之所以运用广泛而且影响深远,主要是因为早期英国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侵略进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英语是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语言,全球有75个国家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此时教师在课堂上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英语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争取主动,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最终使我们的母语也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更大的普及。
2.在教材中挖掘德育的元素
德育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使德育渗透得以成功地进行,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新世纪课本中蕴含着很多德育的素材,教材中的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如在新世纪课本7B中学习了Bill Gates和Helen Keller的奋斗经历,在新世纪课本9B中学习了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少年时的故事,女护士南丁格尔的优秀事迹;在新世纪课本8A中介绍了世博会的历史如举办国、时间、城市、主题和其他特征等,激发了学生盼望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热情。这些课文都渗透着思想品德的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较强的感染作用。
新世纪教材的另一鲜明特点是文化教学,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展开,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如新世纪课本7A“Holidays and Festivals”单元中介绍了一些中西方传统节日,这时我们教师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而应该帮助学生追寻这些节日的不同的起源,不同的文化底蕴,如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而中国的中秋节起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时间为列表,从横向比较中西方不同节日与相同节日出现的时间,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学生们通过对各种节日的追根溯源,不同庆祝方式的交流,能深层次了解中西方迥异的节日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3.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将德育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
新世纪教材中的多数内容都来自生活,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环保问题、安全教育问题、慈善事业问题、志愿服务等,无一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新世纪课本6A和8A中都介绍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和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饮食习俗其实是一种文化。饮食不仅仅是吃饱喝足的问题,它还富含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礼仪。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烹饪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如先秦老子曾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中国的烹饪更注重菜肴的色、香、味等方面的外部表现。比较而言,西方的烹调没有那么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西方人更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营养成分。学生又通过比较认识到不同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如中国人热情好客,经常请亲朋好友吃饭以增进关系的亲密。西方人即使一起吃饭,也是各付各的账。通过这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既了解了中、西餐的礼仪文化,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又如学生在学过新世纪课本8A中“Idioms with Body Parts”一课后对英语习语和谚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新世纪课本的每一课课后都有与本单元主题相符的谚语,教师在指导学习这些谚语的同时,还可适时布置收集英语习语、谚语的拓展作业。英语习语、谚语是西方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各种经验、体会的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积累英语习语、谚语,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文化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兴趣。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谚语的背后都包含着有趣的历史典故或传说故事,有的习语来自《圣经》或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等;而且很多英语谚语大量使用修辞格,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艺术美,使人们在得到经验教诲的同时,又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内涵美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境界,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授人以渔可解一生之需,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求,课内、课外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教给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例如,本人在带领学生做“英语因生活而更精彩”的探究性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搜集生活中的10条英语广告语、商店名称、双关语、菜单上的英文、进口家用电器说明书上的文字、原版电影上的语句等,再分小组分工合作加以整理演示,使同学们的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体验,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在这类活动中表现积极热情,既积累了许多英语词汇,又明白了“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我们的活教材。
总之,英语教师如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德育作为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激发他们的潜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