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欣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在初三语文教学中,它更是重点。毕竟,眼前不远的中考中,它可是语文得分的“半壁江山”!进入初三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主题作文训练,分别进行了以《向往远方》、《告别》、《足迹》、《遇》、《生命的芳香》、《呼唤》等为题的当场作文训练,进行这种训练的初衷是想让学生一方面通过大量不同题材的作文写作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能通过多次当场写作使学生尽早适应中考考场作文在一定时间内全盘构思、书写快速规范的要求。但让我们始料不及、大喜过望的却是在训练中我们原本看来是辅助手段的批后讲评环节,让这种训练的效果有了极大增强,更让我们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二期课改精神中所强调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的实践意义。
顺势而生的训练
第一次训练题为《向往远方》,这是我们初三月考的作文题。试卷批好后,我们同组教师经过讨论交流把年级内各具特色的优秀作文挑选出来,交给作者本人打出存盘,再经我们统一格式后印刷,年级学生人手一份。第一次挑选出的作文有十二篇,在上讲评课前,我们三位教师各自对这些习作进行了分析点评并互相交流。当时我们只是设想通过由教师讲评部分习作,以点带面地让更多学生了解自己作文中的种种优点及不足,从而懂得一些写作的方向和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在这次讲评中,我们还给学生介绍了中考作文的评分体系。对应这些要求,我们对范文的讲评非常具体,学生听得也很投入,一节课时间也只点评了三四篇。根据学生这种反应,也是希望对这些习作进行充分利用和挖掘,我们顺势布置学生对剩余习作进行挑选后自己点评某几篇,借此也能对自己有所启发。这个当时顺势而生的有心也无心的训练要求,却让我们发现了学生身上巨大的潜能,也成为我们一直坚持这种训练手段的起点。
惊喜发现的潜能
点评作业收上来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点评观点鲜明,语言老练,用语专业,颇有文采,甚至有不少同学已有意识地按照中考作文评分体系的要求来分析点评这些习作。这其中有些点评者自己的写作水平欠佳,点评起别人的文章来却头头是道。
通过跟这类同学的交流沟通,我们发现他们其实具备不少能写好作文的内在潜能,如思想深度、语言基础等,但由于平时懒于动笔,疏于观察,忽视技巧等原因,作文水平少见提高。在点评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很有价值的潜能,同时也就查出了他们存在的“病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鼓励和指导。这的确是我们意外发现的一条训练作文的“蹊径”。
渐评渐宽的角度
意外发现的“蹊径”让我们更坚定了继续探索的信心,第二次、第三次……几次训练中,我们感觉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提高,优秀习作涉及的面在扩大,新杀出的“黑马”在增多,同学点评的角度也越来越宽。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类:
1.横向作比较。如:点评《足迹》:两篇都是写人,都表现人间真情,但我更喜欢前一篇。因为……
2.纵向观发展。如:从《向往远方》到《生命的芳香》,他的写作风格由空到实,有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素材,具有了真情实感。而不是一味的口号式的抒情议论,终于能把叙和议及抒情较完美地结合了。
3.单篇赏风格。如:点评《生命的芳香》:全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一个人逐渐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的幸福带来的生命的芳香。看似简单的构思,却在作者笔下妙笔生辉。文中多处如“落到你微翘的眼睫毛上”之类的语言,体现了一种异常细腻也触动心弦的精彩文风。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真正的温暖、幸福。它在读者不经意间飘来了诱人却丝毫不做作的花香。
4.多篇抓共性。如:点评《足迹》:这几篇文章其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选材和语言风格都不同,但都是通过几个画面感很强的片段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表现自己或群体成长经历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来表现主题。
5.同篇评优缺。如:点评《足迹》:本文语言流畅,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联系到自己在语文学习道路上的摸索前行,由大到小,首尾呼应,紧紧围绕中心。但全文过于冗长,作为引子的开头部分太长,可删去第二、三节,使文章比例和谐,且应考虑考场作文的时间性。
6.整体挖立意。如:点评《足迹》:本文以回顾几个保卫国土的历史人物引出中心,他们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就是因为他们那同样的爱国心,他们都为了振兴中华而迈着坚定、前行的步伐,文章立意很大气。
7.内容看选材。如:点评《足迹》:依旧是朴素的语言,却给人不一样的感动,感动来自于真情实感。文章的内容即作者所写之事能引起我的共鸣。谁都会有那段幼稚的岁月,那段岁月使我们的人生变得完整。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会觉得幼稚和可笑,但当时的我们一定很认真。张爱玲把它称之为弯路,我却认为是试练,倘若通过了考验,这说不定会是一条捷径,而我们只有在通过之后才能发现。我们很认真地踏出我们的足迹,一步一步,坚定不悔。
8.过程梳结构。如:点评《足迹》:本文的条理结构十分清晰,开头、结尾点明主旨,前后照应,中间三段分别写了三位名人的足迹,而这三位名人又通过上海这个城市连接起来,使文章更有整体性。
9.局部找技巧。如:点评《告别》:题记用了徐志摩的名诗,既有意境,又与文章风格一致,恰到好处。文章巧用风铃声把回忆和现实穿插交融,又很好地为情节中一些问题作了解答。
10.细节品语言。如:点评《告别》:作者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但很容易就能从文中标志性的词语中看出内心活动,“依依不舍之情”、“痴迷于……”、“我的思维寂静着……”、“不怎么留恋”、“不留半点的依恋”等反映了她一路对赌城的理解、认知和感悟。
矛盾形成的统一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点评中越来越丰富的思想、越来越多维的角度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同看法产生的矛盾。
矛盾既已产生,如何去解决?在讲评课上,我们把点评作业中搜集到的不同同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提交给全体同学讨论,同时几个教师间也把其他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矛盾互相交流到本班讨论,把点评由点扩成线、由线扩成面。各班同学讨论后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共识(而且并非在老师思想的强加下),我们欣慰地看到学生对写作的方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他们起码在思想上把握住了中学生作文在所谓“虚”“实”之间应该具有的合理的“度”。其实矛盾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学生思想的火花以及内在的潜能,而矛盾的自主解决更让我们收获了学生写作思想的一大进步。
阶段回顾的思考
我们的作文训练进行到现在也不过刚开了个头,但这其中感受却颇多,静心思考起来,其作用可从这两方面来看。
一、对学生而言
1.写作积极性有了提高。作文被选评的同学都会很乐意去打出存盘,一次被选上便对自己有了信心,作文被大家点评,对自己更有了要求,所以越来越努力。原本没被选上的同学在点评中看到与自己相距不远的同学的成功作文摆在面前,点评中产生对别人的敬佩,也看到对自己的鼓励,也要努力追赶。一些苦于无法提高水平的同学,在大家的点评中学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自己感到有法可学,有样可依,对写作也有了一点兴趣和信心。
2.写作水平有了进步。从第一次训练到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学生作文风格初步显现,一些学生行文思路渐渐清晰,一些学生懂得表现真情实感,一些学生注意了合理运用技巧,一些学生学会了挖掘材料背后的意义。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这些进步固然有常写常练的原因,但更是因为在点评中的揣摩分析帮他们带来了有目的的写作方向。
3.阅读能力有了增强。对同学文章作点评,就等于在阅读一篇现代文。在不断的点评训练中,学生已逐步形成了从把握中心、梳理思路、发现技巧到品味语言的基本分析过程,而这几个方面都是中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应常常思考和分析的重要环节。
二、对教师而言
1.为作文教学寻找到了又一训练途径。作文教学“吃力不讨好”的难度让每一位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有点苦恼,但躲避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于是我们都会不辞劳苦地一篇篇布置、一篇篇批改、一次次讲评,“把所有辛苦都自己扛”。效果也许是有的,但总觉得不是最佳的,起码跟我们的付出差距太大。也许利用学生的点评辅助我们去上作文讲评课就是在过去的努力中加上点催化剂,能让这种反应的效果更明显。
2.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落实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的二期课改精神。学生对同学习作进行点评并非教师可以卸下批改讲评的担子,相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反馈总结工作可能更多。但是,我们找到了远远大于教师个体能量且近在咫尺、挖掘不尽的有效资源——学生。对学生资源的挖掘利用,不仅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另辟蹊径,更让学生对作文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自主点评的能力,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漫漫长路的探索
这次偶得只是我们在作文教学探索道路上一点尝试的收获,或者只能算是给我们的一点启示。作文教学道路的艰难不是这点尝试就能克服的,但我们应坚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重视与学生的紧密合作,细心耐心地寻找、挖掘教者、学者、教材等我们身边的各种有效资源,总有一天,我们会在作文教学道路上收获一路繁花硕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