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搜一下“以人为本”这个词,会发现“约有1,570,000项符合‘以人为本’的查询结果”,涉及的话题也是五花八门。有人把“以人为本”用到教育上,认为现在的教育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诚然,“以人为本”是我们考虑、处理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首要原则和出发点,因为社会最终还是“人”的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换位到学校,“以人为本”也就是一切以学校里的人为本了。那么“学校里的人”从狭义上说是指学生、教师、校长、学校后勤人员;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学生家长、学校上级领导部门。但无论是从狭义还是广义看,“以人为本”所针对的应该是“集体”,而非学生、教师、校领导这样的“个人”。
看过一个理论家的文章,他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个体的人为本。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以人为本”绝不应该以某一个人为本,而是应以“集合”的“人”为本。多年前看过一个日本丰田车的广告片,想起来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广告对丰田车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如车座的设计要符合何种身材的人,车头外壳钢板要用何种材料才能在危急情况下使司乘人员免遭创伤,甚至展示了将新造的车从飞机上扔下来进行试验的画面。在这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求为本,但也不是针对具体哪一个人。按照这样的理念,丰田车的车座设计得既要让姚明坐上感觉舒适,也要让武大郎用着方便。如果单为姚明或武大郎制作,那不是设计而是“私人定制”。教育也是这样,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离开“私塾”进入学校,那就要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众所周知,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中专门有一项提到“学校教育”,就是要求孩子们脱离“私塾”式的“个体教育”,进入“群体”性的“学校教育”。从宏观角度看,这也是从“农业式教育”进化到“工业化教育”阶段的一大表现。
因此,我认为我们讲“以人为本”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到底如何来认识它的思想内涵。首先,“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个体的人的利益为本,而是要以“团体”的利益为本。比如在学校就要以最少三个集团的“利益平衡”为本,一是教师的集体利益,二是学生的利益,三是学校领导的利益。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在这里出现,所表达出来的“以教师为本”就是以全体教师的利益为本,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决不能以“哪一个”教师的利益为主导。比如学校说八点半上课,教师就不能把课改到下午上,或者九点上,那必然会影响学校整体工作。
对学生来说也是这样。我不想上课,你为什么非要让我上?如果依照“以人为本”的宗旨,是不是我想怎样就可以怎样?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论调,真是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大家按此理论一块儿夸孩子:“你看你今天打的这块玻璃,它早就不该在这里了;你真聪明,一下就看出来了;打得多漂亮……”如此,我们是不是走入了一个天大的误区?试想如果问题这么好解决,还要法律做什么?到监狱里面夸一夸好了,夸一个改造好一个。我们去网吧对着上网的孩子夸,夸他们上网上得好,上得有水平,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把孩子从网上拽回来?是不是也能为中国夸出几个比尔·盖茨?
再看针对学校领导的“以人为本”。他们手中有权力,可以有所作为,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制定规章,随意发放奖金,随意开除学生……
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思想多元,让我们身处一个鼓噪的年代,而不是一个成熟的时代,许多事出于人们的一种假设而不是一种现实。我们假设每个人本性是善的,所以我们去“夸”他,激励其内心自省,去反思成长。但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吗?
可见“以人为本”在教育上的提法应有改变。只有科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尊重规律、科学地解决问题才能真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绝不是靠吹吹擂擂就完事的,那是要毁掉教育,毁掉一代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