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一方面是知识的突飞猛进,一方面是我们的知识水平停滞不前,离教育越来越远。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且对教育教学有着不少的了解。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相信没有实行课改的地区的教师们也一定浏览过新课程标准,老师们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新课标。为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对此,作为教师心里一定要有谱。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原本对新课改的一些疑虑也正在烟消云散,因为教师们渐渐接受了一个观点,也正如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在他的“会诊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课改实施最重要。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部分或者说有一大部分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对新课改还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误解。因此,为使课改能得以顺利进行,我们有必要迅速转变自己的观念,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知识要从“一桶水”变成“自来水”。过去我们常说一个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但在现在,这是远远不够的。一是社会处在一个知识的大爆炸时期,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天不上网,就找不到与人聊天的话题。二是真有过一桶水,也要看看是不是还有、是不是已变味。如果是大学毕业时有的,那经过一段时间后,是不是还有一桶?工作中向这个桶中加过多少水?如果一点也没有加过,那这“一桶水”早就“蒸发”了。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一个毕业留校的同学,他当时的成绩可能比我们还差一些,但几年不见,现在是教授了,带着十几个研究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会想,假如我当初留在大学,那现在我也会成教授吗?那是形势逼出来的,周围同事都那样,你不努力不行啊。我们在一所中学里,觉得自己大学的知识教几个小孩子那是绰绰有余啊。这样的思想,懈怠了我们进步的心境。结果是工作几年后,头脑里可能只剩下现在所教课本上的那一点东西了。如若不信,我们可以想想学过的心理学、教育学还能记起多少来?现在学生的心理变化、新的教育发展怎样?我们有很多教师不知道。所以一方面是知识的突飞猛进,一方面是我们的知识水平停滞不前,离教育越来越远。怎样打破这种尴尬局面?就是学习,充实自己,把自己的知识变成“自来水”,而不要满足于自己那有可能变味、有可能已“蒸发”的“一桶水”。

也许有的老师说少来这一套,反正我教好我的课本就可以了,其他的我也就不管了。但这样行吗?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人,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在他们面前如果表现成一个门外汉,就会引发他们的不满,在他们眼里你就可能成为一个“老土”。前几年,我去读研究生班,讲课的是我曾经的老师,讲义还是过去我上大学时他用的。我们问他,老师最近几年没有新成果?他说,没有,要什么新成果。过了一会儿反应过来了,说:“是嫌我讲的旧啊!”末了又向我们自夸了一番,说他的讲义可是文物啊!指指教案本说,看,这是我外孙女小时候在上面画的小王八,现在她都结婚了。

过去,我不认识周杰伦,好像是忽然间就看到电视屏幕上、广告牌上出了个眯着眼的小子。后来我看学生课桌上也贴着他的像,就问,这个人是谁?学生乐了,说,老师你真是老土,你连周杰伦也不认识啊!然后学生就像发现了“怪物”一样大喊,“喂,老师不认识周杰伦!”“喂,老师不认识周杰伦!”后来流行说“PK”,我问学生,学生不知道。我就查,最后查到了,回来我就和学生讲。然后我就说,你们啊,天天说“PK”,竟然不知道,你们真是“老土”!不知道为什么不去查一查?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现在学生的家长都不一般了。他们中的不少人尽管不是大学毕业,但知识水平已远非过去的家长能比。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且对教育教学有着不少的了解。在应付学生的同时,我们现在还不得不面对家长。

第二、从“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这是一个拗口令式的命题,但却道出了新课改中一个大问题,就是教师应如何使用教材。说到这个问题,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已经教了几十年的书了,谁不会用教材?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相信没有实行课改的地区的教师们也一定浏览过新课程标准,老师们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新课标。其中有一个变化老师们应注意到,就是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只要把教材完整、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但现在这一说法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反映到教学上来表现为两点。一是如何教好必修课,二是能不能开出选修课。必修课是国家课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简单说起来就是要密切联系实际,不能让学生感觉课堂上是一套,现实生活中是另一套。比如,全国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数学是最好的,也是最没用的。数学能没有用吗?但家长和学生就说没有用。我见过一个家长劝他家孩子学文科,“最起码,你语文学得好,有人让你写个材料什么的你会,到社会上谁让你给算数去啊?”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太死了。北大附中的张思明老师在教数学时让学生设计自己每天生活的最短路径。结果学生很兴奋,也很高兴,其实他是把数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

第三、课堂上没有权威,有的只是知识面前的平等共享,要从“俯视”学生转变为“平视”甚至是“仰视”学生。《学记》上讲师生之间是“敩(xiào)学半”,也就是“教学相长”。过去,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单一,就是学校、老师。而现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家长、邻居、全媒体(电视、广播、网络)等。所以对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知识我们可能真是不如家长。为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对于知识,有时不是学生不行,而是老师低估了学生。教学中还是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提高。

第四、要从看学生的“现在”转变为看学生的“未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当老师很冤。在学校里,我们对好学生是无微不至,但是毕业后,最先忘了老师的常常就是这些人。他们往往认为他们的成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太聪明了。“有些有点良心的”在考上大学后会在第一个元旦给老师寄一张贺卡,从此师生情谊就两清了。所以,曾有老师把这张贺卡戏称为学生与教师的“Goodbye卡”。反之,那些在学校里调皮捣蛋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反倒和教师的关系非常亲近。另一个现象是,毕业多年后,过去学习好的学生,现在有些倒不如当初一些学习不好的同学,民间对此有“本一的给本三的打工,上了大学的给没有考上大学的打工”一说。可见,还是不同的素质决定着不同的发展。对此,作为教师心里一定要有谱。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着眼于考试分数的高低,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学生的当下,而不放眼学生的未来,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也不是真的对学生一生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