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也谈教师的反思

也谈教师的反思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反思已凸显为优秀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虽然教师反思是教师个人的行为,但单单靠教师个人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也就是说,教师能反思首先是教师本人具有反思的要求和进行反思的能力。组内人员听课并参与评课,评课中以录像为据全面品评,以此推动教师反思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反思已凸显为优秀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活动,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有效传递。教学中教师成为知识的发送者,而学生沦为知识的接收器。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教学关系就简化为单向的信息传递。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成为单纯的传递课程知识的工具和手段,教师不具有“教学创造”的主体地位,就无法也不必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批判,最终丧失了应有的“教”的意义。

而在信息社会,人们开始超越单纯的对象化思维,交互主体不再是线性的考察事物间的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一改过去的形式而成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在交往和沟通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生成意义的过程,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着人类认识和思维的一般品质,也内在地融合了学习中的批判反思与探究实践。

反思与探究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人有意识地考察自己行为及其情境的一种能力。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的就是个人的成长努力。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又都对教师“反思”做出了迫切的要求。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虽然教师反思是教师个人的行为,但单单靠教师个人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尽管新课改已进行了近二十年,但传统的教学习惯依然还存在、并占据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反思,这一在现实中有着非同一般内涵的行动,做起来并不是件容易事。

反思,首先是教师个人的一种心智行为。这种行为来自于个人的品质,那就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另外,就是对教学事件进行反思的敏感度。也就是说,教师能反思首先是教师本人具有反思的要求和进行反思的能力。我们不妨把这些看作是促成教师反思的内驱力,其产生的渠道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来自于学生的诘问。在知识“对等地位”的情境下,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传递很可能会受到来自于学生的诘问,这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持知识”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的。那时,答案的唯一解释权就在老师手中。而在信息社会所形成的平等的知识享受权面前,对某些知识的了解有时却是“师不如生”。所以面对学生的诘问教师就必须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知识更新速度、自己的知识结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二、来自于教师自己的感悟。信息社会里,所有的知识都有其不确定性的一面。教师不可能千年不变地去重复一个观点,也不可能亘古不变地面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课堂。也许在昨天晚上还是被认为正确的观点,在第二天早起就有了不同的发现。比如喀纳斯湖怪、外星人、UFO,在一次次争论中眼看被认为是子虚乌有的时候,真实的录像又使这一问题出现大的变化。信息社会里一切情况在预示着一名教师无论是在课前、课后,还是在课中都要随时修正自己的观点,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三、来自于他人的教学实践。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心境也会有不同的结论。达·芬奇对着一堆鸡蛋会悟透物质世界的千奇灵秀,并从中发现美。一个家庭主妇发现的却是哪一个大些,哪一个小些,给听话的孩子一个大个的,给不听话的一个小个的。对同一教学知识点,一千个教师会有一千种甚至一万种理解。可见,听课或教研活动是教师反思的源泉。

其次,教师的反思最终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巴西教育家弗莱雷(P.Freire)认为,教育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无论是反思被剥离了行动,还是行动被剥离了反思,两者都造成了不真实的存在形式”。《中庸》中也讲“……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反思而不把反思的结果再应用于教学,那我们所谈的反思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实践意义。

以上我们所谈是从教师个人的“元动力”出发而形成的教师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的成长之路。但现实中也要看到,我们所要面对的是许多教师不去反思,或者不会反思,甚至不知道怎样去反思的现状。诸如“我觉得我自己教得很好”这样的想法和说法存在于不少教师心中或嘴上,尤其是那些连年成绩不错的学校的教师,更是偏生了一种教改的惰性。那么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反思问题呢?那就是要用制度。学校应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机制去推动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助力教师成长。实践中我们学校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配合继续教育,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一方面按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继续教育课程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以教师的需求,在校内实现“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供什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具体操作中,我们把全校教师按年龄段、学历层次、不同岗位等标准把教师分为几个不同的组合,采取量身定做的办法实行业务进修。比如对老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对青年教师则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从校内外请来优秀教师授课,谈课堂教学的经验;对实验教师则按实验教学的要求进行高中实验课教学的培训。通过这些学习,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更主要的是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学的发展及其方向,寻找差距,知不足然后虚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超前的教学思维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前提。没有先进或超前的思维引领,教师永远不会反思。

二、建立以校本研究为主体的教研体系,改变过去教研活动走过场、摆样子的状况。第一、推动向学习型教研组的转变。由学校教研处拿出学期学习内容和意见,由教研组具体安排一学期的教研计划。把学习内容分解到每个教师,作为活动主讲人。第二、组内听、评课。每学期每个教研组安排每人一节公开课,由电教室录像。组内人员听课并参与评课,评课中以录像为据全面品评,以此推动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教师得以从“第三者”的角度发现了课堂上的自己,看到录像上自己的教态,听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第三、走出去。每学期最少组织到兄弟学校进行一次观摩课,亲身感悟“外面的世界”。第四、针对教师的教学,向全体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由学生提出他们最喜欢的课堂模式。这种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能得到心灵的触动,从而触发其反思。

三、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开展学校的教科研,走“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道路。教育科研要搞,校本教研也要搞,而且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更要加大力度去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两类不同的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如何做”。前一个问题大部分应该是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对象,而后者则更多地要由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来解决。不同问题解决的办法不同,相同问题在不同的教师那里也会产生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因此而丰富多彩,课堂从此也会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有鉴于此,我们制定了教科研奖励办法,目的是鼓励教师立足教学实际,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搞好教学研究。其中我们也把教学反思笔记纳入评比,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公开展览。

总之,新课程所要求教师具备的已不再是教学的单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和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当然,只靠教师自发行动,还远远不能满足教改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还要适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发挥制度的优势,调动教师去反思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不是总停留在“复制”上,而要不断“刷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