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两个致命伤:一是课堂教学的无效;一是课后的纠错普遍。如此,教师只好在课后挤占学生自习重讲,这不仅浪费大量时间,也给学生在知识的准确掌握上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副作用,还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总结中,我把这种在教学中不断修改的教学状况称之为课堂教学有“橡皮”。为此,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无“橡皮”的要求。
随意:课堂教学有“橡皮”
课堂教学有“橡皮”现象首推“无效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自己在台上是志得意满,学生却在下面各干各的营生。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效果微忽其微。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概念模糊、前因不明、后果不清,学习方法不当。更有甚者,竟有80%的学生不知老师讲的什么。最可笑的是剩下的、掌握了知识的那20%的学生竟然说“这都是我自己看的,要是听老师讲,早糊涂了”。这样看来,如果一节课真是“无效教学”对学生来说倒未必不是一种福。怕得是这样的教学,常常有的那一点“效”却会成为学生以后学习的“谬种”。这是无效教学的现象之一。另一种是学生觉得听课没有用,听了也是白听,讲的又不考。这样的问题在语文课上最突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认为高中的语文教学没有用,“听也90(分),不听也是90(分)”。这种教学无效就是学生不买账。
模糊教学是课堂教学有“橡皮”的第二大难。如果说无效教学的说法还有点儿耸人听闻的话,那当下课堂上教师的表达不清就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姑且把这样的教学称作“模糊教学”。都说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要在上面画出最美丽的图画。但现实中,教师不仅没有把这张画画好,反而把一张白纸弄得面目全非、污浊不堪。比如有个教师讲西安事变,课讲完了学生竟然不知道西安事变的名词解释到底是写到“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还是写到“事变发生后……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关于“三大政策”和“三民主义”理解则更是一团糨糊,一会儿说“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一会儿又说“三大政策就是三民主义”,还搬出课本上毛泽东的话为证。再比如数学老师讲函数,映像与它的像为什么表现为或大或小?把“以O点为圆点,以多少为半径画圆”说成“看着,下面我画一个圈儿”,简直就已成为一些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标准表达。更有数学教师画三角形就完全像是个孩子在画房顶,先画一左边,后画右边,最后连底。听一个政治教师讲“汇率”,与其说是在听课,毋宁说是和学生一道在受罪。当然还有授课教师,尽管在台上汗流浃背,却怎么也说不清国家到底是降低汇率还是提高汇率有利于刺激出口。正在发愁,课本上偏偏又出来关税与内需的关系……
可见,之所以出现课堂教学有“橡皮”的现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随意态度和不规范造成的。从教师角度看:一是由于自己对所授内容没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不甚了了。上课就成了稀里糊涂过日子,到哪儿天黑到哪儿歇。二是对自己的学生不了解,学生已经会什么,会到了什么程度;不会什么,班上有多少学生不会,这些都不清楚。三是日常学习不够,对于一些新的知识自己不清楚,也没有做过认真的研究,以至事到临头临时抱佛脚都抱不到。四是固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不知道事过境迁,过去的早已过去了。有一个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讲元代的宗教,举例子说到“长春子丘处机”,学生是兴奋异常。而现在再举,学生是一点反应都没有。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又说起了金庸,说起金庸的小说,结果下面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四是考试题与教学内容相差太远,比如语文,练习、期中、期末考试就直接用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结果成绩好些的学生得100分,成绩差的学生竟也能得95分。问原因,学生说“反正也不会,蒙呗”。如此学非所练、练非所学,学生不知怎么办,又怎能认真去学?
当然,学生蒙的可不只是语文。对于那些听不懂、听不明白的内容,日后一旦用到时,他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蒙。有一个真实的笑话,说的是有个外语一般的学生,在听完状语从语的语法后陷入无边的云雾中,偏偏遇到的考试题中正好又有大量的从句。怎么办?学生急中生智,用草稿纸做了A、 B、C、D四个阄,顺题抓阄,竟然大获全胜,从此竟逢难题便抓(阄)。
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有“橡皮”现象与学生是否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学生的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法不当,采用初中的办法学高中的课程。在初中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给出答案学生背的方式。而到了高中,这样的方式已无法应付日益增长的知识。由此不会的内容、背不过的内容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不堪负累,生了放弃的心,知识的掌握是囫囵吞枣。二是阅读能力差,缺乏阅读文本的经验。现在学生大多是伴随着看漫画或电视剧长大的,与阅读文本相比,他们更愿意去看那些直观的东西。比如有家长认定自己的孩子记忆力超常,问其原因竟然是“在家里,几十集的还珠格格都能一点不差地讲出来”,而他却不知道他的孩子在学校,连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也背不过。还有的孩子看见书就头疼,更习惯于读那些一页也没有一个字的漫画。三是现在的孩子毅力差,逢难必退。面对困难,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能不能绕过去,再不行掉头。一见老师留作业,学生们就四处去找答案,甚至有不少学生开学初就准备好课后答案了。四是沟通能力差,缺乏与同学、与老师的沟通,许多学生把提问看作是“有病”。
研修:课堂教学除“橡皮”
造成课堂教学有“橡皮”现象的原因有多种,要消除课堂教学中有“橡皮”的办法也绝不是一个,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的研修以及教师间的教研。一个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除掉“橡皮”,必须要依靠教师间的合作与研修来增长教学智慧。俗话说“有备无患”,这句话用在教师备课上是非常贴切的。一个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备课和全组教师的集体备课联系起来,通过教研尽可能多地堵塞漏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对教材、对学生有着相当的了解,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准确无误。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橡皮”,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备好课,只有准备得充分才会上好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教师在回答别人问他这样好的课备了多长时间时,他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一节好课的前提就要是备好课。而要备好一节课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前提:
备好两纲,一是教学大纲,一是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指南,对于教师来说,不清楚自己所教学科的大纲要求,无异于一个盲人。而考试大纲则具体体现了考试的范围,一个教师如果对于考试大纲不能了然于胸就无法令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毕竟,应试能力也应是素质之一。
备好教材。教材是具体传授的知识,不能全面、准确地使用教材就有可能让学生在知识上出现缺陷。最明显的一个事例就是到了高三,有的老师才发现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了。怎么办?从头来吧!看看市面上大行其道的教辅就明白了,差不多本本教辅都指向了填空题。
备好授课内容。也许有人会问,不是刚谈完教材吗?怎么又来一个授课内容?这里说的授课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真正要讲的内容。教材是“本”,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以此“本”进一步去演绎。
备好高考试题。历年高考试题对教学来说,是高屋建瓴之作。教师对高考试题的深究细研,对于获取相关的学科知识,指导学生的学习,加强自身的学科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有一个教师对我说,他的教学水平之所以快速提高完全得益于他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历年的高考试题,有些地方早已是字迹模糊,那是他每天用手在上面摩挲的结果。
备好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做好这一点至少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自己明白,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本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二是让学生明白除了所学之外,还有很多知识在前方等着我们,不能轻易自满,裹足不前。对此,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一个例子:你今天上街遇上一个人,可能只是偶然扫了他一眼,这时你对这个人的印象不深。第二天,可能在另外一个地方又遇上了这个人,你马上就会想起他来,会想“我昨天也见到过这个人”。这时,你就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兴趣,可能猜测“他是做什么的”。当你第三次遇到他的时候,你就会和他熟络起来。前两次的相逢就是第三次熟识的前提。人和人是这样,知识和知识也是这样。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教材是《新概念英语》。在书中,单词循序渐进地增长,同时也在不停重复。语法的学习则更有代表性。在第二册中,每24课循环一次,每一次迎来一个新高度。相对来说,中国的教材在这方面就差好多。怎样来弥补这一缺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把学科知识这个学生眼前的“生人”一点点变成“熟人”。
备好教法。所谓“教无定法”。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中不可能拘泥于一种教法,也不可能整天依赖多媒体动画一遍遍刷新。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去教函数和几何,也不可能用讲文言文的套路去讲作文。在不同的情形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实践智慧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但只要用心去学习、去琢磨也不是不能早日修炼成的。学习别人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就更应该加强校本教研。
备好学生。学生是不同的,既表现在常识水平上,也表现在知识背景上,还表现在情感上。所以教师要在备课的同时备好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间的差距。这一点对于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橡皮”也非常重要。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好、中、差”之分,这里的好、中、差指的主要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对于“好学生”来说,有些问题一点就透,而同样的内容在“差学生”那里就可能是“天书”。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久而久之,“差学生”或因为跟不上主动放弃,或者囫囵吞枣、滥竽充数,浪费光阴。其实,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好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并非一如既往,有时也会陷入困惑。比如有一个学生数学综合成绩很好,但立体几何部分不行,考试内容中只要有立体几何的内容成绩就会滑到中等水平。所谓的备好学生就是要对所讲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每个要讲授的知识点都应该仔细准备,选择一个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的讲法。我曾见过一位初中校长的备课本,每一页都分作两部分,左边大一点的地方是教学的详案,右边是她“备学生”的地方,写着在课堂教学中要提的问题和准备让哪个学生回答。比如,有一个男生爱写错别字,她就常让他上黑板去写生字;有个女同学朗读好,她就让她给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段文章。在她的教案上,也可以看到一些拿红笔补写的名字,那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临时变动。有些是她在教学中新发现出错的学生;有些是在她讲授中“跟话”跟出错的;有些是被她发现在课堂上“开小差”的……这些学生、这些行为都将是以后她要在教学中加以关注的。
其实,在备学生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备学法。我们知道,教师的任务不应只是“教”,而是要“教会”。这里的教不仅是教会知识,更要教会学习方法。调研中,我们总听到教师不约而同地重复这样的一句话:“学生太笨了,什么也学不会。”却没有一个教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他们从没意识到此话的反诘是:“老师太笨了,什么也教不会。”不用说,大量教师在教学中为让学生学好知识,可谓挖空心思。但也有一些教师根本就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一种“反正我讲过了,会不会那是你(学生)的事儿”的态度。其实,备课中最难的除了备学生,就是备学法了。它虽然与教法看似一脉相承,但又相去甚远。一个好教师既不能教条式地传授知识,也不能只告诉学生“反正你背会就行了”,而应该是为学生总结出不同的学法。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应该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而不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知识。
备好练习。课后练习起着对新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功能,因而学生不做一定量的练习是不行的。可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也是不得法的。如何让学生择善而用,是现在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功。一个学科有不下百十种教辅书,一个学生每天要面对八九科的学业,如果每学科都有充足练习的话,那学生就会天天疲于奔命,陷入无边题海而不能自拔。让学生跳出题海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自己跳入题海。因此,备课时要备好习题,哪些习题应作为课堂详解、哪些要由学生自己推演、哪些要留为课后作业的……都要一一理清。而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选择一道题的目的,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心知肚明的。唯有此,才能真正解放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习题的作用,也才能从另一个方面消除“橡皮”。
备专业知识,尤其是备专业知识的更新。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稍有疏忽就可能落伍。一旦出现这样的落伍就难免动用“橡皮”。比如前几天,有地理教师就贻笑大方了,把韩国的首都说成汉城。下面一片哗然,他还在那里不明所以地一遍遍地问学生:“不对吗?哪里不对吗?”。
备教学经验。一个老教师和一个年轻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教学经验的多少。现在也有人把教师的成长概括为“经验+反思=成功”。经验已被看作是成功之源,反思则被视为手段。而在教学实际中,经验与反思又如何能分得开?没有反思,哪里来的经验?教学经验同时体现在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上。具体说来,教师在授课中的经验应有:预设的经验,指的是教师在备课时依据以往授课经历而得出的讲授方法;应变的经验,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进程不断调整的方法。而以上两种经验的得来,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为什么自己这节课讲得这样生动或这样呆板?为什么学生在这节课表现得这样机灵或这样迟钝?为什么学生的反应是如此强烈或如此平淡?为什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是这样真诚或者这样的闪烁其词?……每一个反思的答案都会成为教师的经验,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一个成熟的教师也就诞生了。拥有这些教学经验的教师还会不停地动用“橡皮”吗?
制度:多措并举封“橡皮”
在教学中真正除掉“橡皮”,单靠研修还难以全部实现,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规范,一是要制定精细化的常规教学标准,二是要制定教学事故认定标准及其处罚细则。其中制定精细化的常规教学标准必须把好三关:第一、备课关(如备大纲、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备练习、备高考试题等等);第二、上课关(如重点知识讲授的结果如何,难点知识的突破有何实效,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指导等等);第三、课后检测关(如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能掌握,学生作业或练习有否与课堂内容脱节,单元检测或考试内容是否能做到全体学生的2/3以上达标等等)。三关并重,加强检查落实,从源头上全面封死课堂教学的“橡皮”。制定教学事故认定标准及其处罚细则并不是以处罚教师为目的,而是作为唤醒教师责任意识的一种手段。因此,迟到、早退、擅自调课、随意改变教学安排(自习课改上正课或正课改上自习课)等都可被认定为教学事故,因为这些行为无疑是在告诉学生“教学是件不严肃的事情,可以随便改动”;授课中不能照顾全局把重心只放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一学期不能和同一个学生谈两次以上话、检测题或考试题过难等也是教学事故,因为这会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要对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教师从思想上全面提高认识水平,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通过具体措施实现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反思的常态化,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把落实精细化教学常规做到实处,从教学过程上杜绝“橡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