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微”馒头。我也是才开始用这个词,这样来用这个字。
最开始有朋友在饭店里点“微波花生”,有时服务员就说没有。朋友就急赤白脸地说:“什么破饭店,还想干不,不就是个微波花生吗?还没有,去弄把花生到微波炉里‘微微’就行了。”看我在旁边乐,就冲我喊,“乐什么乐?听不懂吗?”
“不是不是,不是听不懂,只是听不惯。”但说到这里我还真是没词,不知往下怎么说了。在家里我几乎天天用微波炉热馒头,习惯上都是说“馒头热了吗”,从来没有说过“馒头微了吗”,心里觉得这里应该是另一个“煨”,但那是另一回事儿,还真不好用。我只好说:“明白了明白了,微,微。”
这样话题就让我拉到微波炉热馒头上来了。六个朋友倒有五个不会用微波炉热馒头,也不是不会用,而是热过了劲。老六就又埋怨我:“你总说你家里的馒头用微波炉热,可我热出来的馒头比榆木还硬,别说吃了,啃都啃不动。”老三说:“可不是吗?摸着热了,一吃馒头里面干透了,咬不动。”
“告诉你们了,不要用太长时间。”“没用多长时间,也就两分钟吧。”老六说。“什么两分钟?我告诉你们,一个大点的馒头也就40秒,如果是小馒头,25秒就可以了。你以为这是蒸啊,时间越长越好!”
学校最长的自习课是早自习,达到了75分钟。过去早操后,早自习的时间是40分钟。这个学期翻修操场,早操上不了。起床时间没有变,早操的时间并入早读,这样早读就变成了75分钟。对于这节自习课,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太难熬”,还没有什么效果。“别看是一节多课,但什么也干不了”,“学生一点东西也背不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40分钟能背过东西,现在75分钟什么也背不过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还真是什么也背不过。“一大篇课文,背过第二段,忘了第一段。”“觉得背过了,吃完饭回来一想,什么也没记住。”“上课老师一提问,脑子嗡嗡的,什么也想不起来。”
对此,老师觉得现在的学生就是懒,根本就没有正道的背,要是“正道”地背,75分钟什么背不过!“不过75分钟也真是太难熬了,没头没奔的。”学生认为应该晚起床,“就让我们多睡会儿。”但问题好像都不在这里,现在起床时间和有早操的时候一样,不过是上完操再上早读,一个是直接上早读。40分钟能背过东西,75分钟倒什么也背不过了,这事怎么说也不能理解。仔细研究学生问卷,发现了一个问题,“一大篇”课文有多大?与学生座谈才知,一大篇课文的确很大,一节晨读让背一篇《赤壁赋》或背一篇《兰亭序》。问老师为什么?40分钟背两段,现在75分钟再多背上两段不就一篇课文了嘛。你以为他们真背啊,他们边背边玩。要是真背没有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真想说但不能说,“我给你75分钟,你背《赤壁赋》吧”,因为这是抬杠。抬杠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找到了问题症结再来解决就简单,把一节自习课分成两部分,30分钟一节,先背语文后背外语,或先外语后语文都可,安排小内容,督促检查到位。
合理想象有时会把简单的事搞复杂,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解决好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