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作为实践活动系统,具有实践的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一般特征。下面就这些特征进行逐一分析。
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的客观实在性,是指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不依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主体的意识为转移。无论是客体中物的要素,还是客体中人的要素,它们的存在都是客观的。其中,物、财、信息、环境、时间等要素,其客观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们各有其自身的内在属性和运行规律。作为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的人虽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的存在及其活动同样是客观的,同样服从于一定的客观规律。教育工作者虽然进行的是引导工作,但仍然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的客观性说明,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主体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从客体的现状出发,遵循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如果不从客体的现实存在而仅仅从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主体的愿望出发,就会将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引向错误的深渊。
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中人的能动性或主动性。一方面,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中的受教育者是被教育的对象,具有受动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又不同于“物”的类型客体,他们同时是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有其支配改造客观事物的主动创造性。受教育者既是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活动中受动的对象性客体,又是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创造性主体。没有受教育者的这种主动创造性,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活动。另外,即使在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活动中,作为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的受教育者也并非只具有客体的性质,很多情况下,有些受教育者比如学生干部或一些社区中社工骨干等也同时参与部分教育辅助工作,这种参与也体现着他们的主动创造性。如果受教育者不主动发挥作为人的主动创造性,或者教育工作者不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就先去了它的活力因素,真正有效的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也就难以实现。
只有当主体真正认识了客体的特点、性质、活动规律并有能力、有条件控制它的活动时,它才能成为现实的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客体,才能从主客体的关系中获得客体的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