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街道社区的近现代史教育志愿者体系构建对策

街道社区的近现代史教育志愿者体系构建对策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此可以认为在街道社区使用影视教育手段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属于典型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街道社区的近现代史教育志愿者是做好基层“党史国史教育”的关键。接下来,本文将探讨街道社区的近现代史教育志愿者体系构建相关问题。

科普是一个大家熟悉而又相对陌生的词,说它熟悉是因为它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活动,经常出现在生活之中,在新闻里看到过,甚至曾经亲身参与其中。说它陌生是因为很多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去认真思考科普这个词背后所包含的信息。显然我们不可以用“某某就是某某”来说明科普到底是什么,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科普的词。

2002年12月18日,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院士在一篇讲话中曾指出:“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体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正像人的两条腿、车子的两个轮子,不可或缺。‘创新’就是在科技前沿不断突破;‘普及’就是让公众尽快、尽可能地理解‘创新’的成果,不断提高科技素质,使科技创新真正进入社会,成为大众的财富,成为全社会的力量。”

虽然,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科普的词,但是,我们可以用定义概念的方法去更快地了解其内涵。有了明确的、公认的定义,才容易知道论述的基础,才容易得到一致的结论。比如可以用描述的方法说科普,即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技能。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普包括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随着宣传工作和传播社会科学知识的工作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人认为,科学普及应该包括一切科学的普及,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有人认为,科学普及概念已经约定俗成,可以用社会科学普及概念作为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工作的指称。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此可以认为在街道社区使用影视教育手段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属于典型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街道社区的近现代史教育志愿者是做好基层“党史国史教育”的关键。接下来,本文将探讨街道社区的近现代史教育志愿者体系构建相关问题。

1.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的概念和特点

(1)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的概念

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包含“社会科学普及”和“志愿者”两个概念,由于社会科学普及的概念前文已经介绍,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志愿者”这个概念的历史由来及演化过程。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和志愿者(Volunteer)是人类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的原始意义为“因自由的意志而行事”,志愿服务的解释和定义因时间、空间、群体等因素而纷繁复杂。总体来说,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和收入,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服务行为。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志愿者活动始于西欧国家博物馆。1907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开始使用义工(即志愿者),至今志愿者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志愿者在发达国家已是家喻户晓并普遍存在,如澳大利亚志愿者人数平均占全国18岁以上总人口的31%,其中首都堪培拉志愿者达8.1万人,占成人比例的36%,志愿者组织在澳大利亚社会生活方面起着巨大作用。社会学家认为,志愿者数量的多少、志愿服务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由共青团中央于1993年12月启动,并伴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发展,虽然只有20余年的历史,但其发展迅速,且涉及社会诸多方面,呈现出生机蓬勃的局面。其突出特点是在短时期内青年志愿者行动即获得广大青年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同时在弘扬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特殊人群。众所周知,国家的志愿服务,尤其是社区志愿服务,仅仅停留在非专业性、阶段性的“献爱心”层次上,很难发挥志愿者的能力和潜能。在社会志愿者中,专业服务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志愿服务深入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社会科学普及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社会志愿服务领域,深化了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效果。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与社会志愿者相比重在社会科学普及服务功能。因此,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的任职资格高于普通的社会志愿者。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强调了自身的社会科学普及素质和科技传播能力,说明社会科学普及志愿服务工作难度也相对更大。

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是自愿从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人员,是指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社会科学思想、方法为宗旨,志愿致力于社会科学传播活动的社会各方面人员。这些志愿人员主要服务于社会科学普及方面的各类活动,用自己的爱心、时间、知识、技能和体能,为全社会的科学普及工作及宣传活动提供非营利和无偿的服务。

在确定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的定义以后,就需要分清哪些志愿者属于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哪些志愿者属于普通志愿者,哪些属于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受众。

在统计上往往会出现把普通志愿者,甚至把参与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普通群众全部统计成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的现象,这样虽然可以提高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的数字,但却不会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有任何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中,尤其是大型社会科学普及或青少年活动中常常需要一些不需要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比如维持秩序、检票人员等;这些人员就不属于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如果因为其在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就认为其是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显然是不准确的。这就像有人认为凡是在医院出现的事情就是医学问题一样容易误导大家,如果一名医院的保安员在执勤时捡到了一名患者遗失的一把汽车钥匙,显然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件好人好事……

笔者认为,在基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把在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中不需要专业背景的志愿者统计为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在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中,这类志愿者与其他公益活动或社会倡导的集体活动中参与者区别不大,体现不出其特殊的社会科学普及技能。因此,需要把这些人作为广义的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或者说“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志愿者。

“党史国史教育”工作专业性强,对于志愿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为了使基层社会科学普及典型工作——“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健康发展,就需要转变观点,把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关注点,从关注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数量转向关注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质量,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分层理念,重点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党史国史教育”志愿者。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在大城市居民中的比例很高(除个别少数民族及双独生子女家庭允许生育二胎以及个别少数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外,基本上为独生子女),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十分重视,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课外活动一直是家长支持参与的。因此,中小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也比较容易开展,在这一活动中需要建立的是一支半兼职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队伍,服务于中小学生课余时间“党史国史教育”工作。

积极参与社区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普通群众显然是需要鼓励的,但是如果为了鼓励普通群众参与社区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就把这些人员归属于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也容易使基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偏离方向;就像把积极去参与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录制的观众,也称为卫生健康科学普及志愿者不能让人信服一样,不能为吸引社区居民参与活动而模糊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的概念。为了鼓励这批热心群众参与活动,可以提出“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积极分子”的概念,即积极参与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社区居民。未来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志愿者可以从这批人员中选拔。

(2)“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的特点

“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的第一个特点是自觉、自愿参与性。“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是指自愿奉献个人的时间、知识和才能,在不谋求报酬的前提下,组织或参与社会公益性“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参与“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主要动机是贡献社会及提高自身能力等。正是这种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才促使志愿者可以自觉、自愿地参与这种不计物质回报的“党史国史教育”工作。他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在造就自我、完善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因此,“党史国史教育”志愿者获取的不是物质利益,而是参与社会、奉献社会、融入社会的满足感,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愿性是“党史国史教育”志愿者最本质的特征。

“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的第二个特点是高素质性。“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有别于一般的社会志愿者。“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历史知识水平和传播能力,同时兼备服务公益事业的热心和工作激情,并能够服从组织安排及工作管理要求,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近现代史知识和正确的理念。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及各类教师加入“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了“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的骨干带头作用。

“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的第三个特点是群众性。“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是与当代社会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公益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多数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既来自于基层群众又服务于基层群众,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的第四个特点是组织性。“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管理正在逐步完善。在基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已经形成由基层街道社区党团组织协调的多层次网络管理体系。

“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的第五个特点是动态变化性。由于“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队伍人员的服务时间属于个人的空暇时间,同时是自愿参与行为,虽然有相对稳定的组织管理手段,但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上,人员的动态变化性十分明显。以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为例,由于考研、就业等压力,加之没有相应的培训投入,很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党史国史教育”志愿者对志愿活动失去新鲜感。因此,每年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大学生校外教育协会对大学生校外教育志愿者参与活动时间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志愿者参与志愿者活动均在一年左右,坚持一年以上的较少。

“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的第六个特点是可持续发展性。由于“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时间可能是几年或十几年,志愿者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水平的活动,经历了一个持续性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志愿者通过适当的培训和服务活动,业务上得到持续性的提高。志愿者在组织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有关专业人士的帮助,可以学习更丰富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志愿者在自身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在组织中争取更高的职位,影响更多的志愿者,发挥出更大的潜在力量,为志愿者事业贡献出更多的资源。

2.近现代史教育志愿者参与街道社区“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总体对策

从前文的分析不难发现,有专业背景的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是目前基层街道社区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引入外部人力资源推动社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参与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区基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对策。

(1)“人才柔性流动”的基本理念

“人才柔性流动”这一概念,较早出现于1998年人力资源管理学著名学者怀特和斯赖尔(Wright&Snell)的著作中。他们认为,处于高度动荡环境中的企业,为了实现员工和组织能力与变化的竞争优势相适应,柔性是非常必要的,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方面。“人才柔性流动”属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范畴,是相对于传统的、固定的、公务员式“人才刚性流动”而言的,是在竞争激烈、高度多元化的社会里一种新的关于成本、招聘、选拔、培训、绩效考核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开发方式。其有别于传统的人才流动模式的最突出特征,通俗地说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是人们面对全球化人才短缺和人才竞争加剧的挑战,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人才流动理念。人才“柔性流动”是指摆脱传统的国籍、户籍、档案、身份等人事制度中的瓶颈约束,在不改变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不迁户口、不转关系)的前提下,以智力服务为核心,注重人、知识、创新成果等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的流动方式;是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谋求科技创新的商品化及人才本身价值的最大化,充分体现个人工作与单位用人自主的一种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方式。这种新的人才流动方式是对人才的企业所有制、地区所有制、国家所有制的一种挑战,即能从更广的角度、更高的效率配置人才资源,以实现人才与生产要素、工作岗位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坚持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盘活现有人才,广泛吸引外来人才。

(2)“党史国史教育”人才柔性流动的总体思路

“党史国史教育”人才柔性流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充分利用“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人才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进步。通过人才柔性流动,社区就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适合本身发展的人才,从而实现“党史国史教育”活动投入成本的优化。

“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人才柔性流动作为一种新的人才流动方式,一方面,促进了街道和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首先,由于在“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人才柔性流动的过程中,街道和社区掌握着聘任的主动权,这样,就可以聘到水平较高、适合于街道和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要求的“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人员。

另一方面,“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人才柔性流动也引发了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发展中的问题。社区聘任的“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者,有机关公务员、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机构工作人员,虽然可能在学术水平、学历层次上高于社区工作者,但是由于其本职工作是教学或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对社区工作的开展规律有一个适应过程,这必然会对其发挥才智产生影响。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人才柔性流动过程中,对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的发展是利弊共存的。如何兴利除弊促进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要通过开发柔性流动人才资源促进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社会管理部门改革入手。

人才柔性流动是促进“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刚性人才流动方式的有益补充。为了使这一模式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社会管理部门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体制,积极创造科学的“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人才柔性管理环境。人才合理流动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也就是针对科技人才的流动进行科学的柔性管理。因此,管理要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科学的柔性管理是提高人才效益的金钥匙,是人才柔性流动进入有序化的先决条件。

第二,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柔性流动空间,构建人才柔性流动平台。提高人才流动效率,必须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新体制。通过互联网形成全方位开放的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国家宏观调控、立法监督、社会保障的人才资源供给与需求优化配置的机制。人才流动是根据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运作的,因此,符合市场运作机制和价值规律的社会环境是其运作的基本空间。在培育和发展人才流动空间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建立一种互利合作的人才柔性流动体制,也就是说,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外部环境,又要依据价值规律;既要实现物化价值的最大化,更要实现个体价值的最优化,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效用。这种互利合作机制需要有一定的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以实现人才所在单位、社区和“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专家志愿者之间的“多赢”效果。

第三,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保障人才柔性流动的合理性、有序性和规范性。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有关就业培养、劳动报酬等法律法规。要加大人才使用的法律和舆论监督力度;要建立监察网络,强化科技自我保护意识;要克服用人不公、用人不当现象,保障用人单位和柔性流动的科技人才的权益。

3.引入外部人力资源推动街道社区“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要使“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在街道社区“党史国史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探索,才能实现基层“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创造外部人力资源脚踏实地地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环境

外部人力资源进入街道社区“党史国史教育”工作领域,必须要有保障其脚踏实地开展工作的环境。因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帮助外来人员熟悉街道社区特点,提高工作效率。虽然外聘专家学术水平、学历层次较高,但是其中的大部分人员,可能由于没有街道社区工作经验,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志愿者在参与社区科学普及工作之初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要解决这个矛盾,街道和社区的有关领导,尤其是主管宣传、党建的领导,应当在开展工作前积极与之沟通,介绍本街道社区发展的具体情况、以此为契机介绍街道社区工作的规律,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促进咨询式人才柔性流动,开拓街道社区“党史国史教育”工作视野。所谓咨询式流动,主要是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聘请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或教育专家以学术讲座、茶话会等方式与其进行交流的一种流动方式。一些专家、学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跨专业,研究领域覆盖面广,体现现代宣传思想工作学科相互融合、综合交叉的特点。因此,这些专家、学者是街道和社区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重要知识库。通过聘请专家学者进入街道和社区,既可以为街道和社区领导的决策和规划“党史国史教育”工作提供根本性、长远性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又可以开阔、活跃街道和社区其他员工的思路,还可以对街道和社区“党史国史教育”工作战略决策、发展计划提出建议,使街道和社区“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更加适应社会要求。

第三,搭建支撑平台,促进“成果”推广。吸引外来人员参与“党史国史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基层单位宣传思想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党史国史教育”工作成果进行推广就显得十分重要。街道和社区可以通过资助适合在更大范围推广的“党史国史教育”著作出版、开发“党史国史教育”宣传片等新型“党史国史教育”载体吸引外来人员更多地参与到街道和社区“党史国史教育”工作中来,切实推动“党史国史教育”工作发展。

(2)调整用人和经费使用思路,保障外部人力资源进入“党史国史教育”活动领域发挥作用

要实现新时期街道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创新,就要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参与其中,概括地说主要有四类人群可以参与到“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中去,即社区退休人员、区域内外各种单位及社会组织成员、以大学生社工为主体的社区工作者、驻区高校大学生“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

上述四类人群是“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四类人群的潜能还未全部激发出来。所谓四轮驱动,又称全轮驱动,是指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可按行驶路面状态不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以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要实现街道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创新,就要引入“四轮驱动机制”,动员上述四种人群参与“党史国史教育”活动。

引入“四轮驱动机制”是实现科学普及工作队伍整合,拓宽科学普及渠道的有效手段。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街道和社区应当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指导下,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托“人才柔性流动”模式,利用引入不占编制人员短期进入“党史国史教育”活动部门工作,解决人员的相对不足。通过邀请去找相关专家参与街道社区工作,如暑假兼职。

第二,组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队伍。在传统活动工作中,热心活动的街道社区党团员居民均参与其中,只有稳定原有活动队伍,使其在活动中有所作为,才能使他们成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稳定力量。

第三,加强社区工作者培训。通过培训工作可以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吸引感兴趣的社区工作者加入“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中来,可以为基层“党史国史教育”工作获得稳定的人才。

第四,实施能人发掘计划,稳定充实原有“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中,热心“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离退休居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只有在稳定原有“党史国史教育”活动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的力量,使其在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中有所作为,才能促进街道社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不断进步。针对社区离退休居民,应当通过居委会、社区党支部(总支)说服、引导其中有一技之长者参与到“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中来,壮大“党史国史教育”活动队伍。

第五,在校大学生可以成为“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工作的有力补充。街道所在地大学学生和在原居住本街道现在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是两支亟待挖掘的力量。街道可以采取差异性工作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招募工作。可以根据区域内高校需求联合开展学校急需的大学生培训活动,同时,招募“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形成一支可以常年使用的“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团队。对于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抓住高考后的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需求开展培训,同时招募“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形成“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队伍的新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