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进而建立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就需要做好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动员、成长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志愿者工作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三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开展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社会动员是实现“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优化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成长环境是实现“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大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整合资源、统一思想实现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路。
1.加强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动员
(1)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动员价值
所谓社会动员即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发动的过程。广义的社会动员指的是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或者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狭义的社会动员指的是对社会人力、物力和精神等各种资源的动员。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动员的内容、范围、方式、程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社会动员的研究和掌握对于我们开展社会行动,尤其是进行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动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西方现代化国家相比,中国志愿者事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大型体育赛事、重大灾难的发生不断推动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但迄今为止,中国志愿者组织并未形成成熟的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讯、媒介的发达使得社会动员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组织动员、社区动员、媒体动员和网络动员等方式。其中组织动员仍是主要形式。在组织化动员中,国家行政权力或组织资源是动员能力的主要甚至唯一来源,是社会动员的直接发起者,以往的社会动员一般仅限于组织内部开会、传达文件、组织发动等程序。社区动员是组织动员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近年来社区自治逐渐成熟的标志。媒体动员和网络动员成为组织动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社会动员的对象一般是公民大众,而特殊活动的社会动员有其特殊群体。基层“党史国史教育”工作中,所需的志愿者有其特殊性,正如前文所述,他们不仅需要有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更需要有专业知识。近年来,随着中国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意识逐渐增强。公民尤其是青年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成为公民参与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在建设志愿者组织过程中,应当逐步确立“动员——报名——筛选——培训——上岗”的程序,而且在执行每个阶段时要建设规范化的机制,如文件起草、志愿者招募的程序、筛选所依据的标准、培训的环节以及上岗必备的资格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志愿者动员方式。
按照上述程序开展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动员工作,可以多途径、多形式地组织、完善志愿者组织,对于完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和建设民主社会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种工作模式可以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有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由德国行政法学者厄斯特·福斯多夫提出的服务型政府概念,逐步受到中国社会和民众的关注。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然而,要建成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呼声很高。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臻于成熟,虽然政府管理职能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但较之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建设,政府公共管理能力仍亟须加强。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的存在基础和精神核心是在基层“党史国史教育”工作领域为民服务,而为民服务也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宗旨和目标。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顺利进行,一方面依赖于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志愿者在这些事件过程中传递给社会的精神动力。政府和志愿者群体的合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新公共管理所强调的善治之本,更是基层“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出路。
其次,这种工作模式可以增强公民意识,有助于“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开展。志愿活动的基础是国家内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志愿者组织是一种典型非政府组织。虽然目前中国的志愿者组织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普通群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促使公民意识、责任意识觉醒。在社会服务领域,各种自愿、自发、自助和互助活动、“义工”群体纷纷涌现,也在拓展着公民服务社会的行动范围和组织领域。志愿者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在社会科学普及领域,建设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组织,有利于更多群众参与到基层“党史国史教育”工作中来,有利于“党史国史教育”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最后,这种工作模式有利于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公共管理局面,形成“强政府、大社会”。通过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引导,可以使志愿者活动成为政府工作的有益补充,完成许多政府想做,而没有精力去做的工作,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建设服务。
(2)“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动员方式
在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中青年是核心力量。为了研究志愿者动员方式,尤其是青年志愿者动员方式,笔者利用开展公益培训活动的机会,以个别访谈为基础收集材料,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在北京十个区县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7%。问卷的设计以封闭式问题为主,辅之以开放式问题。
问卷反馈的信息如下:
被调查志愿者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本科学历占总数的50%,大专学历占32%,研究生学历占3%,其余为大专以下学历者。可见,本、专科学历者是志愿者的主力。
在回收到的897张有效问卷中,有613志愿者参加了志愿者组织,284人未参加。这表明大多数志愿者是通过志愿者组织来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当问及“加入志愿者组织的要求”时,有近80%的人选择加入志愿者组织只要“报名就行”,无特别要求;约12%的志愿者选择“报名后面试”;约8%的志愿者选择“报名、面试再加培训”。这一方面表明加入志愿者组织的门槛比较低,只要热心志愿事业基本上都可以加入;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笔者认为,随着包括“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在内的社会科学普及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和专业服务领域的拓展,加强对基层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将势在必行。
在对志愿者组织的运作和组织方式等问题的调查中,有60%以上的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但与志愿者签订有关工作协议的不到30%。调查数据还显示,不到15%的志愿者组织能够为志愿者提供补贴(如交通补助等),不到50%的志愿者组织能够对志愿者活动进行记录、评估或奖励,这说明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还有不健全的地方。
在回答“加入志愿者组织的目的”时,26%受访者选择“锻炼自己”,23%的志愿者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分别有20%的调查者选择了“培养兴趣爱好”和“结交朋友”,而选择“获得荣誉”的仅占5%。在回答“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和次要原因”时,首要原因的选择,超过60%受访者选择“帮助有需要的人”和“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在选择次要原因上,受访者比较一致地选择了“使生活更充实”“增加社会见识”“增加阅历”以及“发挥自己潜能”这几个因素。这一结果说明,“服务他人、奉献自己”的利他主义价值观无疑是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主导原因,但是“增加阅历、结交朋友、锻炼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在回答参加志愿服务方式的问题时,30%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时间分散但连续参加”,40%的调查者选择的是“有兴趣参加但没有连续性”,而选择“集中一段时间连续参加”的调查者不到三成。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因受时间所限而无法连续地参加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在回答“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阻碍是什么”时,35%的被调查者指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其次才是“没有合适的项目”以及“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比较欠缺”。在回答“您通常利用什么时间来参加志愿服务”时,83%的被调查者回答的是“双休日、节假日及其他空余时间”。根据上述资料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青年志愿者来说,没有时间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无疑是制约志愿者活动发展的一大难题。面对当前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青年志愿者尤其是上班族,在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未来“党史国史教育”工作的青年志愿者仍应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但是考虑到在校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尚未形成,在动员、招募其参与基层“党史党建教育”活动志愿服务前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
在回答“您认为发起志愿活动动员最合适的组织化渠道”时,大部分受访者都选择了政府组织,其中有51%的受访者认为“团组织”是最合适的,17%的受访者选择了“所在单位”,10%的受访者选择了民政部门或其他政府机构,6%的受访者选择了街道和居委会等社区组织,而选择“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人数相对较少,只占8%。因此,笔者认为,北京现阶段的志愿者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和发起还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由民间社会组织发起的志愿服务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共青团组织在志愿者动员中具有最大的号召力。科协组织开展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动员时,要尽量谋求与共青团组织尤其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合作。
2.开展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能力培训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需要的人才,是理想、道德、知识、智力与技能,以及体质、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全面发展,相互协调的人才。人才素质的构成是全方位的,它其括人的知识储备、职业素养和表达能力等。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才按其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类型可以分为学术型(科学型、理论型)、工程型(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技术型(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和技能型(操作型)。工业文明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按一个统一的模式把成批志愿者制造成规格化的“标准件”去满足工业文明的需要。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全方位的,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全方位的。在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技能之外,人的非专业素质成为衡量人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人才需求的类型与传统的类型有着较大的区别,即便是普通劳动者也不是简单操作型人才。
在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中针对青年志愿者开展培训工作,一方面,可以获得一批符合活动要求的志愿者,提高活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年人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笔者认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的非专业能力主要有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加上再良好的心态就形成了现代人才非专业能力体系(如图5-1所示)。
图5-1 现代人分专业能力体系结构
要培养符合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需求的志愿者,就要构筑新型培训平台。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为志愿者开展创造、创新能力,实用写作和口头表达方式训练类培训。在这一体系中,创造力开发是核心,实用写作和口头表达方式训练是提升能力的台阶。笔者认为要做好如下具体工作:
首先,开展创造力培训是促进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成长的核心。创造性人才还应该是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又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不仅如此,创造性人才还应该同时具有继承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过程都需要这三类思维的整合。在培训工作中应该在传统教育注重的共性发展、社会本位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个人本位,注重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结合;把传统教育注重知识,志愿者勤奋、踏实、谦虚,与现代教育注重智力开发、综合能力培养,志愿者兴趣广、视野宽、胆子大、敢冒险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严密、完整、系统,与现代教育注重掌握知识的内在精神和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强调志愿者基础知识扎实,与现代教育强调志愿者自立、开拓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强调求实的作风,与现代教育追求浪漫的风格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学多悟少”,与现代教育“学少悟多”结合起来;这一观念是创造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如图5-2)。
图5-2 创造过程的复合思维结构
在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创造力培养过程中,重点训练志愿者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设计能力,培养志愿者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志愿者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有利于激发志愿者潜能的心理环境,促进志愿者利用类比举一反三、开拓思路,同时提高志愿者思维的系统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构建相关实用能力培训体系是促进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成长的手段。坚持以培养志愿者应用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是提升志愿者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能力的基础。志愿者表达能力训练的目标,是使志愿者可以轻松表达思想,尤其是表达自己独到的、有创新性的观点,为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服务。因此,志愿者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志愿者应用能力上。培训师应重点培养和激发志愿者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不同基础的志愿者发现自身不足,并从方向和方法上引导志愿者去查资料补充其参与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所欠缺的知识,最后,还应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习成果。
最后,在培训中激发志愿者参与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是促进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志愿者成长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志愿者参与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兴趣。因此,培训师应该以一个组织者和志愿者朋友的身份进入培训环节,减少志愿者的压力,鼓励志愿者大胆发表个人观点。不仅如此,培训师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多地为志愿者创造表达的机会,鼓励志愿者大胆地说、大胆地讲。在此基础上,培训师应该根据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所需的表达能力特征及时发现典型和个别问题,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分析、指导,以促进不同基础的志愿者在原有基础上迅速提高。这样就可以抓住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实现提高志愿者培训质量的目标。同时,培训还可以要求志愿者自己设计志愿者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题目,自己策划实施方案,自己记录实施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志愿者把成果总结后,选择优秀案例进行中心发言,培训师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志愿者可以根据培训师点评,并结合自身体会,修改方案,并写出心得体会。这样就能让志愿者眼、手、脑并用,看、想、写结合,达到消化、深化、优化、理解的过程,使志愿者由“粗”到“精”,获得独立分辨、逐步掌握、优化信息的方法,提高志愿者通过自学掌握选择信息、表达思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关注如何使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应用于志愿者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又能够使志愿者获得顺畅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志愿者参与基层“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