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实践类“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中的信息收集方法

社会实践类“党史国史教育”活动中的信息收集方法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实践类“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获取信息是完成活动目标的重要环节。获取信息的方法多种多样,在社会实践类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主要有调查、资料收集两种。调查是获得这些信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自然调查是针对自然现象中的疑难问题等进行的调查。横向调查耗时较短,但投入较多,多用于范围较大的调查。个案调查研究是指在全部研究对象的范围内选取个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没有信息,一切社会活动都将成为“盲人瞎马”,不知所终。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信息在政治、经济、国防、文化以及社会其他领域无处不在。信息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引导决策作用,并为一切具体活动提供技术与解决问题的依据。可以断言,信息在人类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实践类“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的获取信息是完成活动目标的重要环节。获取信息的方法多种多样,在社会实践类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主要有调查、资料收集两种。下面将对这两种方法逐一进行介绍。

1.调查研究及其方法

调查是获得这些信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调查的直观理解就是为了了解情况所进行的考察。“考”的本意是推求、研究,“察”是深入细致地观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调查既包含调查主体对调查对象的直接观察,也包括广纳他人对调查对象的观察与体验的结论意见。因此,调查有更广泛的信息来源,也有助于取得更佳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调查所取得相当部分的信息有间接性,也增加了选择信息的难度。因此,调查者必须认真研究、审慎对待和取舍。

(1)调查的基本类型

调查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多种不同的类型。典型的调查分类方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分类方式,按调查对象归属的领域划分,可以分为社会调查和自然调查。

①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针对社会问题所做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极广阔的范围,如企业改革、再就业问题等。不同领域、区域差异导致调查难度大、信息不均衡、结果处理工作量较大,是社会调查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②自然调查

自然调查是针对自然现象中的疑难问题等进行的调查。自然调查还可以按照具体调查内容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原生态自然调查,如对生物现象、生态环境、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另一类是科技领域的调查,如技术开发前的调查。一般来说,自然调查与社会调查相比会显得更具体。

第二种分类方式,按调查研究的目的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研究、解释性调查研究和预测性调查研究三类。

①描述性调查研究

描述性调查研究要解决的是了解社会现象、人工自然现象是什么样的问题,以了解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全貌发生、发展过程为主要目的。通过对事物客观面貌进行调查来了解事物或问题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关键点及元素间的彼此联系,为教育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信息。

②解释性调查研究

解释性调查研究是以探讨社会现状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目的的调查研究。调查不仅要了解社会现象的基本情况,更要研究分析为什么是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是对产生的现象通过理论抽象而进行的社会调查。

比较而言,解释性调查研究不是对社会现象一种表面的、片面性的认识,而是一种本质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较之描述性调查研究更深入。这种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将成为解释社会现象和更进一步开发、创新的依据,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③预测性调查研究

预测性调查研究是对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做出推断和估计的调查,主要关心的是事物未来将怎样。这是通过对事物的过去、现在进行分析,寻找演进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与途径。

预测性调查研究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创新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前景分析都必须经过的长期调查阶段,其调查研究结果事关国家、单位或一种事物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意义重大,但研究难度也较大。

第三种分类方式,按调查研究的时序划分,可以分为横向调查“与纵向调查研究”。

①横向调查研究

横向调查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社会现象开展调查研究的一种类型。横向调查耗时较短,但投入较多,多用于范围较大的调查。

②纵向调查研究

纵向调查研究是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演化过程、变化内容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纵向调查研究还可细分为趋势调查研究、同期群调查研究和追踪调查研究,一般在同一时间段内至少要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点进行同样的重复研究,以避免间距过大而失真。

第四种分类方式,按调查研究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

①定性调查研究

定性调查研究是对某一社会现象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经验材料为依据,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对某种事物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②定量调查研究

定量调查研究是运用概率和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从调查研究发展趋势看,应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定性出发,经过量化过程再返回到定性。

第五种分类方式,按调查研究对象的多少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调查研究、抽样调查研究和个案调查研究。

①全面调查研究,又称普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全体所做的无一遗漏的调查。

②抽样调查研究

抽样调查研究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所谓抽样调查,就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地抽选出一部分个体作为总体的代表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推断或说明总体。抽样调查以样本代表总体,既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又使调查更深入、更具体。应当注意的是,在抽样之前,对总体的各种特征应有全面的了解,并控制其中无关紧要的特征和因素,以使抽样的资料正确地代表总体。为顺利地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首先应界定研究总体,然后才能确定样本单位;合适的样本数量则要依据总体的性质、抽样的方法及推论所需的正确程度来确定,尽可能抽取够大的样本,才能更好地代表总体的特征。比较典型的抽样方法有:分类抽样、整体抽样、随机抽样和有意抽样等。

③个案调查研究

个案调查研究是指在全部研究对象的范围内选取个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个案调查可以采用访问、座谈、观察等方式,对于认识总体来讲是一种定性研究,有时会因对象较少,典型性程度的大小不一,导致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得不到保证。

(2)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调查研究是指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解答的全过程,其基本步骤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与应用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规划设计。其主要任务是:第一,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来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任务,需要说明的是在教育创新实践活动中,很多调研工作在选题之前就开始了;第二,经过初步探索和调查研究,明确课题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第三,确定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或技术基础,明确研究的基本概念、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或要实现的基本功能;第四,提出研究设想,按研究的目的要求,明确调查内容和范围;第五,确定调查研究的类型、方式与方法;第六,将调查内容具体化,确定调查指标;第七,制定抽样方案,明确调查对象(区域、单位、人群),选择抽样方法;第八,制定调查方案和调查大纲、组织培训调查人员、准备问卷图表等。

准备工作应当充分,明确中心和重点、抓住关键问题,保证调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的任务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为研究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必须按照调查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系统、客观、准确地获取经验材料。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全面地占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和分析。

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的目的是将大量的原始资料简化、条理化、系统化,其主要工作是对资料进行检查、核对、归类、辨真伪、去粗取精。分析资料时,应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并做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元素间的必然联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一般规律,并找出问题的疑难和矛盾加以解决。

第四阶段,总结与应用阶段。

总结与应用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任务:第一,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说明调查结果或研究结论;第二,对调研报告及结论进行评估,检查事实数据、统计分析结论等的正确性;第三,开展本次调研工作总结;第四,将调研成果和信息提供给下一工作程序或实践环节应用。

(3)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可以分为个别采访、开调查会两种方式。通过提问或讨论进行访谈调查,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准确度与可信度,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调查工作。

①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明确访谈目标。要根据研究目的和信息占有情况确定访谈的目标和问题范围,有的放矢。

第二,选择访谈对象。选择访谈对象是以随机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抽取样本。样本的数量随访谈研究的性质不同而增减,探索性、纵向访谈样本可以少些,验证性、横向访谈样本可以多一些。

第三,编制访谈问卷。编制访谈问卷首先要确定研究变量,其次针对研究目标和变量,以研究目标为主线展开编制问题。

第四,制订访谈计划。如方式选择,时间、地点选择,进度安排等。

第五,选择培训访谈者。

②进入访谈现场

进入访谈现场,并非形式的进入,而是情感的投入,融洽感情是访谈必不可少的保证。创造融洽的现场气氛,突出主题、适当引导,围绕主题展开访谈。

③实施访谈

实施访谈是访谈的实质性阶段。访谈过程中要适时提出问题。提问要清晰、明确、委婉、易懂、从容不迫。控制谈话节奏,淡化敏感性问题;掌握层次,及时总结,做好记录。

④结束访谈

结束访谈时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访谈时间要适当,不宜过长,整个访谈过程必须遵守预先约定的时间长度;第二,结束访谈应自然,可根据现场情况捕捉恰当机会自然结束;第三,访谈结束前要向被访者致谢。

问卷调查是一种简便易行、节省时间、地域人员宽泛的调研手段,也是研究者最常用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用该方法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用无记名形式问卷比开调查会更容易获得某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问卷无法收回,会影响材料的代表性。

①问卷的基本结构

问卷设计包括准备、设计问卷初稿、试用和修改三步。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由前言、指导语、主体和结束语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前言。

内容包括:a.调查的目的与意义;b.介绍调查主办单位;c.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d.申明保密的责任和保证;e.对被调查者表示感谢;f.返回问卷的时间。

第二部分,指导语。

指导语是用来指导填写问卷的文字说明,主要是指填表的方法、要求、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指导语要求遣词准确,通俗易懂,使人看后就能填写无误。指导语的内容包括:a.选出答案做记号的说明;b.选择答案数目的说明;c.填写答案要求的说明;d.关于答案适用哪些被调查者的说明等。

第三部分,主体。

问题是问卷的核心内容,也是问卷的主体部分。编制的问题必须概念明确、内涵清晰、表述简明,适应被调查者的程度,符合调研的目的要求,对“一题多解”的情况要特别注明。

第四部分,结束语。

结束语是问卷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包括:a.对被调查者的合作再次致谢;b.征求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感受与建议;c.提出本次调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放在问卷的结尾。

②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问卷设计中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问卷本身的质量,关系到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进行问题设计时,要保证问题具备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三大特点。

第一,合理性。保障问题的合理性需要注意如下三点:首先,分析问题是否为研究课题所必须。其次,探讨问题对被调查者是否全部适用。最后,确认提问的形式是否适合被调查者。

第二,科学性。保障问题的科学性同样需要注意三点:首先,使问题尽可能单一,避免增加访问的难度。其次,问题应尽量中性,使问题不带倾向性、避免误导。最后,问题含义尽量明确。在提问题时,应逻辑清楚(不抽象)、词义准确(无歧义)、语言通俗易懂(尽量少使用专业词汇)。

第三,艺术性。问题设计还应讲究语言艺术,特别是对一些敏感性问题,提问时尽可能采用委婉、迂回、虚拟等方法,帮助被调查者消除顾虑。

根据不同的调查需要,可以设计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三种形式的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指研究者只提出问题,不列出任何答案,被调查者可以自由回答。

设计封闭式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还要提供备选答案;以限制回答的方向和数量,便于统计分析。

当研究者对问题尚不完全了解或者答案太多时,可以使用半封闭式问题。

③问题回答方式的设计

回答方式的设计,既要有利于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又要有利于被调查者的填写和回答问题。调查者提问和表述的方式不同,回答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使用是否式、填空式、多项选择式、排列式、量表式等形式。

(4)调查研究结果的处理

调研工作全部结束后,要对全部材料分类归纳、分析提炼、综合,获得明确的结论。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处理是调研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有如下几种处理方法。

①归纳法。这是由个别性前提得到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如果作为个别事物的调查对象不断重复相同或相似的结果,那么,抽出的一般性结论大多数是正确的。

②对照法。对照法即比较法,是将调查所得的两组或两组以上材料进行对照、比较,从中获得相关结论。

③计算法。即使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调查结果。

④图表法。就是用图表来表达调查结果,这种方法最具直观效应。

⑤编程处理法。是将资料信息存入相应存在设备实现电子化,经软件处理,获取需求的结论。

经过调查,对所得信息处理之后得出结论,用结论作为深入研究开发、设计的依据,激发创新思维,更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实践性、可行性,以提高使用价值。

2.资料收集及其方法

(1)资料及资料收集的概念

①资料

资料是科学、技术、生产、管理及一切领域的研究与社会实践记录,是科学技术人员及一切社会工作者劳动的结晶,积累了许多有用的事实、经验、理论、技术数据和方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资料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创造、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生产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原始材料。资料的收集对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各类人群的学习、研究与实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料是指工作、生产、学习和科学技术研究等参考需要而收集或编写的一切公开或内部的材料。因此,一切文字载体的文献都可被称为资料。

资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资料涵盖了一切文献载体,包括印刷型(书刊、报纸、小册子、简讯、图纸、图表等)和非印刷型(磁带、光盘、胶卷、电影胶片复制等)的文献。

狭义资料是指用于交流、交换、会议散发的各种知识载体,单位印发的非正式出版物,一次、二次、三次文献的综述、总结、述评、报告、工具书、检索工具书及原始记录手稿等零次文献。文献是资料的主要来源。

②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就是根据所从事研究、教育创新实践活动以及生产实践活动的性质,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地把最新、最有用、价值高的事实材料或数据收集起来,供研究与实践使用的过程。

(2)资料收集对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意义

丰富的资料是开展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并使之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占有、“消化”资料,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活动,提高实践者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在选题决策、设计、生产实践各个环节,资料都是重要的依托和不可缺少的指导性材料;掌握资料也是提高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资料及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拥有和使用资料是选题的重要前提和依据

资料收集是开展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资料,可以熟悉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演化规律。在综合、分析已有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经验,可以掌握当前研究成果的优劣、薄弱环节与空白;再依据需求和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可行性课题作为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方向。如果占有的资料少,不熟悉现状与发展趋势,选题时难免会产生不准确、遗漏、重复等问题,也就很可能使创新成果大打折扣,影响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②拥有和使用资料是产生观点的基础

资料收集是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为开展教育创新实践活动论证、预测奠定了基础。一项有价值的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必须有正确、鲜明的观点。观点的形成来源于对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提炼与升华。只有占有大量资料,并进行充分研究,才可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中发现系统关系、外界影响、内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产生创造性的设想。占有资料越多,分析、比较就会越充分,判断才能更准确,才更容易产生独到的见解。

③拥有和使用资料为持续解决问题提供思路

资料收集是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起点,不仅为实践活动选题的确定和提出观点奠定理论基础,而且也贯穿于系统研究工作的过程之中。

一方面,当初始资料收集之后,在使用的同时,难免会发现不足、不全、不准之处,还需要进一步收集、补充、跟踪收集。同时,在论证、预测、决断、设计等过程中,以及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还要有针对性地继续做资料收集工作。因此,可以说资料收集工作是伴随着教育创新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和更新的持续性工作过程。

另一方面,资料也是组成知识的重要一环。教育创新实践活动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技术问题及各种矛盾,资料是解决上述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为认识、分析、掌握理论问题产生及发展的脉络,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3)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和要求

①资料收集的途径

资料收集的途径多种多样,应根据资源的现实条件,从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收集和积累。资料收集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第一,从书籍中收集资料。

根据需求,阅读相关书籍,提高知识水平,加深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发掘出有价值的资料。

第二,从报纸、刊物中收集资料。

无论是报纸还是刊物所承载的信息都具有新潮、及时的特点,时政、经济与学术发展动向同步,有较高的政策与学术水平,涉及环境、法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报纸、刊物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适时资料源。报纸、刊物与书籍相比,具备周期短、时效性强的特征;同时,还是学术争鸣的最前沿阵地,能够反映一些新动向和新成就。教育工作者应养成阅读报刊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第三,从文书中收集资料。

文书包括国家机关及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种文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重要的政治理论文章和机关内的各种内参、简报等。这些资料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信息,从中不仅可以了解上级意图,还能够掌握国家及地区的发展策略和重点信息,为拓宽教育创新实践活动思路提供基础支撑素材。

第四,从档案中收集资料。

档案是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国家、地区、部门、行业、企业或一个事件都会有其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也会有大量记载经整理、存档成为档案。不了解事物的过去,就很难对其现状做出正确的评判。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为现实工作提供参考,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从档案中收集资料。

第五,从实践中收集资料。

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注重日常观察,把所见、所感、经验体会等第一手资料记录、整理、收集起来,作为资料备用。

②资料收集的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因人而异,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坚持随时做笔记。笔记的内容包括:读书提要、摘粹、专题分类笔记、疑难待考记录等。

第二,做剪报。做剪报是指在读报刊时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后就剪下来,再按工作需要分类、集贴成册、编序以备查用。

第三,编目法。编目法是指对收集的所有资料,整理、分类、装订,列出目录作为资料索引,这种方法便于利用原有资料。

第四,写工作日记与大事记。

笔记收集法就是以人们记笔记的习惯为基础。在集体范围内实现观点收集的创造技法。运用笔记收集法可以调动人们潜在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引发出有价值的设想。

使用笔记收集法,首先确定参加人和领导人,参加人每人一本笔记。在这本笔记上对给定的课题,每天要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记上一次或数次。经过一定时间,领导人把笔记收集汇总。领导人要仔细归纳收集的笔记,把摘录的要点和其他资料反馈给参加人,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的问题,没有任何限制。但最重要的是,每人每天必须坚持写笔记,不可间断。同时,记录者在记录的同时,一定要对笔记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恰当的摘要。

使用笔记收集法,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确定题目。第二步,确定领导人、参加人。第三步,将封面写有题目的笔记本分发给参加人。第四步,参加人将设想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第五步,一个月后领导人把笔记本收集起来,领导人阅读各人笔记,摘要汇总。第六步,参加人可以看任何一本摘录完的笔记。第七步,全体成员参加讨论,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最后整理。

第五,收集资料性资料。资料性资料是指报纸每月的索引,期刊每年最后一期刊登的各期的总目录、论文、图书索引等,这也是收集理论研究资料比较便捷的方法。

第六,制作卡片。制作卡片是将资料或摘要随时记入卡片,然后整理、分类、编号、保存的工作方法。制作卡片时,要力图做到内容精要、注解清晰、规范一致,并注明来源。

笔记本是收集、积累资料的有效工具。但是由于本子上的页码是固定的,作为资料利用时会有许多不便,所以,采用资料文摘卡片就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资料文摘卡片一般使用质地较好的硬质纸张做成便于携带的小纸片。利用这种卡片可以处理资料,或用于评价设想,决定顺序等。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自由地增减资料和设想。因此,使用资料文摘卡片收集资料、进行资料整理都十分方便。资料文摘卡片一般格式如下:

文 摘 卡

资料文摘卡片不仅可以记载资料,也可以写思考者的设想。一般情况下,一张卡片上,只能填写一个设想或资料。用于记录设想的卡片格式如下:

设 想 卡

使用资料文摘卡片,就是在查找资料时,把需要的资料随时记录在卡片上;在有突发的想法时,将设想记录在卡片上。因此,资料文摘卡片要随身携带。

资料文摘卡片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使情报标准化。第二,可以使零散的情报集中起来。第三,便于对资料和设想进行整理、分类、归纳。第四,容易掌握情报之间彼此的关联。

第七,文献检索。文献是资料的重要来源,包括数据、事实、主题信息等。随着时代的进步,文献检索正逐步成为最重要、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学术研究中需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尽量少引用网络链接作为引文来源,可以使用学术刊物网络数据库阅读电子文献。

第八,文件归档。一个组织团体的维护和发展必然需要文件,而这些文件应由该组织团体妥善地进行整理、保管,能够按照需要随时利用,直到文件作废为止,这样一系列的有关制度称为文件归档法。

文件归档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使用文件内容。因此,进行文件归档时应当与业务活动紧密结合,实行以“便于利用”“便于检索”为目的的文件归档工作。

首先,为了使文件档案“便于利用”,基本上要把经常使用的文件按使用类型整理成一部文件档案。只要取出这部文件档案,就可以了解这项业务的一贯内容。

其次,要考虑“便于检索”的问题,按照业务上的需要能够立即查到所需要的情报。这里最重要的是不能把文件档案搞得很厚。为了容易检索,限制数量比在质量方面更花费心思去搞多样化的检索方法,往往更有效果。这种直立式的归档,在一部文件档案内收进的文件应限制在23~78页。

按照上述原则做成文件档案,弄清它在开展业务中占有的位置以后,为了“便于利用”,把它同经常一起使用的文件档案组成一个文件档案群。这是第三步。由于每个文件档案都是与业务开展同时形成的,它在业务上的必要性非常清楚,并且可以依据它鉴别出业务情报的优劣。

最后,给组成的文件档案群编制目录索引,把单个的文件档案排在“便于检索”的地方。这种直立式归档法,基本上是由第一索引包括的2~5卷和第二索引包括的5~10卷的文件档案所构成。

③资料收集的要求

资料收集是一项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艰苦细致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完成、做好。收集资料时,必须满足如下几项要求: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第二,坚持客观性、准确性原则;第三,坚持针对性、选择性原则;第四,坚持逆时性、持续性原则,做到持之以恒、不断更新,掌握最新资料;第五,坚持分类原则,保证条理清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