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创新领域,一些学者根据创新进入市场时间的先后,将技术创新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两个基本类型。率先创新是指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率先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开拓,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率先使用全新工艺的一类创新行为。在技术创新领域,率先创新都是根本性的创新,开辟的一般都是全新的市场和领域。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以不违法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
在此应明确指出:在技术创新实践中,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两种工作模式不能截然分开,而应当是两种工作模式在战略层面、战术层面上相互渗透、交融,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率先创新中实现系统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同时,对于相关的辅助(或次要)子系统采用模仿创新工作模式以加快创新步伐与效率,实现节约资源使创新活动事半功倍的目标。而模仿创新工作也应在取得即时成果的同时,充分吸收先进技术,寻求突破原有技术的途径,实现率先创新,以取得超越性成果。
在此,笔者将这两个概念引入近现代史纲要教育创新领域。笔者认为,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活动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在教育领域,模仿创新、率先创新与技术创新领域的表现不同。因为,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产生的依旧是具体的物质产品,当然符合技术创新的规律。在教育领域,模仿创新、率先创新产生的都不是具体的物质产品,而是一种工作理念或工作模式。在教育领域,由于不存在技术领域中的专利和技术壁垒优势,因此,采取率先创新可以赢得教育界同行的认可。因为成功者所处的环境、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等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与创新经验移植者实际情况完全相同,采取模仿创新引进先进经验时,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有所创新,不能简单模仿,否则就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
在地方农林院校,一般主流专业门类偏农,人文学科发展不足;在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创新实践活动中,大多比较难以实现率先创新。因此,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和专业特点开展模仿创新就成为地方农林院校的必然选择。根据笔者调研和近两年的实践,提出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为指导思想,以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为抓手,以考试评价方式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理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真心投入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如下:
1.引入学术性辅助教学手段
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课程,要开展教育创新实践应引入学术性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地方农林院校要实现上述目标,模仿创新是必然的选择,学习研究著名高校的先进经验是第一步。下面介绍2013—2014年学年第一学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蔡乐苏教授在某一课堂的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和考核要求体系,并以此为蓝本分析地方农林院校模仿创新的路径选择。
首先,根据清华大学创造的网络课堂硬件条件,课程开始后,蔡乐苏教授把课件及本课程建议学生阅读的书目全部放入该课程的网络课堂空间;这样,全体选该课堂的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课程密码进入空间获得教学资源,课上可以更专注于老师教学,笔记重点由记课件内容转换为记教师讲授的核心内容,拥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然后,布置二选一作业:写一篇现近代史人物传记,以《史记》人物传为蓝本,鼓励用古文写作;选择中美、中苏(俄)、中日关系之一为题目或者周恩来、宋子文、胡适之一为题目撰写小组课堂展示材料,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外初选,每一题目初选最优秀的一组进行课堂展示。参加筛选者所提交的材料与写的人物传记将作为学生的作业计入50%成绩,与课程结束后开卷考试的50%成绩合计为总分。
以地方农林院校北京农学院为例,因地处北京学校硬件条件要好于地方同档次学校。但是,校园网也难以支撑大量教学资源访问,这一点由学生公共选修课选课时网络状况就可以体现;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无法和清华大学学生相比的。因此,不建议课前给课件,只建议课前提供阅读参考书目。课堂展示环节,建议学习清华大学第一节课提出选题、布置作业的模式,题目要有深度,不要选择普通的演讲(不论学生是网上搜索成型演讲稿,还是自己写稿都可能出现理论水平不高的现象);慎重选择辩论赛作为展示手段,主要原因是近现代史上的内容可以作为辩题需要大量的准备背景材料,这项工作比一般普通辩论赛要准备得更多,也可以说辩题更深、更难(以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新传媒机构联合主办的2007年国际大学生辩论群英会为例,其决赛辩题是:赞不赞成送老人去养老院),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流于形式。
要学习先进学校经验,认真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很重要。如前文所述,扩招之后学生自己课下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欲望并不强烈。因此,可以要求学生读书写心得,按照一定比例计入考试成绩来实现设计目标。
在引导学生读书开展研究性课外阅读辅助必修课教学的工作中,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近年来一种思潮认为,“要重新看待西方殖民侵略,是西方殖民侵略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使得中国由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甚至认为,“西方殖民侵略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以这种思潮为代表的错误观点,有时还会把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观点,作为佐证观点的依据。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思潮观点的错误所在,就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马克思原著,回到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历史语境,准确地领会和理解马克思著作的原意。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谈到殖民主义时指出:“的确,英国在印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他还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7]必须注意的是,马克思对此问题有一段结论性的论述:“在结束印度这个题目时,我不能不表示一些结论性的意见,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8]
根据上述论述,品读马克思分析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可以读懂马克思所要表述的意思是:英国虽然在印度播下“新的社会因素”,但是,只有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生产力归本国人民所有之后,人民才能得到实惠。从而发现错误观点用断章取义的办法曲解了马克思本义的事实。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阅读、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比教师直接讲结论效果更好。
2.历史情景剧纳入教学体系
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艺术类课程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的组成部分。发挥艺术类课程教师特长,开展历史情景剧教学,是开展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创新实践的新途径之一。
如果历史情景剧仅仅是简单的人物对话或者小品相声,必然缺乏内涵,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历史情景剧的设计上应当以历史独幕剧形式出现。所谓历史独幕剧是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写作题材,以独成一幕的规模展现给观众的短剧。这类戏剧表现形式会因相对时间和场地等方面因素的严格限制,呈现出与小品和多幕剧的不同,一般表现为结构紧凑、剧情矛盾冲突展开比较迅速,但话剧所应具备的基本情节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在整个历史情景剧中均应被表现出来。
历史情景剧纳入教学体系过程中,需要学生去扮演历史角色,角色扮演法是历史情景剧纳入教学体系的基础性方法,也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角色扮演法,就是通过戏剧的形式来再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境,用模拟案例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在“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中使用角色扮演法是由教师事先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情景,按照案例中的具体情节,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感受,在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评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包括:通过模拟再现历史场景、提供角色扮演者的表演技能。但是,模拟场景与历史场景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开展角色扮演也要求表演者具备比较高的表演天赋,如果处理不好上述问题,将会影响教学效果。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当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教师需要做好“导演”;其次,角色扮演者需要做好“演员”;最后,应当鼓励其他学生做好“观众”。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首先设计教学需要的角色扮演“剧本”。需要说明的是,“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所需要的“剧本”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这与一般的戏剧和小品剧本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需要保证逻辑严谨,剧本内容与所要反映的知识点相吻合。
在此基础上,在课前要选择“演员”,要求被选中的学生依照剧本进行排练。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排练工作,对于学生的即兴发挥要控制,即便出现“演员”提出修改剧本的要求,也要判断是否与教学目标相悖,如果与教学目标一致,可以适当修改,但必须要求学生按照定稿剧本演出。
在课堂上,学生开始表演前,教师要适当交代背景,同时要求其他同学带着思考观看“演出”,提出一些供讨论或总结时使用的问题。当“演员”表演结束后,可以由学生进行讨论,然后选择学生代表发言,对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表达个人的看法。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师要牢牢控制整个教学进程,保证不偏离教学方向,实现角色扮演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3.健全与完善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外参观实习制度
如前文所述,扩招导致二类农林本科院校学生素质有所下降是显而易见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热情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下降,如果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外参观实习活动没有必要的约束条件,有时可能出现难以保证实习效果的情况。因此,健全与完善课外参观实习制度十分关键。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关注如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整合北京行政辖区内所有可供参观资源,形成课外参观实习备选地点名录。在前文提到的国家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李大钊故居、李大钊墓园、一二·九纪念亭的基础上,还包括抗战雕塑园等平西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平北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顺义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以及抗日烈士佟麟阁将军墓、赵登禹将军墓等。
其次,建立完备的安全预案保障课外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外参观实习活动的安全。开展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外参观实习活动,安全工作最重要。因此,就要在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同时,建立合理、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工作中,每一次活动前组织者都要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保障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外参观实习活动的安全,依据安全预案将学生逐层分组,最底层小组为3人,每一层级均确定具体的负责学生;同时将交通路线精确到点,下发全体学生。
再次,结合考核制度改革组织者全程参与,保证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外参观实习活动质量。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下降、自主学习欲望不强的背景下开展课外实习,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参加,即便纳入教学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学生草草参观走过场的现象,因此,在自由参加的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外参观实习活动中更要加强协调工作,组织者切不可集体订票把大学生带进博物馆就撒手不管。组织者全程参与对保证实践活动质量很重要,在参观“复兴之路”等展览组织者时,组织者全程讲解,并与大学生志愿者互通交流,这样一来,大学生志愿者就会更加深刻理解“三个选择”,认识到志愿活动的社会价值,更好地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去。
最后,努力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为优秀学生大奖展示平台。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外参观实习活动可以让大多数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于少数对近现代史有比较浓厚兴趣的学生就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提升空间。在参观基础上开展近现代史遗迹寻访等课外访谈内容,是可以让学生有所提升的。访谈成果可以是对历史遗迹寻访的总结,或者是前文提到的“口述历史”形式的访谈记录;但是,这类学生的活动成果一般难以在重视问卷数据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竞赛中获奖,也就难以引起二类本科院校有关部门重视。因此,组织者要逐步向学生渗透为理想和素质提升不计较名利的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参与这种活动不仅是兴趣,更有价值和意义。同时,还应努力争取一些红色遗迹单位和所在地政府,协商组织讲解志愿者活动,为优秀学生大奖展示平台,让学生取得更大收获。
【注释】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2]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页。
[3]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31页。
[4]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3页。
[5]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