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量提升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质量提升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数量不等于质量,有些地区和高校近年来热衷于发展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提高质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中国教育部正在继续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研究制定覆盖所有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大学联合制定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数量不等于质量,有些地区和高校近年来热衷于发展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提高质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各高等学校强调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

教育部支持部分高校探索建立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8]例如,北京大学从2001年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学生在低年级不分专业,进行宽口径的基础课和通选课学习后,再根据学生能力和志趣自由选择专业。实验班实行自由选课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习年限、全程学籍和学生管理以及文理科混合编班和住宿制度,学生在全校各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构建能够发挥各自专长的知识、能力结构。清华大学开办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采用“深耕”和“精耕”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由著名科学家亲自执教核心课程。实验班开设了四个层次的国际化教学项目,四年级学生可以加入清华或著名研究所进行项目实践,参与科学研究并体验现代企业项目管理和研发流程。

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推进高校与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9]中国教育部和大学正在探索把实务部门作为培养人才的共同主体,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不断密切高校与实务部门的联系,把实务部门专家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和案例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形成校内外联动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在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方面,切实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分段联动培养。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工程教育模式,举办了“中法工程师学院”,借鉴法国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了通用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系统思维、领导素质、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通用工程师人才。再如,北京交通大学围绕国家与行业需求,在“城轨CBTC系统”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依托重大研究攻关项目,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培养了若干在行业有影响的领军人物和大批优秀人才。

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国大学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医学、工程专业领域推广PBL、CDIO等方法;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鼓励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

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中国教育部加大力度建设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教育卫星传输网、校园网络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设高水平数字图书馆、国家精品课程库、教学名师库等;引导鼓励各大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推动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国大学正在大力推进大学数字校园建设,全面实现大学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促进教育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

中国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各专业实践教学基本规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和高校实验室建设基本标准。鼓励大学对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或培训;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要求工科类以及其他实践性强的专业教师要有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践经历;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热情的业界能人进入学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图5—2 西北农林大学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张学军 摄

中国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重视加强综合性实践环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重视将学科前沿、最新科研成果、行业技术发展、实际工程案例、执业能力标准等引入实践类课程和实践教学过程。

各大学在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践、社会实践实习相贯通的现代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还在探索校企联合、区域协同、产业化运营等多种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实践教学平台。

为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中国教育部正在继续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0]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设。组织研究制定覆盖所有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大学联合制定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系。

——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支持大学开展1500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支持涉及农林、地矿、石油、水利等艰苦行业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大学的专业建设,支持“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相关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改革。

——加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遴选建设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支持大学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形成一批大学共享共用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专业布局结构。中国正在通过构建国家和省级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目录,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的新机制,引导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调整学科专业,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本科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加强紧缺人才特别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增加专业学位类别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博士研究生教育将进一步改革培养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使各层次、各类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中国教育部正在致力于建立以学校常态质量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主导、学校自评和社会专门机构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这项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质量内涵、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建立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各大学校情的质量标准分类体系。在国家层面,组织专家研究本科各专业类教育质量标准;在地方层面,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在高校层面,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按不同类型高校建立分类的评估指标体系,按不同学科大类建立分学科的专业认证标准,按不同专业建立各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规范。

——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以高等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论证以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评估机制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评估。

——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从2011年开始,教育部支持部分高校发布有关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年度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数据,含师资队伍情况,学生概况,全年课程门数及门次数,课时总数及教授、副教授授课情况,教材建设情况等;年度教学工作的基本状况,如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状况,学生学习状况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举措及其效果,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特色、有成效的做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包括需要破解的难题,解决突出问题的对策,等等。

——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教育部正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按照大学本科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基本思路,建立教师、学生、条件、专业与课程、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数据群组,确定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教育经费、教学科研仪器、教学条件、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课外活动、科研情况、学科建设九类数据,并将每类数据分解为若干数据采集表和若干数据采集项,进行基本数据分析处理,形成系统化的、反映大学教学运行状态的数据集,建立大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目前,中国高等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合格评估。主要针对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评估的重点是,学校办学条件是否基本达标、教学管理是否基本规范、教学质量是否基本合格;学校办学突出服务于地方(行业)经济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引导学校注重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育部为合格评估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作为具体实施工作的依据;专家进校考察形成结论性的评估报告,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

——审核评估。主要针对已经参加过评估的本科院校。评估的重点是,学校是否具有完善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具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运行机制,是否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审核评估由国家出台审核评估标准,专家进校考察形成写实性的审核报告,评估结果不分等级,重在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审核评估周期为5年。

——认证评估。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目前中国的工程师制度正在改革。教育部一直在通过与行业共同制定认证标准、共同实施认证过程,努力体现行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被认证专业的水平并被业界承认,与职业准入资格制度相衔接。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高等学校专业标准制定工作,并将实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领域从10个扩大到30个,建立基本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推动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中国的医学教育也正在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58所不具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2020年前,完成全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制度。

重视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大学要为自己的教育质量负责。中国教育部要求大学坚持“质量立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特色,协调发展;要求大学更加重视教学过程评估、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要求大学建设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保障政策,探索建立相应的机制,健全校内质量监测系统,提出年度质量分析报告,把学校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上。

历史表明,任何国家有一流大学的兴起,就会带动这个国家的经济腾飞、国力强盛。1983年5月,中国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改革开放后首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尽快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一封建议书在会上引起了震动。当时,参加会议的4位老教育家联名上书中央政府,建议选出部分高校,列为中国重大建设项目,把它们办成重点大学中的“重点”。建议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重点资助50所高校。4位老教育家称这些学校为“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中赶超世界水平、加速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这一提议经有关部门转送给中央政府后,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份后来被称为“835建言”的设想,提供了新时期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参考思路。

——“211工程”。“211工程”是中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至今已经实施了三期计划。2002年,“211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原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十五”期间(2001—2005年,以下同)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总体方案》,“211工程”三期建设开始实施。

“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大学科结构调整、队伍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优化重点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布局,使更多的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使“211工程”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部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部分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知名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列入“211工程”三期建设的大学共计112所。[11]

——“985工程”。实施“985工程”,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末作出的重大决策。1998年5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2004年,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启动了“985工程”二期建设。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新一轮“985工程”建设开始实施。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力争在2020年前后,形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使若干所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使一批学校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跃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一批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建设学校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在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聚集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作出更大贡献。经过不懈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有一批大学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其中一些学校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中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12]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学科建设新的突破,加快建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改革培养模式,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加快引进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加强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衔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大对外开放和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

与前两期“985工程”建设相比,新一轮“985工程”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建设重点;突出学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985工程”管理机制等。目前列入“985工程”建设的大学共39所,均出自“211工程”大学。

“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为中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多年来,通过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国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建设加速实现新的突破,形成了一批学术影响力进入世界百强的学科。根据美国反映学术影响力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统计,2001年,中国重点建设学校仅有40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引用次数仅占1%。2010年,这个数量增加了近6倍,达到270个。一批学科按被引次数统计已经进入世界百强。如按发文数量统计,已有中国11所重点建设学校的18个学科进入本领域世界前20名学校行列。这些学科体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很好的潜力,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实力。从各校整体情况来看,部分重点建设学校的高水平论文数已达到了世界名校的水平。

——人才质量不断提高,培养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优秀人才。重点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批学生在国际竞赛中屡获佳绩。作为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主体,重点建设学校1998—2010年授予博士学位数合计占全国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65%以上。在1999—2010年评选出的1182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中,75%以上的培养单位是重点建设学校。

——队伍建设跃上新的台阶,汇聚了一批国际水准的学术大师和中青年学者。通过十多年重点建设,学校设置各种人才计划和特区,积极引进和汇聚国际学术大师和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同时,通过重点建设学校自主培养,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学术骨干。十多年来,重点建设学校教师获得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聘任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占全国的比例都在80%以上。高等学校共引进“千人计划”专家725人,青年“千人计划”115人,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研究团队和高水平的科研基地。

——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出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十多年来,重点建设学校作出了一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数量和层次都显著提升。2004年,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摘取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局面。1999—2008年颁发的全部5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由重点建设学校获得。2006年,南京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2008年授予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以重点建设学校为完成单位的占总数的20%以上。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完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政府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重点建设学校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具有强大的优势,聚集了全国85%以上的人文社科类国家重点学科和2/3以上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建设期间,各校根据各自的学术传统和研究特色,积极倡导并组织对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重视为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撑,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咨询成果,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建设模式日趋成熟,引发了若干国家对重点建设大学的重视。中国政府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的重点建设模式,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也在开展类似项目,如日本的“21世纪卓越研究中心计划”,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英国、法国、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韩国等国也在酝酿类似的政策举措,各国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深化一流大学改革建设,实施“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2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是: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3]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科技、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信息化、全球化与日俱增,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加剧。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预期更加强烈,更加需要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中国政府规划,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将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14]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升。到2020年在校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15]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高等学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

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体制机制更富活力,高等学校与社会合作更加紧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加完善。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将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办学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大学更加注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形成办学特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更加注重大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重要功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

[2] 如无特殊说明,本章数据均来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3]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0—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

[5]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4~25.

[6]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3.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9.

[8]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zcwj/201204/134370.html.

[9]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zcwj/201204/134370.html.

[1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zcwj/201106/122688.html.

[1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08]462号)。http://law.lawtime.cn/d510717515811_1_p1.html.

[1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教重[2010]2号)。http://www.moe.gov.cn/HLFtiDemo/search.jsp.

[1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578/201206/xxgk_134371.html.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