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化教育方案

个性化教育方案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应的,个性化就是指“使某种对象具备个性的特征”。不过,我们要理解个性化的含义,须首先对“个性”有所了解。换句话说,个性化是一种创新和特殊化的过程,个性化目标的实现必依赖于手段、内容的创新与突破,而非乐于保守、安于现状。2.个性化培育。个性化培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目标个性化。应该说,个性化培育是以上各个方面相互融合的系统,缺一不可。

1.个性化。个性化中的“化”作为后缀,一般加在名词或者形容词后构成动词,表示使某种对象达到某种状态或性质的过程。相应的,个性化就是指“使某种对象具备个性的特征”。不过,我们要理解个性化的含义,须首先对“个性”有所了解。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个性的含义。

“个性”最初源于拉丁语Personal,是指演员所穿戴的面具,后来延伸到具有特殊性格特征的演员,再后来发展到对个体性格的描述。在心理学上,一般而言,个性是指一个人独有的、稳定的、持续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个性心理或人格的简称。

经过演变和扩展,个性这个词运用到各个学科并成为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词汇,本文更多地从哲学角度来讨论个性的含义。唯物辩证法,个性即特殊性,是指某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它强调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与个性相对应的是共性,即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性质,它却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在认识的过程中,个性与共性同等重要:普遍性便于人们采用简单化或者模式化的方法把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个性则与个别事物密切联系,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处理问题过程中的针对性。

通过分析,我们再回到个性化的概念,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培养个性、发展个性,突出个体差异,使某种事物能够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并获得不同的特质。换句话说,个性化是一种创新和特殊化的过程,个性化目标的实现必依赖于手段、内容的创新与突破,而非乐于保守、安于现状。

2.个性化培育。个性化培育的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并在教育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本书的第二章将对此进行梳理考察,此处暂不论述,而将重点集中于关于个性化培育的理解。

依据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学者曹晓峰的观点,我们可以将个性化培育理解为: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主体之间差异性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以达到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个性化培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目标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个体的调适能力和全面协调能力,还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同时,还要根据个体特点拟定不同的教育目标。第二,前提个性化。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个人能力、成长环境、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精准把握的基础上,所以,要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了解,挖掘亮点,从而为因材施教做好充分准备。第三,过程个性化。既然我们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主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有分别地、分层级地施行相应的教育措施。第四,结果个性化。就是依照目标个性化来衡量教育实施的效果,并对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而为教育过程的再循环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应该说,个性化培育是以上各个方面相互融合的系统,缺一不可。如果缺少“过程个性化”,“目标个性化”就没有保障也不现实,只能算是空谈。如果“目标个性化”最终没有实现,“结果个性化”就失去意义。同样的,如果没有“前提个性化”,“过程个性化”也无从谈起。因此,个性化培育在本质上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的教育系统,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的简单叠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各部分内容循环往复,在循环过程中不断提升整个教育的个性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