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关于学生“自我”的本位
1.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自我特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个体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其心理特征、个性品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相应地区别于其他群体,他们较为突出地表现出多元化的个性特征:生理发展基本成熟,感知觉更为深刻,注意力迅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大突破,独立意识增强,学习动机更加明确,兴趣特点分化中越发集中,道德感、使命感、荣誉感、审美感增强等。大学生群体中的每一名学生又以自身独特的个性存在标榜着自身的与众不同。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存在及个性的多样性,大学生群体有着自我不同性格、气质和能力的标示,有着与众不同的自我发展的宣言。江泽民曾提出:“要尊重青年的思想和特点,尊重青年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青年思想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祖国的年轻一代不断健康成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能够永葆前进的生机和活力”。[13]
因而,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首先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即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突出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发展是人的发展,发展是为了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肯定“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人是自由性的存在”“人是创造性的存在”[14],从而重视人的精神,以精神提升人,把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工具,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渐次向“学而优则就”“学而优则闯”“学而优则创”“学而优则商”等多样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新理念、新机制转变。教育教学设计过程应当是立足于各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能力结构和知识储备进行的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教育。
2.跟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此同时,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时代差异性。作为一种后现代社会发展的人类学表征,当代大学生在各种复杂思想意识充斥的社会环境下,结合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矛盾,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与依赖性心理并存,科学的价值观与错误的思想观念并存,多元的人际交往与淡漠的人际关系并存等个性特征。伴随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个性特征,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性越发明显,表现在智能发展的水平、发展的时间和发展程度等多个方面。
其中,创新人才成为当下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永不满足现状、开拓进取、拼搏奉献、团结合作,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15]创新人才的涌现是时代发展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体现,越来越多创新人才的涌现,重构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能力层次和结构,“摆脱平庸,脱颖而出”不仅是大学生的呼声,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与要求。
从微观上来看,这种大学生的阶段性个性特征还体现在其四年的发展之中,从低年级时的懵懂和迷茫到高年级时的成熟与自主,一个大学生的四年也必然是不断探索自我个性和定位自我发展路径的四年。据此,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也应当是跟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性,尤其是满足创新人才对于更高层次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从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应对的教育。基于此,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首先囊括了生涯规划教育,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育,由浅入深;其次它还应该包含着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在学生深入个性化发展阶段设立更高要求,对高层次人才进行专门性和专业化的打造。
(二)一种立足高校“自我”的本位
1.扎根高校发展的自我定位。立足大学生自我的个性,我们一直在强调树立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来看,大学生之所以为大学生,不仅源于其达到高考选拔考试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当是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群体只有置身于各自所处的高校之中,置身于高校给予的独特的教育环境之中,才能称其为大学生。因而,大学生与其所处的高校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高校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那么,我们谈“以生为本”也应当包含以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为本,在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以校为本”。
类似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依据不同社会需求和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也存在着层级和类型之分,高等教育的对象、任务和资源等因素在不同高校间形成差异化发展,教育学中有个专属名词叫作高等教育分流。高等教育分流是分流主体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分流对象的意愿与条件,由分流机构对分流对象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差别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活动。[16]分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校依据自身发展目标,特别是本校学生发展层次和能力水平进行的自我定位和设计,因而,它也是一种基于学生本位的自我个性化发展过程。
落实到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过程中,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发展阶段高校的定位与目标也必然是与众不同的。理工科学校在社会发展中更多地承担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对个性化发展中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培育;综合性院校在人文学科的优势,相应地体现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中对创意产业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育也必然是高校在不断发展与调整之中的人才培养过程,这种发展不仅包括对于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愿景的认识,也是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的认知。例如,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开拓为创新人才的培育和高校的定位开辟了另一重视野,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化的创新人才的需求进入更多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划议程。
2.结合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高校自身,都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教育生态环境影响和被影响的主体之一。在思考高校人才培养与定位中,“以校为本”的中观路径越发受到局限,高等教育的定位与发展从本质上来讲,离不开教育生态系统的支撑,也必然受其不同程度的制约。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高校本位”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自身所处生态系统的动态的、宏观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着对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考量,其本身也只有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发展契机。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及高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我国的高校质量观也相应地走过了“合规定性”到“合单一需求性”再到“多元需求性”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用以补充国家对于工业建设人才的缺口,综合大学的建设逐渐开始兴起,高等教育成为经济建设的单一工具,满足国家标准、得到政府满意成为高等教育自我定位的唯一法则。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为了服务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从综合考量多方利益角度定位自身目标,以满足社会多方利益群体的需求,市场经济兴起,大众化教育起步,院校间重组、合并和升级,高等教育建设进入空前“提速”时期。现阶段,知识经济兴起,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高等教育对于不同利益群体的侧重开始发生变化,学生群体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方位注重人才的培养。
因而,基于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也必然是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应对,一方面,这是高等教育应对大众化教育弊端的补救性之举,试图弥补招生数量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教育发展与投入之间的矛盾、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等问题衍生出的教学质量堪忧、大学生就业困难、教育成果单一等痼疾;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求多样化和全球化视野中人才发展高水平的双重要求,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动力与活力的积极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