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和谐”的教育

追求“和谐”的教育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和谐”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内涵逻辑就是注重学生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因此,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是一种基于社会属性和大学生个性属性双重考量的“和谐”教育,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内在规律与社会规范和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个性化人才。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1.理论上结合的必要性。当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成为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核心内涵,基于创新诉求下的个性发展成为重要根基,全面发展下的个性发展成为引领风向标。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又必然走向个性独立自主的发展,形成一个个体不同于另一个个体,甚至超越另一个体的本质和标志。

高校创新人才培育作为高等教育现阶段的新型教育理念和培育模式,统摄于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追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才成长相统一的“和谐”图景。因此,它不是对个性某一方面的教育,也不仅仅是只突出某一重点的教育,而是以全部现实个性为起点,以理想个性为归宿和目标,对完整人的全部个性的和谐教育。

2.实践上结合的内涵要求。“和谐”教育主要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大学生多元智能相互协调,多样化的个性相互依赖,正是因为这种不可分割性和协调统一性,决定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与此同时,突出某一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注重大学生群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某一方面,开发、挖掘大学生个体的优势潜能,从而使个性更加优化。

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具体教育实践中,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和谐”教育,在培育内容上,应当尽可能多地设计多个智能领域,覆盖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以期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能、潜能。与此同时,在目标引导和潜能开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智能领域知识结构的差异进行不同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学生分类编组,以使学生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共进

1.社会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人是社会化的人,只有存在于社会中,人才能称之为人。”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前文中,我们谈到社会需求衍生出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社会命题,那么现在,我们谈个性化发展也必然是包含着个人社会化发展的要义,否则,教育的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将自身置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学生终究是在社会交往和贡献社会中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体现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点。”[23]个性的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个人社会化和个人个性化相互交叉、共同行进的过程,前者帮助个人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同化,后者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没有脱离社会的个性发展,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源在于其社会性,社会进步离不开个人发展,所有的社会进步说到底是每一个个体进步的总和。个人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才能实现个性化,也只有在个性化完善后才能使社会化过程更具深度。

2.结合个性化培育的内涵观照。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过程,只有把教育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教育的意义才得以实现,教育的过程在于受教育者个体经验的丰富与提升,在于促进受教育者自我生活能力的提升,以实现个体真正意义上的“生长”。[24]“和谐”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内涵逻辑就是注重学生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

因此,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是一种基于社会属性和大学生个性属性双重考量的“和谐”教育,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内在规律与社会规范和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个性化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