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念先行。“以人为本”“创新为目”“和谐发展”的三重内涵,为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在三重理论逻辑基础上实现了内涵上的自我确认,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发现学生多样化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力图实现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双向互动与和谐共进的教育旨归。
宏观上看,在“理念先行”中,高校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树立制度、文化理念标杆,营造全校范围内,特别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的文化氛围,形成师生人人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新制度和新理论的氛围,并依据自身水平和学习、工作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理论学习,以解决理论缺乏和理解不深的问题。
微观上看,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作为一种“生本”教育、“创新”教育与“和谐”教育三方面教育理念的结合,一方面,高校在进行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中要求正确理解“生本”教育、“创新”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内涵,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融入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之中;另一方面,高校在教育观念上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以前大一统的、整齐划一的教育观念与理念,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认识到学生内在智能间的差异,并尊重学生及其智能间的差异,树立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将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
2.实践为要。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本身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的结合,再次提出了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命题:理念与实践的结合问题。李秉德先生曾经提出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两张皮”理论,系统分析了在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教育工作者未能系统学习理论的内涵与意义;二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结合;三是理论表达深浅的程度与教育工作者水平不符,导致结合受限;四是在理论和实践中过渡性学科建设的缺席;五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问题。鉴于此,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中必须坚持理念与实践充分的、真正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作为一种新的培养理念和模式,更加需要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修正与完善,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人才培养实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应当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教育现实问题出发,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将理念运用到实践之中的原则和要求。实际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在人才培育环节上,努力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多个环节,联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兴趣培养;另一方面,在培育主体上,有效搭建起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等多方主体互动联系的桥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建构理念与实践新的全方位联络机制,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与此同时,主动将直接经验即实践所得有效融入理论学习中,丰富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内涵,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升华对“生本”教育、“创新”教育与“和谐”教育三种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而有效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