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网络媒介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推进网络媒介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传播活动,作为这项活动传播媒介的网络,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一方面,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关人”的队伍,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机制。从网络媒介的特征看,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传播形式。

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拓展和广泛应用,从总体上看,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的认知方式等,已经和正在产生着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网络媒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正发挥作重大而独特的作用。同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传播活动,作为这项活动传播媒介的网络,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的“把关”机制和方式

从传播控制的角度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应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吸收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网络文化生活的实际,重新塑造网络传播的“把关人”,这一工作主要应当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关人”的队伍,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机制。要充分调动文化宣传工作者和管理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政府相关机构管理人员、社会管理工作者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要积极培养业余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要加强对网站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网站把关人的骨干队伍。通过这些工作,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发挥他们在网络传播中的导向、把关作用。要完善法律、法规,通过政府依法监管、网络传播行业自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会监督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抵制各种低级、腐朽、落后、反动的思想观念的侵袭。另一方面,针对网络媒介的特性,变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方式。如前所述,网络媒介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系列新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革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把关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与网民平等互动,在平等的交流沟通中实现导向、桥梁等功能;要积极吸收网民参加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督、引导工作:要依法进行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使网络传播者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主动监控、屏蔽或删除网络不良信息;要运用技术的手段,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屏蔽。

(二)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形式

从传播的内容看,网络空间中既存在丰富的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用信息,同时又杂存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要运用网络传播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去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法制观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极其多样的体现形式,为我们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从网络媒介的特征看,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传播形式。

1.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针对网络文化多元性的特征,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一定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通过积极创新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抵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网上的文化霸权。

2.注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网络信息传播更新快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因此,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发布和更新关于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信息、重大新闻信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等信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注重信息传播的真实性

传播相关的信息要遵从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特别是涉及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的信息,要做到不隐瞒、不做假,增强主流文化信息传播的公信力。

4.寓教于学和寓教于乐

网络媒介作为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包含了传统大众媒介所具有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游戏、娱乐的功能,并赋予其多媒体、互动性的特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善于开发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娱乐产品,通过学习、娱乐、游戏等方式,寓教育于学习和娱乐等形式中。

5.注重信息服务的价值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要针对网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需求,提供具有理论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等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服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其影响力。

6.注重运用网络语言和创造网络符号

在网络生活和交往过程中,网民创造了表达和传播信息内容的符号和规范,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具有形象性(如不同表情的脸谱)、杂糅性(如数字和中文的杂糅)、地域性(如不同国别的网络语言差异)、主题性(如不同主题领域中网络语言差异)、易写性(易于敲写和录入)、变异性(如各类谐音词、略缩语)等特征,为网络信息内容表达和传播提供了方便,也成为网络信息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还需要创造被网民普遍接受的象征性网络信息符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地传播。

(三)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传播途径

网络不仅造成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还提供了日益多样化的互动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如WWW网站(点对面或面对点的异步传播),BBS(多点对多点的同步/异步传播),QICQ、E-mail(点对点的同步/异步传播),聊天室、博客(一点对多点或多点对一点的同步/异步传播)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深入研究这些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播模式和互动特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和互动引导工作,塑造网上的精神家园,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同时,网络媒介延伸了人类的认知,也就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媒介所延伸的已经不是单一作用于人的某种感官的信息,而是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人们的认知也不是原来那种单一的线性的阅读方式,而是超链接的非线性的阅读方式。面对日益拓展的互联网络,身临网络空间的多媒体、超链接的媒介环境,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采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多样、鲜活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途径从平面性向立体化、从静态向动态、从现实时空向虚拟时空转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民的吸引力。

(四)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传播行为

受众研究是传播研究的重要方面,而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现代传播中,使用媒体的人被称为“受众”,受众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网络媒介的受众是网络传播的信息接受者,但是他们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却大大增强了。麦奎尔认为,在新媒体条件下,不论人们的参与程度与主动性如何,他们总是某一大众媒体讯息的到达者,因此,受众这一与讯息相关的概念还是有存在价值的,虽然它不再强调被动性[4]。借鉴“使用与满足”理论,结合网络传播的实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行为有以下两种情况需要深入思考:其一,网络环境中实际上存在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文化等的矛盾冲突,网民的需求具有社会性,要受到社会存在状况的制约,因此,网民在选择接触网络信息、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时,必然会受到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在网民选择媒介的主动性大大加强的网络环境中,更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网民的引导。其二,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他们使用网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些需求,而是通过多种途径表达和传播自身的意见、观点和诉求(如果要把它看成是一种“需求”的满足的话,那么,这应该是一种表达自身、影响他人和社会的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已经成为网络传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或组成部分,实际上正在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在用户使用网络媒介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广大人民的内在追求;如何在尊重网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确立网民的基本义务,形成网民网络行为的自律机制;如何实现政府、企业和网民共同制定规则,共建共享和谐网络,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深刻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对大众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中一直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在考察媒介本身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方面,也就是媒介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程度方面,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是颇具启发意义的。麦克卢汉指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5]。麦克卢汉这一理论的涵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尽管人们普遍认为麦克卢汉的命题具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忽视了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和人的能动作用,但是,他的这一理论看到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6]。从这样的视角看,网络媒介对人的最为深刻的影响,在于它塑造了一种人们的“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物质、知识和精神的统一体,不同的个人、社会群体的“网络化生存”的方式不同,必然会对其思想、价值观、态度、信念、行为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由此可见,网络媒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是深层次的,直接营造全新的生活方式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使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善于正确地利用网络媒体,趋利避害,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活方式,以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地发展。

【注释】

[1][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2l.

[2][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19.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G].人民出版社,2007:33.

[4]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6.

[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33.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