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建构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初等、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高等教育,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从“他律”向“自律”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起着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实现良好的道德发展,必须构建自主建构的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道德学习的平台,提供一个探讨道德问题的对话平台,提供一个解决生活中道德困惑或道德难题的求助平台。自主建构就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其从实际出发,通过自主组织参与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在互动的交往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最积极、最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教育是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要将自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中化成一种深层次的意念与力量,就要注重“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引导学生以生活为道德发展的土壤,使道德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道德水平的发展,不是强制的,与宗教分离,也不能完全等同与政治要求。涂尔干明确指出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宗教:“我们决定让我们的儿童在国立学校里接受一种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一种不是从启示宗教派生出来的教育,而是一种仅仅取决于只对理性适用的那些观念、情感和实践的教育,一句话,是一种纯粹理性主义的教育”[8]。在我国历史上不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混杂起来,却常常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教育绑定,反映在学校中就是“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无论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宗教,还是政治,如果只是重在外面的条规束缚,忽略了人的存在及入的主观能动性,都会偏离道德的本质。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真实体验,重理论学习、轻行为养成,重共性、轻个性,重教师授课、轻师生互动,重课堂教学、轻道德交往。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需要,不符合学生道德发展规律,针对性、实效性较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个体发展需求,强调师生的交往、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体验,推行一种自主化的教育。
(二)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很大程度上缘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呆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有的课堂上教师会适当地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手段,有的老师会定时地上讨论课。讲授法是传授系统知识最好的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讲授往往演变为“灌输”,而学生就成为装灌美德的容器,以识记、理解规定性的道德规范知识为学习目标,忽视了活生生的道德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定位,教师应始终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大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道德知识,而且大学生的需求及思想活动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了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典型示范法、形象教育法、案例讨论法等。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师生能够自主选择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加人性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使用,解决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化、简单化而不注重实效的问题:摒弃了通过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灌输道德知识的办法,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学科的教育中;摒弃了通过批评、禁止、警告等行政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行为的办法,而致力于形成集体舆论、文化氛围的熏陶;摒弃了居高临下地从社会的需要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的做法,而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心理分析,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三)“知”、“情”、“意”、“行”各方面平衡发展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破“学校”、“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限制,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重道德知识灌输的现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以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在自主、互动、真实的师生交往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情感与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道德知识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游离于智育等其他的教育而单独存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主张知识就是德行,认为人不会故意做坏事,他之所以做坏事是由于对善的无知。柏拉图进而指出,一个非经多年的实际锻炼、艰苦训练的青年人,不能懂得善的理论意义,关于善的知识并不是从书本或从别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取得的,这就是成熟的生活经验的最后和最高的恩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道德知识的内容由学生在学校、课堂中所接触到的范围扩充到了更广、更深的范围,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充、丰富,也有哲学、教育学等领域中的深奥的道德理论,还有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智慧。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层面已经从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对于道德知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简单的关于道德规范、道德守则方面的讲授,或者是与生活毫无关系的理论的识记,是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需要的。开发网络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提高一个“知识库”,同时也改变了道德发展对于道德知识的观念。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生活中运用道德知识就增长了道德智慧,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在真实的交流中,通过聆听他人的经历,体验他人所经历的一种道德冲突或者感受一种道德境界,产生移情,而这种感情的变化很重要,霍夫曼认为移情是打开亲社会道德发展之门的一把钥匙,移情与人的道德发展相关联,对人的关爱和公正感的产生有促进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创设特定的道德气氛,使参与者经历一种情感体验,与他人有情感交流。
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对于道德行为的养成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的交流,并不是以考查道德知识的掌握为目的,而是为了解决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大学生该如何解决道德冲突,尤其是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时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能够帮助他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是“人”的本质,存在于个体的人心中,也体现于团体的人中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外在于人的行为准则内化到人的思想,甚至是人的心里,引导人的德性形成与发展,从而外显为德行,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对大学生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各方面的教育,使道德在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得到内化,在情感、意志上得到加强,在行为上得到体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增长道德智慧。
【注释】
[1]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49.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8.
[3][美]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
[4]冯建军.和谐关系中的道德意蕴与教育[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5]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究[J]教育研究,2002(1):38.
[6][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7][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译.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123-125.
[8][法]涂尔干著,陈光金译.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