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引导
“思想教育可能是政治文化变革的重要源泉,他将会使人们变得适合于新的政治社会和政治行为模式的进程。”[4]。因此,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培养其政治责任感,塑造其完美政治人格、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网络政治生活,高校责无旁贷。
1.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鉴别能力
网络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信息的发布也日趋多元化,政府、高校面临着信息冗繁,甚至无法控制的环境,统一的舆论在可预见的将来势必瓦解。而大学生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可能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产生迷惘的情绪,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作出错误的选择。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的政治鉴别力,使其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效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有序合法地参与政治,避免非法和非理性网络行为地出现和泛滥,最终使网络道德贯穿于网络政治参与地始终,已经成为政府、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大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著作,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来进一步地提高网络政治鉴别力;其次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上,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其灌输正确的思想,引导其对新闻、焦点事件视角的正确把握,形成积极地政治观念,健康参与网络政治生活。例如: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与有关教育部门联合开发了《思想道德修养》全程教学辅助课件《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被列入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提上日程。对于网络政治信息,大学生只有“真知灼见”,其网络行为才能合法有序。
2.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意识,塑造完美政治人格
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度及参与热情度,但仅有这些是不能达到大学生网络有序参与目的的,政府和高校必须适时正确引导大学生对政治含义有正确的理解,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不仅具有参与政治的热情,更能利用网络这一新参政渠道充分地参与到政治生活来,用他们娴熟的技术、非凡的能力、聪明的才智、创新的思想为整个社会的网络参政增光添彩。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意识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即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意识和网络政治参与自律意识。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民主意识是前提,自律意识是保障,只有两者相结合,网络政治参与才能真正有序。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意识和自律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互联网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平台。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领域。因此,高校通过建立校园网络和网站,增设诸如“思想道德观念”等栏目,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意识,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其次,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的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辨别分析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5],在加强大学生明辨网络政治信息的同时,教育大学生不做“网虫”“黑客”,不利用自身的技术等技能在互联网上从事非法活动,不访问色情网站,不传播不健康的信息,培养他们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利益主体,大学生从根本上要求自身利益受到保护,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判断和选择,并积累网络政治生活经验和自我政治认知,拓展大学生的参政能力,并根据网络政治参与取得的效果,矫正错误的网络政治行为。网络政治参与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形成更稳定的政治信念。这不仅意味着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成熟还意味着大学生独立完美的政治人格形成。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得到不断拓展。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网络政治素质的提高与完善,更关系着我国网络民主政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意识,铸造完美的政治人格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必经之路。
(二)制度规范
1.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
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网络立法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网络立法保障了大学生的参与权利。网络的快捷、方便、匿名等特性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但是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网络政治参与仍存在隐患。为了保证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美国首先在《网络信息公平使用法》中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免费获得政府公布的任何信息,政府有义务为此提供网络支持;政府有义务为任何公民提供网上知识产权和隐私权保护。此规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了网络政治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也为大学生在内的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保障。其次,网络立法能约束和打击非法参与行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6]。现实社会如此,网络社会中亦如此。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使的却是真实的政治权利,并且其参与的结果能够实实在在影响现实政治生活,因此必须通过网络立法,将一些基本的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有力惩戒和打击一些非法参与行为,进一步维护合法的网络政治参与秩序。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再次,网络立法在保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肃清了信息霸权和技术官僚行为,大学生正当合法的政治参与行为不会因其他技术优势干扰和阻碍。我国先后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表明了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我国网络立法的现状与方兴未艾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仍不相适应,网络政治参与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支持,例如:2005年施行的《国务院信访条例》中明确规定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可以进行信访,但没有明确规定诸如论坛、博客等方式进行民意表达是否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法》执行;新型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是否采取实名制、是否可以作为呈堂证供也没有明确规定;关于大学生在网络参与政治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仍然空白;某些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定过于原则和死板,缺乏可灵活性等等。
以蓬勃兴起的博客为例,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博客管理的法律条文,少数博客作者歪曲政治信息、散布险恶政治情绪的谬论,却得不到法律的惩戒,造成网络政治参与方面的无序。综观世界各国,以美国为首的网络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网络法律体系。美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分别从联邦和州两个方面进行网络立法,构建成一整体规范和具体规定的宏观和微观的网络法律体系。其网络立法充分体现了创新性的同时又体现了传承性。所谓的传承性是指根据已有法律的相关条款,结合美国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引申发展,确立新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条文和法案。网络立法的传承性使网络与整个法律体系相配套。借鉴其成功经验,改变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无序化现状势在必行。总之,加强网络立法、实施网络法制、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构造完备的网络政治参与体系乃是当务之急。缺乏法律保障的网络政治参与,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有序、稳定、持续地发展。
2.健全网络伦理规范
网络伦理规范是指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的关系行为规范的综合。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使网络伦理规范制度化,努力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责任感,是保障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网络立法的刚性相比,网络伦理规范属于柔性的,但是网络伦理规范不是单纯的靠舆论来约束个体行为,而是强调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道德约束。健全网络伦理规范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制定合理的网络伦理规范制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网络伦理规范制度。近几年来,我国的许多部门也制定了网络文明公约:例如2001年11月22日,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学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网上发布会,向社会正式推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中倡议广大青少年,要加强道德自律,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有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现实[7]。这些伦理规范的制定,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保证他们有序地网络参政。其次,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监督机制。道德文明的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约束意识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监督机制,对大学生网络参与者进行外在的约束,放大“他律”的效能是非常必要的。网络监督机制主要是倡导文明政治行为,对大学生一些不文明的政治行为进行阻止,引导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另外建立“网络环保工程”,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阻止垃圾、虚假信息的侵入。有效地营造一个“绿色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网络有序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网络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制定网络伦理规范,贯彻公正、诚实、平等、守法的网络理念,实现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伦理约束,以期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政议政,有序地参与公共生活。
(三)行为监督
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网络的快捷、方便等特性使大学生在开展讨论、交流观点更加及时,而网络的隐匿性导致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失范,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如何监督,是摆在高校和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本质上来说,网络是作为大学生政治意见的表达场所出现的,大学生的网络讨论最终会成为一股巨大的舆论力量。但是目前的高校网络监督仍处于“鞭长莫及”的尴尬境地,网络舆论缺乏有效的规范,甚至呈现无序状态。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势必带来相应的社会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发生在网络上的突发、自发的舆论,我们理应重视其可能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关于加强国际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网络是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党的网络宣传工作要争夺制高点[8]。2001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现代社会,各种媒体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加强引导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的精神,应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要继续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深入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扶正祛邪,振奋精神,鼓舞人们奋发向上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9]。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QQ、E-MAIL、博客、论坛等方式,在问卷调查中,“在网上参与政治主要通过途径”问题选择中,56%的大学生选择“论坛”这一选项,监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把握好论坛的建设是事关重要的。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论坛中的“网络舆论领袖”。“舆论领袖”是大众传播学中“二级”传播中的理论,即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舆论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舆论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经过一个从“大众传播一舆论领袖一一般受众”的过程。“舆论领袖”除了他们的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等个人因素外,他们对大众传媒的忠诚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因此,他们作为大众传媒的“二级传播”者在一般受众中有较强的活动力和影响力。在网络舆论中也有一大批这样的“舆论领袖”,将其称为“网络舆论领袖”。政治参与过程中,参与者的素质,决定着政治参与的性质和结果,而网络政治参与亦然,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政治含义的正确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塑造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整个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在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过程中,应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提倡以理性声音进行充分辩论和澄清。作为社会理性的代言人,大学生应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成为网络中的“舆论领袖”。网络发展的今天,每个论坛都有自己较为稳定的参与群体,在这些参与群体中,一些分析问题透彻、思想独到、文字表达能力强的网络参与者的发言往往影响其他参与者的想法,并由此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引领整个论坛的舆论方向。这些有见地的参与者被称之为“意见领袖”。广泛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的方向,使其向积极方向发展。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参与者之间的意见总是在交流中形成集中的情绪方向和意志方向的,只要舆论领袖能够利用自己的身份,其思想和行为影响和感染其他群体,从而使网络舆论健康地发展。论坛的版主可将“意见领袖”的积极发言放到网页显著地位置,以达到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的目的。其次,高校应该建立网上舆论分析系统,从根源上杜绝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对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给予监督,完善处理制度,违反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违反情节较重的,我们要进行纪律处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的建立,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积极发展及大学生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网络舆论的方向,积极引导网路舆论的发展,科学运用网络舆论的效能,高效地规范、监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进程。
(四)网络文化规约
校园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有机产物,是网络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大学生在网络政治生活中形成对于网络政治的感受、认识和法律道德规范及其社会化的系统综合。积极营造和培育健康的校园网络政治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发挥政治文化在政治稳定中的凝聚力,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发展。网络政治文化包含网络政治心理和网络政治思想两个方面的内容,由此延伸出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心理,网络政治心理是网络文化中表层和感性的部分,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心理,就要使大学生通过网络伦理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认识到这些行为规范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例如,培育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就是培育网络政治心理的一个方面。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共精神可以通过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促使每个网民能够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网络行为。培养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提倡并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准则,以这些规范和准则约束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之逐渐为大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思想,网络政治思想是网络政治文化中深层和理性部分,在校园网络政治文化中,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思想也就是大学生自身实现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网络政治认同的转型和整合是最为重要的,从政治认同的内容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无形中把民主、法治、责任、义务等观念,整合于网络空间的政治认同;从政治认同的方式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普及的状态下,网络政治中民主不是多数任意压制少数,而是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力,以自由沟通取代强制灌输、双向交互取代单向控制。民主化的真正实现过程,是政治主体把民主的价值和规范内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形成个人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习惯。大学生通过网络积极参与政治,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追求,这样才能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实效真正落到实处。大学生网络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健康培养,校园网络政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其实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实现民主化的潜意识,其潜意识的行为习惯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性提供了保障。
(五)技术支持保障
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分辨能力的同时,强化网络技术管理能更进一步保障大学生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迄今为止,网络内容控制的技术手段主要是过滤技术,防止有害信息侵入我国内部网的。具体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IP地址过滤,原理是在路由器上把有害信息源的IP地址设置为拒绝访问对象,来自这些地址上的所有数据都会被屏蔽。另一种方法是字词过滤,原理是利用特定的软件在服务器上设置一个过滤网关,网关中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词库,词库里的字词是被政府监管部门判定属于禁止内容或有问题的,所有通过网关的数据都必须与词库内的词语进行比较,一旦发现了符合过滤特征的内容就屏蔽,而使无害的信息顺利地通过网关。虽然上述两种方法有效地控制了信息源的纯净性,但是技术手段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地址过滤有以下两大难题,一是有害信息源的IP地址不容易确定,另外一个是对特定IP地址的一次性过滤可能会妨碍用户使用该地址的其他有价值和无害的信息资源,降低计算机网络的效能。字词过滤法存在的难题是,同一词语可以站在不同立场使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而应用软件毕竟不是完全智能的,并不能准确的进行判断。此外监管部门从安全考虑,有时对过滤词的设置范围过大,妨碍大学生对网络的合法使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要求针对网络技术的缺陷,加快抵御垃圾信息的能力的技术研发。例如:开发更先进的过滤软件,对网络信息内容智能的审查和筛选;利用防火墙等工具的多重防护措施,对非法信息进行屏蔽;研究数字认证等技术,使用密码、口令、数字签名等方式来鉴别用户的标号,对数值进行检索等等,通过这些技术有效预防有害信息的侵入。通过设立层层“关卡”,最大限度地过滤不良信息,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从思想、制度、文化、行为及技术等方面共同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出大学生网络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的策略,以期其有序发展。
【注释】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6-167.
[2]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6.
[3]程颖.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54.
[4]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3.
[5]王文英.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化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68.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61:145.
[7]杨电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3:343.
[8]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关于加强国际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999]33号)
[9]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1-1-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