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责任。在班集体中,学生不是被动发展,而是主观能动地发展,他们既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主体。在小班环境下,由于物理空间的增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去筹备、联系、宣传、设计、组织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地迸发出生命火花的光与热,旺盛地生长与发展。
(一)班队干部是班集体建设中的主人
在银都小学,随机采访一个学生:“你是班干部吗?你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受采访的学生一定会无一例外地点点头,然后自信地介绍自己在班集体中的职务,从“班长”、“中队长”到“体育委员”、“学习委员”,再到“节能小天使”、“小小园丁”……可谓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下面进行上周的总结……”在星期一的午会课上,四年级七班的值周队委们例行他们的工作总结。从二年级开始,班级管理的接力棒就传到了学生们的手中。每一周由一个小组担任班级值周工作,负责班集体的管理:从早读到交作业,从课堂纪律到课间游戏,从做清洁到做操,值周队委们事无巨细,分工协作,将班集体管理得井井有条。在第二周星期一的午会课上,值周队委们会有条有理地总结,给表现优秀的个人、小组加分、奖励,并提出本周的要求。下面的同学,个个听得专注认真,铆足了劲儿开始新的一周。
30个人一个班,只有老师怎么行?高年级的班集体管理就更加自主,更具个性化风采,钟敏老师带领的六年级二班是这样的:
部门协作,共创优秀集体
在美丽的银都校园,我们六年级二班可谓是优秀班集体的典范。而我们这个优秀的班集体,就是由各个优秀的部门共同创造的。走进我们的各个部门看看吧——
清洁部
部长:玢熹,女,11岁
每天中午和下午都要做清洁。清洁部长玢熹走马上任不过一周,就安排并打印好了清洁表,让老师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玢熹是一个“大家闺秀”,可干起活来并不像娇弱的“小姐”。做大扫除时,她总是一丝不苟地拖着地,汗水一滴滴从她秀美的脸颊滑落,但她没有休息,一边拖地,还一边指挥同学们做清洁。
现在,玢熹还“招收”了两个“徒弟”。经过两天的“速成训练”,“徒弟们”已经学到了“师父”的好几成本领,每天督促同学们认真做清洁,中午自觉上台总结清洁情况。
瞧,在清洁部长的带领下,我们的教室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人人见人人夸!
常规部
部长:一尘,男,11岁
校有值周生,班有值日生。值日生的工作谁来管?自然是常规部部长一尘。别看一尘同学人长得胖,可他对工作却是负责到底哦!
有一次,值日生没有按时擦黑板,后来悄悄地补擦了,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可是有一双“金睛火眼”的一尘一直关注着这位值日生,铁面无私地给他扣了分。事后,我们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他却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活部
部长:天忆,女,11岁
“民以食为天”。每天午餐的分配和管理要由生活部部长天忆来操持。
午餐时间一到,天忆总是迅速站上讲台,点静息好的同学排队盛饭。饭盛少了,她会让你多添点;菜盛多了,她会告诉你别浪费。一切都严格遵照她的“旨意”进行,整个午餐期间,秩序井井有条。
体育部
部长:鹏达,男,12岁
体育部部长鹏达是个做事踏实认真的人。不论是排队,还是组织大家进行体育锻炼,他总是有条不紊,不慌不乱。
如果你的体质较差,没有关系,他会细心指导你如何增强体质;如果你在体育方面有疑问,没有关系,他会耐心地帮助、辅导你。所以,我们班的体育成绩一直不错。
当然,还有学习部、文学部、友谊部……
正所谓部门搭配,干活不累。比如在这届运动会上,各部门分工协作:
会前,体育部拟定运动员名单,清洁部讨论如何保持清洁,生活部考虑如何发放食品,常规部思考如何维持纪律,友谊部要防止不友好的事件发生,文学部策划要踊跃投稿……
会中,体育部提前通知运动员热身做准备活动,生活部给每个运动员发放一份食品补充能量,垃圾就交给清洁部处理。在常规部和友谊部的组织下,全班同学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观看比赛。文学部和学习部则将新闻稿件一批一批送达广播室。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家高高兴兴地度过了小学中最后一个秋季运动会。
在小学的最后一年里,我们各部门将继续精诚合作,继续创造属于我们班集体的辉煌和灿烂!
不仅班集体的常规管理工作由学生们“一手包办”,班队干部们还经常策划主题活动。
让我们一同走进朱小虹老师带领的五年级一班,去看看他们组织的主题活动:
同在蓝天下,解盲童一份愁
事情还得从12月25日说起。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报纸上了解到成都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童缺乏盲文纸。而旧挂历纸张比较硬,是盲文纸最好的替代品。我不动声色地让大队委禾畦和班长倩倩也看看这则消息。还没有看完,禾畦就激动地对我说:“新年快到了,我们正在为怎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元旦伤脑筋,现在OK啦!”中午午会,禾畦与倩倩一起向全班同学发出了倡议:捐出旧挂历,解盲童一份愁。孩子们认真又激动地讨论起来:怎样才能收集到更多的挂历呢?
下午放学时,孩子们悄悄地约定着什么,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我不放心地问:“你们在一起干什么?”孩子们笑着回答:“这是秘密!”
第二天,孩子们居然带来了80多本旧挂历。我又惊又喜:“哪儿来的那么多旧挂历?”笑容洋溢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原来,住一个小区的孩子早就约好放学后一起在小区挨家挨户去收集挂历。帮助盲童的心愿,让他们克服了羞涩,敲开一户又一户的房门,住银都花园的孩子甚至还请物管叔叔们帮忙。孩子们都快乐、自信地告诉我,明天会带来更多的挂历。鹤纳还骄傲地说:“我爸爸也发了邮件给他的同事们,请大家都来帮助盲童。”
短短3天,全班29名孩子收集了160多本旧挂历。在2006年的年末,孩子们将满带着祝福的挂历送到盲童的手中,而每一个孩子也都学会了一个手语——“我爱你。”如冬日温暖的阳光,映照着盲童,也映照着自己。孩子们把这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写在了作文里:
冬日的阳光
五年级一班 王雨竹
日子总像从指间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很快,2006年又过去了。这时,也许你正准备把已经“退休”了的旧挂历扔掉,但在世界的另一角落,有一群特殊的孩子,需要这看似没有用的旧挂历。
班长告诉了我们一则从报纸上读到的消息:“由于盲文纸较贵,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120名盲生急需盲文纸,而旧挂历是盲文纸的最佳替代品,希望全市的中小学生能捐出自己家中的旧挂历,献一份爱心。”了解到这样的消息,我、倩倩和鹤纳三颗脑袋凑在一起商量对策。我说:“我家里有一些,先拿出来吧。”倩倩摇摇头:“不行,这样根本不够。”鹤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样吧,我们挨家挨户地敲门,倡议募捐吧!”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
放学以后,我们来到了银都花园。敲开第一户人家的门,我们敬了个队礼,对开门的大姐姐说:“姐姐您好,我们是银都小学的学生,请问您有旧挂历吗?我们要捐给盲童当盲文纸。”大姐姐说:“刚才路路他们来收过,全都给他们了。”唉,没想到路路“近水楼台先得月”,挂历已经被他们拿走了。在电梯间里,我们遇到了一位叔叔,我鼓足勇气,走上前去说:“叔叔,我们正在为盲童收集旧挂历当盲文纸,请问您有旧挂历吗?”“我车上有一些,你们来拿吧。”在去车库的路上,叔叔表扬我们:“你们真有爱心。”我们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一本、两本、三本……我们收集的挂历越来越多,沉甸甸的。太阳落山时,我们已经收集了满满两袋了,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我的心中突然升起一种以前没有过的快乐。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笑得更灿烂了。
过了两天,我们去了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那儿已经有了许多好心人送去的旧挂历,像小山似的。看来,在这个社会里,有许多好心人,他们就像冬日的阳光,让盲童的这个冬季不再寒冷!
2006年12月29日,是银都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在这一天,他们将160本辛苦收集的旧挂历亲手交给了成都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童们;在这一天,他们收获了真正的快乐;在这一天,他们真正懂得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二)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除了小组和代表班级各类组织的正式群体之外,学生中还有一些人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他们三五成群,形影相随,行动一致,彼此之间保持着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形成一个个“小社会”。像这种由学生自发组成、自由结合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其特点是:人数较少;成员的性格、爱好基本一致;经常聚集在一起活动;一般都有“头领”或“核心人物”;制约性强,稳定性差,可塑性大。一提到非正式群体,我们更多想到的是他们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实,只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多花几分心思,进行疏通与引导,将非正式群体纳入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中,肯定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面效应,使之很自然地与班级的正式群体相辅相成,与班集体融为一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里就有一个关于“研究所”的故事,它发生在张婷老师的三年级三班:
“研究所”的故事
班里有几个调皮鬼,一下课就跑得不见踪影。他们到哪儿去了?去干什么呢?带着这份担心,我悄悄地跟在他们的后面。原来他们是去操场捉各式各样的昆虫观察呀!他们骄傲地告诉我:“我们在研究昆虫呢!”我鼓励他们说:“那就研究个名堂出来!”
谁知几天之后,这几个孩子就自发成立了“昆虫研究所”。小研究员们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告诉我他们发现了一种奇异的昆虫,一会儿说他们研制了为昆虫疗伤的草药,还用透明的盒子制作了“昆虫别墅”。我想:何不顺势引导他们开展“昆虫研究”的系列活动呢?于是,我鼓励他们阅读昆虫方面的书籍,让他们学着收集相关的资料,教他们写观察日记……一时间,“昆虫研究活动”在我们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几个调皮鬼俨然一副“研究员”的模样。
其余的孩子也有点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想:为何不利用我校小班化教育的优势,让全班孩子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呢?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由他们提议,我们班又增加了四个“小小研究所”:“小动物研究所”、“军事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天文研究所”。全班30个孩子都加入到了这五个“研究所”中,都当上了“小小研究员”。
教室里,五个“研究所”都有各自的领地,展示着“全家福”照片、主题鲜明的所徽,牛奶箱成了资料箱,从家里抱来的乌龟和小兔也成了研究对象……
每个月月末,我们会开展“研究所”汇报活动,“小小研究员”们纷纷大显身手:“历史研究所”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人类的起源,“天文研究所”载歌载舞表演《星星在哪里》,“昆虫研究所”朗诵了他们自己创作的昆虫小童话……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学着去创造,班集体也更加和谐团结了。
(三)跨班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网络
小班的人数少,而孩子们都渴望拥有更多的好朋友,所以老师常常给孩子们创造跨班交际的机会,让他们的交际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本班内。比如上合班课,把两个班的孩子或几个班的孩子合在一起上综合实践课,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培养竞争和合作的能力;再如,不同年段的班级结为友好班级,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组织跨班级、跨年级的主题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难怪来访的客人问孩子们:“你们班的同学很少,你不觉得朋友少吗?”孩子们真诚地答道:“我们的朋友很多,学校的所有同学和老师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学校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刚进入校园,对小学的生活不熟悉怎么办?没关系,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会主动与他们结为手拉手的对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三年级八班的罗湘蓉老师和一年级八班的曾亮老师为这两个班级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年级八班和三年级八班的友谊之家。
大手拉小手,共建友谊之家
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从跨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孩子们就进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交往世界,他们接触的人和事物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缺少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不少孩子不会与人交往,也不会与人合作。因此,孩子们在学校不仅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且还要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互助互爱。
由于我们实行小班化教育,班级人数在30人以内,孩子们能充分享受到文化学习的资源,但在无形中缩小了孩子们交往的视野。如何充分利用小班这个资源,扩大孩子们交往的范围呢?班级联谊,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是一个好办法。
开学不久,就迎来了“中秋节”,我们三年级八班和一年级八班准备在这样有意义的节日里拉开班级联谊活动的帷幕。一场“喜迎中秋,欢乐结对”的主题班会展开了。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到了“中秋节”团聚的习俗,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大朋友。他们互相介绍,交换了自己的照片作为礼物。在活动时,大朋友还带领小朋友玩游戏。他们玩得酣畅淋漓,仿佛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看看他们的友情卡片吧(见下页图)。
孩子们在日记中这样记叙:“我送了自己的照片作为礼物。我和一个叫婷婷的女孩子交了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我给她讲笑话,把她乐坏了!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感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我正在慢慢了解友谊的含义。”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语言,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友谊的憧憬。
“结对”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课间,大朋友教小朋友跳绳、下棋;在做操时,大朋友教小朋友正确的姿势;在大扫除时,大朋友教小朋友做清洁;在集体朝会中,大朋友和小朋友一起表演,赢得了掌声……
“悦悦姐姐”、“瞳瞳妹妹”,孩子们互相关心的话语不绝于耳,运动会上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在活动中,孩子们走出了自己的班级,认识了很多朋友。三年级的孩子们终于有机会全心全意地照顾小朋友,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家以外的“亲情”。两个班的孩子互相关心着,为了彼此的进步而喝彩,为了彼此的不足而遗憾。他们正团结起来,努力进取,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