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与教育的不解之缘

我与教育的不解之缘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5年寒假,我在乐山师范学校中师部奉命提前毕业,在当时的乐山地委“五办”文教口参加了半年肃反工作,于1956年暑假调往乐山第二中学,从此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为了经济专业招生和发展,经校领导同意,政经系对外称经济管理系,并刻了公章,以便名正言顺地开办经济管理专业。那里不仅是我的住所,更是我的办公室。

宋东涛

我的人生轨迹是画了一个“圈”。起点从教师开始,在画了一个圈之后,最终又回到了教师原点。

1953年10月,我初中即将毕业,学校突然动员我们几个年纪小、成绩好的学生放弃普高而去读师范。老师对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是崇高的事业。”于是我们怀抱着当教师的理想进了乐山师范学校。

1955年寒假,我在乐山师范学校中师部奉命提前毕业,在当时的乐山地委“五办”文教口参加了半年肃反工作,于1956年暑假调往乐山第二中学,从此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

其实,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娃娃,但却当起了教师。学生们有的与我同岁,个别的还比我年龄大,他们都挺喜欢我,亲切地叫我“小老师”。后来学校要我当1960级的班主任。为了便于做学生工作,我把铺盖搬进了学生宿舍,与学生们同吃同住,相处很好。记得当时恰逢放映电影《家》《春》《秋》,学生们看我的长相活像电影中饰演觉慧的演员,于是就和我开玩笑,叫我“三少爷”。

当时,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上面规定要共产党员才能讲政治课。于是不久又要我从事政治课教学。后来,鉴于我的文学功底较好,校领导又安排我兼任了语文课教师。

2012年作者(前排右2)与原乐山二中1960级4班学生合影

记得我当班主任时,有位学生班长叫胡玉坤,是班上的“大姐大”,十分能干,表现很好,在学生中威信很高。初中毕业后,恰逢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她决定投笔从戎,参加了解放军。在昆明军区转业之后,她去了云南边远地区的一个水文站工作。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山里,她第一个下岗创业,从走村串户的“货郎”干起,经历许多磨难,成长为昆明市水利水电实业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她以三千元起家发展到三千多万元的庞大产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云南省知名度很高的优秀女企业家。《中国水利报》《云南日报》《昆明日报》曾多次载文宣扬她的创业精神和动人业绩。后来她应邀参加乐山大佛节和国际龙舟会,头一个表示愿意投资五百万元支援家乡建设。可惜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她年仅55岁即英年早逝。在重病期间,她还念念不忘辛勤培育她的老师。她曾对同学讲:“不知道我们的班主任宋老师此时在哪里?我很感激他。在那个年代,他没有因为我的家庭出身而歧视我,让我当班长,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和鼓励,培养锻炼了我的社会工作能力。”她临终前说的这番话辗转传到我耳里,使我深深地感悟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乃至学生的一生,负有多么重大的责任!

1999年8月,乐山师专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去参观昆明世博会,我也去了。到昆明后我即打听胡玉坤的消息,只可惜她刚刚去世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这么年轻就走了,作为她曾经的班主任,我感到终身遗憾。

在乐山二中任教四年之后,我奉调到了中共乐山县委宣传部。能从普通教师调到地方党政机关工作是令人羡慕的事。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了三年,主要是开会、出差、到基层调研、协助领导处理问题。星期天不能回家休息,过年也不能回家。那时的公务员很辛苦,普遍都很清廉。三年过后,我报考了西南财经大学,经组织批准作为调干上大学去了。

大学毕业之后,我奉调去了一家中央大型骨干企业——机电工业部东风电机厂。企业里是一番繁忙景象,生产工作节奏快,一天三班倒,节假日还加班,除了忙生产经营,还要搞改革开放。我在厂里主要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体制改革工作。作为高级经济师,我担任过党委宣传部部长、体改办公室主任、经济研究室主任、企业管理处处长、三产业管理处处长等职。使我与教育结缘的,还是我兼任了职工大学和电大经济专业教学,先后讲授过“政治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并主持了毕业论文指导和毕业答辩等工作,还为成都科技大学管理工程系两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毕业实习指导。

此外,我还应聘为乐山地区的厂长经理培训班、县区工交部局长和经委主任培训班以及成人大专经济专业班讲授“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研究”“体制改革”等课程,并为乐山市委中心学习组和市委党校举办专题讲座。这些都为我后来从事高等学校的经济专业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东风电机厂工作时期,我曾有过许多令人向往的发展机遇。

1983年初,乐山改地为市前夕,当时的乐山地区部局级以上干部推荐的新市委、新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名单中,有我的名字。

1984年春,新市委书记和组织部长找我谈话,正式通知我:“乐山市委已作出决定,调你到市政府办公室主持工作,赶快回厂办移交,到市政府办公室报到上班。”

1985年夏天,一辆小轿车开到东风电机厂职工宿舍楼下,乐山市政府一位副局长受市委书记之托,亲自登门拜访,恳请我出任该局正局长,主持全局工作。

1986年春节刚过,又一辆小车开到我家门前。一位在乐山市里担任重要职务的老同学受市委领导之托,前来征求我的意见,是否愿去市里工作,并强调说:“这次去不是当市政府办公厅主任,而是作市委常委或副市长。”

我没有去。我当时想到高校教书但又非常留恋企业。

记得那年我回西南财大参加校庆活动,西南财大的一位老领导对我说:“你想不想教书?想教书就回财大来,现在学校教师队伍断代,正缺中年骨干教师。”我回答说:“我想教书,但我想在家乡乐山教书,不愿留在成都。”

1993年春,回家乡从教的机会真的来了。由于当年乐山师专与乐山市政府联合办学,创办经济类专业,我便于1993年6月正式调往乐山师专承担经济管理专业的筹建工作。

当时负责筹建经济管理专业各项工作的只有我一个人,真是“拳打脚踢”,什么事都得干。我住在乐山师专招待所,吃在学生大食堂,办公就在招待所宿舍里。

学校领导当时决定由政史专业与经济专业合并成立乐山师专政经系,杨炳昆任政经系主任,我任政经系副主任(正处级)。由我全权负责筹建经济专业的各项工作。当时系主任杨炳昆在全系大会上宣布:“经济专业的所有工作全部由宋主任负责。有关经济专业的事情就找宋主任。”为了经济专业招生和发展,经校领导同意,政经系对外称经济管理系,并刻了公章,以便名正言顺地开办经济管理专业。

1993年的7、8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那时乐山师专简陋的招待所里更是酷热难当。那里不仅是我的住所,更是我的办公室。当时的任务很紧急,学校要求必须在9月份开学前做好筹办经济专业的各项准备工作。摆在我面前的情况是:一无教师,二无教材,三无开课计划和教学计划,只是招收了学生。我这个“光杆司令”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

当时我刚从东风电机厂调来,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还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没有经验怎么办?只好硬着头皮往前闯!边学边干,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确实万事开头难。但我深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一,我把解决师资问题摆在头等地位,决定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开辟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组织调动,正式调来经济专业教师,这是一条长远之路,最稳妥但费时,不是一下子就能办成的。当时学校已商调了汪伯文(高级会计师),但要等开学时才能到职。我特意联络了王安庆(高级统计师),他表示“愿意调来师专”,但也得10月份以后才能成。加上我这个高级经济师,我想有了我们这“三驾马车”,乐山师专的经济管理专业就有了台柱,就可以“开场唱戏”了。二是动员有条件的政史专业教师转业改行教经济专业课程,这是一条捷径,干鸣丰、张汝等后来都改教了企业管理课程。三是外聘现成的经济专业教师,当时我在乐山市计经委、市工商银行、市财贸学校、市委党校等单位都聘用过兼职经济专业教师,解决了师资缺乏的燃眉之急。

第二,解决教材问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我们根本没有经济专业教材。9月份学生入学就要上课,没有教材怎么办?高校教材都是提前一个学年预定的,开学之前我们到哪里去订教材?我思来想去,只有求救于我的母校——西南财大。因为西南财大是自编教材,而且有自己的印刷厂和出版社。经我与母校领导和老师联系,西南财大答应尽最大努力,在暑期加班加点印刷装订,给我们提供各类经济专业教材。

第三,制订开课计划和教学计划。我虽工作多年,但从未担任过高校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根本没有见过高校的专业开课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是什么样子。俗话说“到哪座山唱哪首歌”,我只得彻底改行转业,从工业企业管理转到高校教学管理。走出去,海阔天空。我决定到西南财大、四川大学等有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去学习取经。回来后,我就在招待所的宿舍里冒着酷暑把当年开办的四个经济专业(电算财会、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的开课计划逐一编写出来,打印上报学校教务处,赶在开学之前组织实施。

此外,我还得编写出我所担任经济专业的教学课程计划。当年由于师资紧缺,我除负责经济专业管理工作之外,还担任了“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学”“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也都赶在开学之前逐一编写出了课程教学计划。

自1993年6月份调来乐山师专,我仅用短短的3个月时间,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筹办经济专业的全部准备工作。这在平时确实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到了1993年9月上旬,学校正式开学了。我们终于迎来了招收的第一批400多名经济专业学生。随着学生的到来,教师也来了,教材也来了,我们终于按期开课了。

经济专业开办之后,给乐山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急需的经济专业人才;同时又为学校的发展拓宽了非师范专业的渠道和空间,为学校创收了可观的办学经费,使政史系由原来的全校创收倒数一二名转变为全校创收前一二名。后来,师院专升本时,为发展乐山地方旅游业的需要,将经济专业与旅游专业合并成立旅游与经济管理系,目前经济专业已发展为师院一大专业,常年保有上千名学生(含成人大专),每年招生的生源都很丰富,毕业之后就业率也很高,真可谓是越办越兴旺。而我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干到65岁之后于2004年正式告老退休了。

我的人生轨迹从教师起始,历经了从学校到机关,从机关到工厂,从工厂到学校,最终又回到了教师的原点。

朋友们常常问我:“你一生中有很多发展机遇,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教育?”我的回答很干脆:“官场太复杂,我不想从政;工厂一年四季忙到头,难得空闲下来思考问题、研究学问;学校是个清净所在,是个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平心而论,我选择从事学校教育工作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首先,学校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场所。在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中,人的因素都是首要的因素,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而又十分难能可贵的事业,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次,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实践中有许多新事物、新问题需要人冷静下来进行科学研究。我在政府机关和工厂企业闯荡了大半辈子,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经验,正好运用高校的讲台和科研场所进行总结提炼,广为传播。

最后,学校的工作环境十分安静,生活很有规律,尤其是高等学校,能给教师提供非常宽松的工作条件和优越的科研设施,让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和运用教学与科研时间,扬其所长,施展才干,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回顾我的教育人生,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却纵贯了我的一生。从教育起始,到教育终结,我无怨无悔。

2013年旅游学院学生到家看望作者

用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写的一句名言来说,我的一生因为始终与教育结缘,真的是“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亦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我将来去见马克思的时候,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把我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共产主义教育事业!”

作者简介

宋东涛 教授,1939年1月出生于四川乐山,2004年1月退休。

1956—1993年,先后在乐山二中、乐山县委宣传部、东风电机厂工作。曾任厂企业管理处处长等职,高级经济师。

1993—2000年,在乐山师专政史系任教,曾任系副主任(正处级)。

2000—2004年,在乐山师范学院旅经学院任教,担任过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四川省机械行业体改研究会副会长。

公开发表经济管理论文80多篇,主编、参编经济著作10余部,主要代表著作有《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编著)、《管理哲学新论》(主编)。

在企业工作期间,主持工业普查,企业获“全国工业普查金杯奖”,个人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四川省机械厅管理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十余项。

宋东涛近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