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如
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人生经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虽谈不上浓墨重彩,却也有几分味道,值得回味和思考。
从幻想到现实
我是20世纪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学毕业生。那时,知识分子被贬称为臭老九,必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在四川省什邡县军垦农场接受劳动锻炼两年后,1971年9月,我被学校分配到阿坝藏族自治州报到。在州府所在地马尔康县集中后,我最终被分配到松潘县工作。进州以前曾幻想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浪漫,去了后才知现实的残酷。山高陡峭,道路崎岖,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夏天日子好过些,严寒的冬天真是让人受不了。河水全部结冰,太阳下晒的衣服成了硬壳,刚洗的头发就成了冰柱。但是,我认定这样一个道理:垂头丧气拯救不了自己,必须学会适应,必须从浪漫回到现实。
在仅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的县城内,先后分配去的还有包括六名北大毕业生在内的一百多名大学生。那是一个知识分子被轻视的年代,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在乡下当文书,北大地球物理系毕业的在中学卖饭菜票,成都工学院水利系毕业的在街上管水龙头,川大毕业的下乡当驻社干部等。我还算幸运的,被安排到松潘县城关区第二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开始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课。
从小学生做起
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生性乐观单纯的我坚信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生活。但问题在于,我从川大化学系毕业,从未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由于生性胆小不爱讲话,也从未想过要当一名教师。我曾梦想进入研究所工作,后又想进入工厂,未曾料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分配,使我的梦想成为泡影。现实是教书,而且是教小学一年级,对象是藏、羌、回、汉的多民族学生,基础教育水平又十分落后。怎么办?在当时的条件下,职业由不得自己选择,我必须沉下心来虚心学习,从小学生做起。我的第一节算术课非常失败。课堂里乱哄哄的,面对生性好动的孩子,我该如何组织教学?这着实让我犯了难。看似极其简单的问题,对我却非常具有挑战性。我开始认真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学习怎样组织好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掌握六七岁孩子的心理。我开始给学生讲故事,吸引他们的兴趣,引出数字后教他们用手书空,最后才在本子上书写。我对学生作业也认真批阅和辅导。慢慢地,我和学生产生了感情,对自己从事的教师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我被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誉为最没有知识分子臭架子的大学生。这段小学教学经历,为我后来进入松潘中学担任初中教学及理化教研组组长奠定了基础。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1981年4月,由于爱人的原因我调到了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威州中学。在临时接任了几个月的地理课教学后,我正式担任高中两年制的化学教学。刚到学校不久,校长找我谈话,说我是学校第一个化学科班出身的老师,希望能使学校化学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校长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决心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作者(前排右2)与威中高1983级1班毕业留影
专业终于对口了,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经过拨乱反正,知识无用论受到批判,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州里的学生更希望走出大山,通过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我牢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嘱托,看到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我一头扎进了教学里。我捧起丢弃了十多年的大学化学课本,认真钻研中学化学教材,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为了拓宽思路,开阔眼界,我经常与乐山市教委取得联系,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料。此外还随同学校的老师到成都七中等考察,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针对学生感到化学知识难记忆,因而往往死记硬背的问题,我抓住原子和分子结构这一主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启发学生站得高、看得远、学得灵活,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差的学生,不论是快班还是慢班,我都一视同仁。对好的打心眼里喜欢,对差的更是细心关爱和耐心辅导。加班加点不计报酬,晕病常犯,但我未请过一次病假。付出是辛苦的,但收获却是幸福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所教的1983级1、2班同学化学成绩平均分超过了全州化学成绩平均分5个大分,有三个同学大学毕业后考上了与化学专业相关的研究生。这在当时的藏族地区算得上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我因此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和鼓励,得到家长的信任和肯定,学校的老师们也说我像一个共产党员的样子。为此,我对教育工作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从不得已而为之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
1983年10月,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我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调回自己的家乡,进入乐山师专工作。当时乐山师专正处于起步阶段,化学系仅有一个专业,并且只招单班,师资不缺。这就意味着我将放弃好不容易刚刚拾起的化学专业,改行搞行政,走一条自己陌生的路。选择是艰难的,我犹豫过,失落过。系里的领导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我下决心在实践中学习。当干事一年多后,我担任了化生系党支部书记。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深。记得1987级生物专业的学生赴井研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即将结束时,由辅导员和班主任领队参观井研县周坡村的柑橘林。听说,井研县周坡村的柑橘和柚子当时在全国已小有名气。尽管一再强调纪律,老师也加强了管理,我们对学生干部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还是出了问题。学生回校不久,村里的告状信就寄到学校,转交到我手里。我和辅导员、班主任一道很快进行清理。一查,班上80%以上的同学都摘了柚子,有的吃了半颗,有的吃了一颗,连干部都违反了纪律。我很奇怪,明明一再强调纪律,为什么连干部都没有带好头呢?班长告诉我说:“李老师,你不知道,看着红澄澄的橘子,闻着香气迷人的柚子,真是恨不得摘下来尝尝。”此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教育管理光靠说理是不行的,自律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审美有一个心理距离的问题,距离远了进入不了审美境界,距离近了就成了占有。而审美是不以占有为目的的。要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自由的人,必须具有审美境界。德育离不开审美教育,德育渗透着美育。于是我和辅导员一道筹备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对化生系1987级、1988级、1989级的学生,集中一段时间普遍开展审美启蒙教育。我们邀请了校内外的艺术老师上课,举办了美育讲座,开设了美育原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欣赏等课程。然后,我们动员化生系师生广泛参与,结合专业特点,在学校长廊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花卉展览和艺术作品展览,在付出中体会审美带来的快感,在创造中享受审美的愉悦。美育犹如春风化雨,同学们感到收获颇丰。在毕业前夕,学生享受到了一场精神会餐: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在审美中接受洗礼,愉悦精神。我相信这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深远。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我也从中丰富了知识,接受了教育,对学生管理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1994年的作者
筹建音乐专业的苦与乐
我校事业发展规模扩大,专业不断拓展。1998年我受学校党委之命,在原有公共课部音乐教研室的基础上筹建音乐专业。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硬件、软件、师资和经验都严重不足,尤以资金短缺为最大软肋。我是个外行,涉及一个陌生的领域是富有挑战性的。为了乐山师专的发展,也为了实现音乐老师多年的夙愿,我决心迎难而上。
在系主任助理何虑老师的大力协助下,我发动音乐系老师广泛参与,群策群力。我们先后到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舞蹈学校、阿坝师专等处学习取经,争取乐山市歌舞团的无私援助。从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到引进师资,从增添钢琴等设备到改造舞蹈练功房,其间都得到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老师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与老师们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做到身体力行。大家一条心,一股劲,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知难而上。我们注意充分调动每个老师的积极性,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筹建工作在困难中前行,在奋斗中推进。
1999年9月,我校迎来首届音乐系招生。全校师生注目,影响甚大。我负责行政和党务工作,压力不小。我和辅导员经常深入寝室,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系里的各项工作。
进校后不久,相当部分学生对我校开办音乐专业的条件不满意。由于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生产生了一种失落自卑感和抱怨的情绪。针对这种心态,我们大力宣传本校的教改成果和师专精神,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和自豪感;提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激励他们为专业发展出力流汗;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校和音乐系增光添彩。我们重视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发挥他们的艺术特长,利用一切机会展示他们的才能。这些努力收到了好的效果:音乐系在全校新生运动会中夺得广播体操比赛团体一等奖,在校内外的许多演出中活跃着我系学生的身影。在教育部派员来我校考察时,本系学生表现极佳,其精神面貌获得有关专家和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并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在学校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有一件事让师生记忆犹新,就是组织学生攀登峨眉山。而今学音乐的学生最为受父母的宠爱,而家长为之买琴、请教师上小课,投入太多太多,却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而学音乐、练舞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需要顽强刻苦的精神。于是我和老师商量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徒步爬上峨眉山。
2000年3月下旬,经过充分动员后,我组织6位教师带着全系71位同学,在峨眉师范学校完成教育见习之后,开始了登山之旅。54岁的我尽管身体瘦弱,但决定与师生一同前往,也向艰险挑战。
阳历3月份,山下是春光送暖,峨眉山上却仍有冰雪覆盖,气候寒冷。起初大家还欢歌笑语,或与猴子戏耍,或观清音阁的美景。随着海拔的升高,体力的消耗,歌声由强到弱,表情也由轻松转为凝重。当晚住宿九老洞,部分女生喊头痛、嗓子疼,我也出现同样的症状。经过一番安慰和鼓励,同学们渐渐地进入了梦乡。第二天登雷洞坪,山高坡陡,白雪覆盖,道路难行。草鞋、钉鞋全用上了,仍旧是爬上去又滑下来,几经反复攀登,力气消耗不少。师生们你拉我,我推你,共同奋进,无人掉队。中午时分,天空晴朗。当威武雄壮的金顶呈现在眼前时,大家兴奋得欢呼跳跃。真是风景这边独好,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极目眺望,一览众山小。大家的胸怀变得如此宽广,旅途的艰辛早已置之度外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唯有出力流汗的人才能享受,唯有经过攀登的人才懂得欣赏。这一段师生的共同经历让人经久不忘。2013年8月,当音乐系1999级学生返校参加毕业10周年聚会时,师生共同观看有关影像,回忆往事,对上述经历还津津乐道。创业是艰难的,回味却是幸福的。
与时俱进,加强学习
1989年3月,我被学校党委派到西师干训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短期培训。我十分重视这次难得的脱产学习机会。一名政工干部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智慧和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我在学习规定的课程的同时,恶补了急缺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重视学习其他高校干部的工作经验。在此期间,我对美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几乎占用了全部的业余时间,不逛街,不看电影,泡在干训楼的资料室里,查阅资料,拜读论文,摘抄名言警句,登门求教西师中文系的教授权威,撰写了美育方面的结业论文。虽然劳累辛苦,却非常值得。这为我以后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开设大学生美育选修课程埋下了伏笔。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事业的发展。1992—1996年,我曾参加学校县校结合课题小组,赴井研县参加对四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了解县教育局、中学,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单位对我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评价和建议,为学校教改提供依据。这是一次很好的社会实践学习机会。2003年下半年,就是我退休的前半年,由政法系安排我带队到沙湾沫若中学、夹江甘江中学实习。这次是我亲自带队实习,让我有机会潜下心来搞调查研究了。当时正是全国倡导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并推广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时候,我又正好在全校开设了一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我欣然接受任务,并自觉地给自己设定了课题:新课改的精神和目标是什么?它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应当如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接轨?带着问题和思考,在学习了有关的文件资料后,我深入课堂和教研室。除了听我们实习生的课外,我还有选择性地听了两所学校老师的上课,包括语文、数学、化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骨干教师的课共计10余节,课后抓紧时间与该校领导以及老师交流听课心得。他们讲课生动幽默,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让我深受启发。我将这些体会与我校实习生共同探讨,在备课钻研教材时,把新课程改革精神贯穿其中。由于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在返校的实习总结汇报会上,我的发言较为生动具体,有一定深度,受到参会领导、老师的较高评价。
时代在进步,科学知识在飞速发展,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唯有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唯有积极进取,不混天度日,才能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教师这份光荣的职业。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回顾自己30多年的教育生涯,从20多岁的青春年华,到现在的白发老太婆,我目睹了时代的变迁、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目睹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感受颇多。我们那一代,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部分大学生活是在社会动乱中度过的,没有像今天21世纪的大学生那样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只有经过知识蛮荒的年代,才懂得对知识的渴求;只有经过往昔的磨难,才懂得对今天的珍惜。不要抱怨社会没有给你提供展现舞台的机会,是金子必定发光;不要抱怨社会不公、就业难,自主择业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有朋友说,我这一生吃亏太多不划算。是的,宝贵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民族地区,大学毕业去教小学,丢弃专业搞行政,考职称外语时放弃学过的俄语去自学英语,学理科却最终改教文科等。但是任何事情总是不能一帆风顺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总是相伴而生的。换个角度看,得失的积累就是财富。从个人来讲,在阿坝州工作12年,等于免费亲身考察民族地区12年;从基础的小学教起,学到了基本的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搞行政,锻炼了专业以外的工作能力,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社会阅历;自学英语通过职称外语考试,硬逼自己脱掉了英语半文盲的帽子;认真从事思想品德课教育,并在全校开设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选修课,我尝到了文理渗透的甜头。从社会的角度讲,我们同批的许多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集体涌进阿坝州,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献出青春却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培养了一大批省、州、县、乡的民族地区领导干部。从中年到老年贡献给了家乡,为乐山师专的成长,为乐山师院的发展壮大,为人才的培养,竭尽微薄之力,倍感欣慰。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我无怨无悔。
乐观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我在教育实践中摸索,从无知逐渐走向成熟。失去的总是暂时的,得到的精神财富却是永远的,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交出的答卷。
作者简介
李永如副教授,1946年4月出生,四川丹棱人,2004年5月退休。
1971—1983年在阿坝藏族自治州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1983—2000年在乐山师专工作,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及生物系的党支部书记、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师范公共课部主任兼音乐系主任。
2000—2004年在乐山师范学院政法系任教。
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曾获乐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李永如近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