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元
乐山是我的家乡。在外省上大学和工作了18年后,因为家事的原因,在1983年我终于调回乐山,在当时的乐山师范专科学校基建办公室工作。回到家的第二天我就到学校报到,因为工作的需要,第四天就开始上班了。从此,我就在校园建设战线上干了23年半,直到2006年从乐山师院基建处处长岗位上退休。20多年过去了,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最直观的是校园的发展变化。令我十分欣慰的是,我是这些变化的见证人,更是这些变化的参与者。
师专时期的基本建设
【第一阶段】
我到这个学校时,学校刚从1978年开始筹建的“乐山地区高师班”正式批准为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此前高师班阶段的校园建设可以说是师专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校址利用的是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内迁乐山时的部分校址,这里最早是教会所办的“三育学校”,校舍建于1921年。据武汉大学的老人讲,武汉大学迁回武汉后,这片地是由乐山地区师范学校在使用。1978年,这80亩地转给了刚成立的“高师班”(即乐山师专的前身),就是现在南校区的一部分范围。高师班时期学校没有校门,绕过几间居民房后才能进入学校的地盘,放眼望去,范围不大,校舍也很简陋。1981年新建了一幢教学楼,4层,外廊式,8间教室,870平方米。这幢楼现在叫梅庄,原来叫梅庄的房屋已经拆掉,它只是借用了“梅庄”的名字。1980年新建的图书馆,1700多平方米,体量很小,现已改作美术学院用房。当时学校没有会议室,就利用一间书库当作会议室,好在那时全校只有几百名学生、一百多个教职员工,书库作会议室也够用了。另外有一幢新建的学生宿舍,760多平方米,即现在的1号学生宿舍(原为四层,最上面的一层是在1995年左右加上去的),一幢单身教职工宿舍,两幢教职工住宅,共3000多平方米(这三幢房屋已先后拆掉),仅此而已。其余的大都是利用的原武汉大学的旧校舍。比如原武汉大学的矿冶楼,一座二层的砖木结构的小型建筑,在当时仍作为教室和教研室在用。食堂厨房是临时搭建的油毡顶平房。学生实验室更是简陋,是山脚下一排老旧平房,通风很差,当学生上实验课,做可能有毒气产生的化学实验时,常看到学生在室外屋檐下做实验。靠师生们的劳动,学校搞了一个既不规则也不标准的田径场,四条跑道,只有200多米长,坑坑洼洼,雨后还有不少积水,中间还有一个篮球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高师班阶段的基本建设虽然规模小、档次低,但是那6000多平方米的几幢新房,是在没有一分钱的上级基建拨款的情况下,从每年四川省高教局下达的几十万元学校维持费中,节衣缩食省出来修建的。
【第二阶段】
从1982年年底师专领导班子成立到1992年9月这10年的时间,是师专校园建设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校园建设是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建设一个专业设置比较齐全、办学条件基本具备的专科学校而进行的。这个时期是全四川省的10多所师专高速外延发展的黄金时期。四川省高教局及后来的四川省教委把我省师专的建设、发展放在了优先地位,基建投资向师专倾斜。从1983年到1991年,学校每年都有一或二项较大工程投入修建,一幢幢高楼相继竣工,“教学四大件”建筑、其他各类校舍都基本配套成龙,校园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正好赶上了这个大建设的阶段。学校组建了基建办公室,有一个主任、一个会计、一个采购、一个保管,另外聘请了一个兼职的施工员,编制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我一个。
那时正值开始建一幢教学楼,5层,4600多平方米,是当时的教学主楼,可容纳2000名学生(1982年批准建校时,核定的规模是1000名学生)。这幢楼师专后期叫二教楼,现在叫致远楼。除了教学楼的施工管理外,我们当时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着手校园建设的规划。
首先,我们制定了用地方面的规划。计划收回“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外单位占用的土地,逐步购买几个邻近单位的土地,并新征一部分邻近的农用土地,使学校的土地面积满足学校办学规模每年增长几百名学生的需要。
从1983年3月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85年,学校收回了乐山市木材加工厂“文化大革命”期间占用的土地(原乐山师范地产),即弘毅楼左边的三幢住宅所在及其南边的一块土地;收回了乐山市市中区党校占用的土地(同前),即北斗山;收回了乐山市物资局仓库占用的土地(同前),即现在自强楼所在位置那一带。以上3块地共计23亩。对于3块土地上的房屋,学校也按照乐山地委的文件,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
1984年1月,我们还协议收回了青衣乡一村“文化大革命”期间占用的土地约10亩,即当年的化学实验楼(现在叫宁静楼)所在位置及田径场南边水沟一带。
从1985年9月7日开始提出之日起,到1987年9月,历时两年的时间,在乐山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花102万元,得到了有偿划拨土地近94亩,即伍家山上学生宿舍3~8幢、德馨楼、物理实验楼、物理实验楼后面5幢教工住宅等用地;山下排球场、篮球场、体操馆、篮球馆、田径场的一部分用地;北校门西边的车库那一片土地。
在乐山市政府的支持下,1988年8月,学校以有偿划拨的方式取得了镶嵌在师专校园内的乐山市教供站、招办的土地2.7亩和房屋,即田径场边上现在的后勤总公司大楼及楼前的道路用地。
1988年7月,学校终于解决了挡在学校门前的居民住房和青衣乡信用社难题。
到此,第二阶段内,学校土地面积扩展至209余亩。
为了搞好校园建设,学校曾经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作过校园规划。规划作好之后,规划图报到四川省教委基建办公室,很长时间,不说批,也不说不批,就一直放着。我想大概是缺乏经费来实施规划吧。当时,四川省的经济在全国是比较落后的,用于教育的经费自然就少,用于高校基本建设的经费就更少。据我所知,每年四川省教委根据各高校申报的基建项目,按照四川省财政厅划定的经费,统筹安排,编制一个全省高校的基建计划报四川省财政厅。由于四川省财政厅预先划定的经费有限,有时一年才2000多万。当时全省有四五十所高校,所以各高校要争取一个项目是很难的,即使争取到了,也不是一年就投资到位。稍大一点的项目,比如当时学校新建的约4600平方米的二教楼,花了两年时间才下达完投资计划。
四川省教委对各高校基建投资的经费控制是非常紧的。举两个例子来说:我们报了两个体育场馆,就是现在的篮球馆和体操馆,共2340平方米,四川省教委就给了40万元,一分也不追加。两个建筑都是桩基础,层高也比一般的建筑高得多,造价是比较高的。没办法,没有多的钱,只好将屋面材料用成价格便宜的玻纤瓦。多年以后,学校在经费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后,才分两次换成了现在的彩钢板。另一个例子就是建教工住宅。物理实验楼后面有两幢教工住宅,即曾经编号为第10和第11幢的两幢教职工住宅,户型都为50平方米,共30套。当时施工图都做好了,可是四川省教委基建办的经办人就是不批,原因是每套超了零点几平方米。不得已,只好想办法,把多出的零点几平方米降下来。
尽管经费如此困难,但这十年间也建设了一些急需的用房,这得力于国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方针政策。由于需要大量的初中教师,要在一段时期内重点扶持师专的基本建设。
在教学用房方面:学校于1984年8月建成了当时的主教学楼,4622平方米,即现在的致远楼;于1985年7月建成了化学实验楼,2193平方米,即现在的宁静楼;随后又建成了物理实验楼和图书馆(即现在的德馨楼),体量都是4000多平方米。化学实验楼建在山坡上,这个山坡当时还由当地农民使用,后来是查阅了历史档案,找到了一张手绘的简单的地图,生产队才归还给了学校。
1984年建成的教学楼
在学生生活用房方面:学校于1984年8月建成了第二幢学生宿舍,3206平方米;于1986年8月底,新建了学生食堂,面积1985平方米,即田径场边上的那个食堂;新建了一间锅炉房;于1987年6月,在伍家山建成两幢面积为3559平方米的学生宿舍(现学生宿舍第3、4幢);后来又建成了第5、6、7三幢学生宿舍;物理实验楼和学生宿舍地处伍家山高处,为了解决用水问题,新建了40多米高、容量为150立方米的水塔和配套的150立方米蓄水池及水泵房。
在体育设施方面:学校于1987年11月新建了6个篮球场和3个排球场,接着,又建成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
为了解决教职工的居住问题,学校于1985年1月建成两幢共30户,2109平方米的教工住宅(即教工住宅第4、5幢);于1986年3月建成两幢共36户,2531平方米的教工住宅(即教工住宅第6、7幢)。
1991年6月25日,师专成立后第一道新校门竣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规划的实施是很困难的。收回和购买的土地上的旧的建筑,只要不是危房,还要维修后继续使用。新的校舍建设只能一步步地来。比如说北斗山,20个世纪70年代的房屋(半山腰的一幢泥夹壁小平房还是武大留下的)经过加固后使用至今,先后办过4个系,即地理系、美术系、外语系,现在是体育学院,差不多一个年代一个系。
在这个阶段,校园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变。道路都进行了硬化,改变了有些场地和道路遇下雨天泥泞的状态。绿化场地增加了很多,全校新栽种了很多树木和花草。总之,学校校园虽然不能完全按照规划来建设,但仍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功能分区上的不足,我想多数人是可以理解的。
1993年,全国师专工作会在乐山召开,与会代表200多人到我校参观考察了一整天。这说明当时的校园已基本上像个专科学校的样子,敢于展现在全国同行的面前了。
【第三阶段】
1992年10月到2000年,是乐山师专校园建设的第三阶段。当时是围绕学校全面推进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实现升格本科师院的事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这个阶段校园建设的特点是,在全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校不再完全依靠国家的投资搞基建,而是通过体制改革,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多渠道筹措经费来建设校园。
这个阶段在土地方面主要解决了四块土地。
1993年9月,学校以有偿划拨的方式取得了乐山市血站的土地2.9亩(即德馨楼左边的一片土地和房屋,现已办成电网学院)。
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一年学校通过与乐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办学,获得了乐山电视台在伍家山的近55亩土地和几幢房屋,包括一幢业务楼、一个食堂、一幢住宅以及一片空地。其中还包含银河集团的10亩地,就是第九号学生公寓旁边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水塔边上的超市用地。这儿原是山沟,利用校内平整场地的渣土填成了平地。乐山市政府、四川省教委和我们学校各出资1/3,250万元。当年学校即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修建地理楼。到1998年12月31日,原广播电视台搬迁完毕后,伍家山土地房舍才全部移交学校。
原电视台的业务大楼经过内部改造,作为音乐楼。现在地理楼和音乐楼已拆除,那一片土地新建了几幢学生公寓。
1998年1月,学校以有偿划拨的方式取得了乐山市物资局建筑材料公司的土地12.67亩。这块地上旧有的房屋后来已拆除,新建了游泳池和游泳池对面的那幢教职工住宅。
1999年5月,学校以有偿划拨的方式取得了校门外的土地1亩左右。
无论是收回还是购买土地,所做的艰难工作在此就不一一讲述了。学校用地的发展过程也是学校校园变迁的一部分。可以看到,乐山师范学院的校园发展是多么不易,老一代人确实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这个阶段,学校汇聚了十多块土地和这十多块土地上的房舍,利用一些旧房,再建设一些新的校舍,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第三阶段在校舍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教学用房方面:1994年8月15日,学校在伍家山上,自筹资金建成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即地理楼);1996年7月,拆除了原武汉大学时期的松柏楼,学校自筹资金建成2106平方米的美术楼,就是现在仍叫松柏楼的那幢楼。记得当罗加云校长告诉美术系黄一平主任,说学校准备建一幢2000多平方米的美术楼时,黄主任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因为他过去多次向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增加1000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就满足了,可见当时的办学条件是相当困难的。1998年9月,拆除了原武汉大学时期的矿冶楼,学校自筹资金595万元,建成第一教学楼,建筑面积6381平方米,即现在的旷怡楼,名称读音虽相近,但字义是完全不同的;校门右侧的自强楼也是在这个阶段建成的。
在学生生活用房方面: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又在伍家山上新建了两幢学生宿舍。1998年8月25日,投资230多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竣工,即第8号学生公寓;为保证2000年秋季扩大招生的需要,学校共投资500万元,新建了第9号学生公寓,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可容纳1500名学生住宿。这幢楼在乐山市建委、乐山市规划局、乐山市招标办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于2000年3月16日提前完成公开招标并破土动工,于当年8月底竣工,工期只用了5个半月;同时新建了浴室和锅炉房;食堂是利用原电视台的食堂,只是进行了内外的改造和装修。
在教职工住宿方面:1993年6月18日,总投资达1600余万元的学校教工住宅68套(教工住宅第17、18、19幢,共5700平方米)竣工;同时,学校又维修改造了80余套住房,并拆除了原49户教职工居住的旧平房和简易住房,使150余户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1999年3月28日,新建成一幢教职工住宅(即游泳池对面那幢住宅),建筑面积6468平方米,7月20日前56户教职工迁入新居。
师专时期的校园环境整治
师专时期,学校的校园环境除每年一般维修外,还经历过三次大的维修整治。
1.第一次环境整治
1993年,借全国师专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之机,当年8月25日前,学校投入70余万元进行了校园整治改造工作。拆除了前校门区域用作教职工宿舍的若干幢旧平房,修建了正对校门、通向校办公楼(“梅庄”)的“108级石梯”,拓宽了校园内的主干道,改造了男女生宿舍,增加了宣传橱窗和广告栏,新建了厕所和自行车棚。校园环境净化、美化、师范化的工作初见成效,校园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参加师专工作会议的代表有一餐饭是安排在部分教职工家吃的,这说明当时全校的每个角落都是经过整治的。
2.第二次环境整治
为迎接1996年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评估,学校成立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其下设校园环境指挥组、学生学习环境指挥组、学生生活环境和综合检查指挥组、迎检办公室等“三组一室”,分别由校领导或校党委成员负责。学校广泛发动师生员工,大力度地开展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拆除了前校门区域用作车库、医务室的一排旧平房,改造和增设教育景点和学生休读点;装修了学生食堂;新建了音乐中心、美术展厅、学生活动中心等专项教学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每间学生寝室配备了一台彩电和一部电话。此项举措在当时全国普通高校中位居前列。
当年11月11日至14日,四川省教委校园文明建设验收检查评估组一行11人来校,对学校校园文明建设工作进行验收检查评估。评估组成员一致认为,我校校园文明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教委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成绩优秀,建议四川省教委予以表彰奖励。
3.第三次环境整治
1999年,为申报本科院校,在前两年校园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学校当年又投入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维修和绿化、美化,对教学用房、学生宿舍、教师生活用房等进行了维修改造,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1999年7月,为了优化校园功能分区,美化校园环境,适应“专升本”的要求,学校决定拆除第2幢教职工住宅。经过深入动员,该幢住宅的拆除得到了第2幢教职工的支持与配合。
1999年9月,学校在李码头投资70余万元新建了宽38米的主校门,与新改造的滨河路形成了乐山市又一新景观;改造并新培植了大石梯周围的草坪,形成了壮观的前校区广场;维修了食堂及教工住宅第1幢;在食堂前原教工住宅第2幢的旧址上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草坪;新建了40米不锈钢宣传橱窗、广告栏,并在一教学楼正面墙上安装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钛金字标语,营造了较为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原乐山电视台房舍进行了改造、装修,为新设置的音乐舞蹈专业提供了教学楼和练功房;修建并完善了包括伍家山校区在内的校园道路系统,绿化、美化了学生宿舍区的环境;全校共投入30多万元用于新种植观赏草坪近万平方米,覆盖性草地8000余平方米,购买木本植物1万多株,培植花草1万多盆,改善了校园生态环境,绿化、美化了校园。
截至9月中旬,学校校园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迎接专家组的“专升本”考察评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本科校园
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乐山教育学院、乐山市师范学校合并成立乐山师范学院,7月正式启动合并组建。
2000年正值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时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学校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当时学校制定的发展规划是按照15000名学生人数来建设校园。当时学校校园面积只有350亩左右,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学院曾于2000年10月8日分别向四川省教育厅和乐山市人民政府报告了新征土地建设新校园的打算。
2000年10月28日,学院向乐山市人民政府提交申请:在大渡河大桥南岸(过大渡河大桥左边)征地1200亩建设新校区。但乐山市人民政府以这块地是引资建设用地为由,未同意学校的要求,而先后提出了另外几个地方让我院进行考察。
为了选择新校址,学校征地小组、教职工代表先后考察了苏稽镇荻评山、苏稽镇冯中坝、车子乡老鹰嘴,以及安谷、通江等地。通过反复考察论证,大家普遍认为都不理想,加之征地和建设费用巨大,于是新校址的选址一时成为僵局。
2001年12月25日,学校党委决定,以1999年“专升本”时乐山市人民政府已经规划为乐山师院发展用地的田家山土地为基础,建设海棠路北校区,在学校周边发展办学空间。北校区的构成为:①购买建设银行所属女神宾馆,约100亩(南面与我校北端相隔海棠路),房屋9600平方米;②购买汇凯公司所属田家山土地,约200亩(东面与女神宾馆相接);③在紧邻汇凯公司土地西端的“城市绿心”新征地100亩。以上共计400亩,另外,向乐山市人民政府进一步要求在“城市绿心”预留发展用地300亩。
2002年,在获得四川省教育厅同意后,我们先后购买了以下几块土地:一是2002年上半年购买了建设银行的近84亩土地。这块地上边一部分原是一座宾馆,叫女神宾馆,现在由音乐学院在使用。下边靠海棠路边是一块空地,现在已建成教职工住宅区,即女神苑。二是2002年上半年购买了汇凯公司在海棠路北边的近200亩地,即田家山。该区为一片空地,规划为教学区,称为新建北校区。三是2002年下半年在紧靠南校区的西面购买了乐山市啤酒厂34.28亩土地。四是2004年10月购买了乐山市糖果厂的41.31亩土地。五是2004年10月购买了银行校的25.44亩土地,即现在工会、保卫处、后勤总公司下属的物业管理公司所在的那一幢楼及以北的那一片范围。这一片直到今天仍基本上保持原状在使用。六是2004年10月购买了原川艺家具厂的7.82亩土地。七是2006年购买了斑竹湾村二组的34亩土地。
这样,乐山师院的土地面积已达到787亩。
另外,根据需要,学校从2003年起还租用了乐山市委组织部的培训中心的32亩地,近万平方米的房屋,一边租用,一边谈判购买事宜,即现在旅经学院所在的那一片区。旅经学院的前身是地理系,前面说过,地理系曾经分别在北斗山和伍家山办学,这已经是第三处地点了。2013年学校终于实现了对这块地的购买。
现在说说乐山市机械厂这块地。这块地有52亩多,企业改制后按照乐山市人民政府的安排需由城里搬到城外去。学校曾经想买这块地,从2002年起,派代表去谈过几次,因对方要价高而学校经费困难没有谈成。虽没有买成,但是根据1999年“专升本”时乐山市人民政府承诺学校“邻近的破产企业土地用于师院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争取到乐山市规划局把它规划为学校的教学发展用地,并给学校出具了书面文件。由于这块土地正式定为我校发展用地,这块地的任何开发建设就必须经我校同意才行。后来经多次协商,议定这块地拍卖建设商品房,乐山师范学院的教职工按优惠的限价购买其中相当部分的住房。当然由于复杂的原因,这件事在2013年才得以实施。这里顺便说一下,2004年我校教职工按优惠价购买赛公桥绿缘小区住宅,之所以能够享受优惠,也是因为小区的所在地系破产企业木材加工厂的土地,在“专升本”时已被规划为我校的发展用地。
至此,学校就完成了校园用地的扩展,直到今天仍维持在这个范围。当然,从长远来说还规划了大田村作为发展用地,并请复旦大学作了规划。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就只有由后人来论证了。
师院时期的校园建设分为老校区和新校区两部分。
1.老校区的建设
2000年3月15日,四川省计委批准在前校门区域修建18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现在叫弘毅楼),以适应即将成立的乐山师范学院的办学需要,地址是前校门大石梯和原校部机关办公楼的“梅庄”一带。“梅庄”予以拆除,至此,原武汉大学旧址内的主要老建筑就全部拆除完了。留给年长的人们回忆和年轻人想象的就只有松柏楼旁边的几棵古老的银杏树和楠木树,据说这几棵树是在武汉大学内迁乐山时就有了。年长的人还记得校园内武汉大学时期的“梅庄”,四周广植梅花,楼前还有两棵印度橡胶树,在通往“梅庄”石梯步的下面有一扇圆门,门内有一棵楠木树。这三棵古树现在移栽在弘毅楼东边,如今仍枝叶茂盛。它们见证着学校的发展、校园的变迁。
弘毅楼于2000年11月17日开工建设,2001年9月20日竣工。总建筑面积18418平方米,投资2690万元。弘毅楼地处学校校前区广场,位置突现,体量较大,是学校的地标式建筑。
2001年建成的教学楼
学院游泳池于2001年2月4日开工修建,2001年5月22日竣工投入使用。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是一个标准的游泳池。为了游泳池的用水,还在游泳池附近打了一口160米的深井。
2000年11月20日,学院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6803.46平方米、能容纳1200名学生住宿的学生公寓开工,于2001年8月20日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这幢学生公寓建在原乐山师范学校的范围内,为第10幢学生公寓。
2001年7月8日,学院学术报告厅装修开工,至2001年9月1日完工并投入使用。学术报告厅建筑面积456平方米,位于旷怡楼的顶层。
2.新校区的建设
新校区的规划和设计是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的,参加投标的有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四川省建筑设计院、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三个单位。2002年11月16日,在主教楼第一会议室召开了乐山师范学院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由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乐山市规划局、乐山市建设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在专家组组长邱建的主持下,对三个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评审。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参加了评审。
为了搞好新校区的建设,根据新校区建设的发展,学院党委于2002年9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集中力量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的要求建设新校区。为加强新校区的建设,成立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由分管院领导以及后勤处、财务处、保卫处、监审处、宣传部、档案室的负责人参加。
2003年6月13日上午,新校区建设开工奠基典礼在田家山隆重举行。学院领导和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以及中层干部、各系教师、学生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开工典礼。
新建校区以城市道路海棠路为界,分为新建南校区和新建北校区两个区域。新建南校区范围以乐山市啤酒厂和糖果厂两个破产企业的土地为主,这一片土地有75.59亩,所有旧建筑都将拆除,该区规划为学生第二生活区。新建北校区范围以田家山、女神宾馆近300亩地为主,规划为教学区。
为解决学生第二生活区与教学区两个区域的交通问题,跨过海棠路建设了一座人行天桥将两个区域连接起来。学生第二生活区由西南建筑设计院规划和设计。除两幢研究生教师公寓外,其余土地规划为学生公寓。两幢教师公寓是让引进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暂时居住的,学校只租不卖。所以把它规划在这个区域的边上。原啤酒厂在山下,糖果厂在山上,按照西南设计院的规划,分别在两个区域规划了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形成了两块独立的生活区。面对规划图我反复思考,从便于管理和节约用地的角度来看,应该把两个独立的生活区合成一个生活区,建一个食堂就可以了。我提出把山下的食堂由两层改为三层,根据地形增加一道天桥,把山上的地面和山下食堂第三层连接起来的方案。这样有几点好处:第一,两个食堂合为一个建设,节约用地和建筑成本;第二,便于后勤管理;第三,山上不建食堂,可以空出土地,多建一幢学生公寓。一天下午,院长谭辉旭到我们办公室来,在研究到第二学生生活区的规划时,我把这一修改意见提出来,他极为赞同。原来,那一段时间他也在思考这个区域的规划,今天终于有了好的方案。我们随即征求了后勤公司的意见,得到了赞同,并与西南建筑设计院协商,作出了规划的修改。
2005年建成的北校区教学大楼
新建北校区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规划和设计。这个区域沟谷交错、地形复杂,可利用的建筑用地不多,但仍规划了教学楼(即行知楼)、图书馆、化生实验楼,后来又增加了实训楼和化生学院两幢楼。规划建设的北校区道路宽阔,每一幢楼的体量都比较大,功能实用,外形现代,掩映在繁茂的林木之中,花香鸟语,显示出学府的气氛,是一个学习的佳境。北校区的规划是经过学校多次讨论和修改定案的。而我在其中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多次与设计人员交换意见,因为我更熟悉地形,了解高校建筑的使用要求。从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设计方案,设计院的分管院长认为给予了他们的设计人员很大的帮助。
南、北校区建好以后,可以说乐山师范学院的扩建就基本完成了。
校园建设中的我
我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共工作了36年半的时间。前13年我在陕西省的华山脚下参与了秦岭电厂两期工程的建设,后23年半的时间参与了乐山师范学院的建设。23年半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我的家在乐山师范学院,我也把乐山师范学院当成是我的家。每当回想起这二十多年的工作,虽不足为外人道,但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现在简单地说一说,就当是闲聊。
从我到学校工作以来,基建部门的名称和管理体制几经变化。我刚到时叫基建办公室,我是一般的技术人员,后来改为总务处下属基建科,我任科长。1993年,我任总务处副处长分管基建和维修。2000年组建师院时,我任基建处处长。我校基建部门始终人员不多,但工作却很重。从工作时间上说,搞基建的人比别的好些部门的人的工作时间要长。因为管理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常常需要晚上和节假日加班。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寒暑假的概念,因为稍为大型的维修改造必需安排在假期进行,所以假期反而比平时更忙。二十几年就这样在忙碌中过去了,我从没有抱怨过,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学校从初创时期的几十亩地扩展到现在800亩左右的土地,除了少数几块地外,我参与了大部分土地的收回和购买。每一块土地都要经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反复多次的谈判,争取花最少的代价而取得土地。
对于学校的规划和每一个单体建筑的设计,我都要提出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包括使用功能,水、电要求等。规划或是单体建筑的方案都要经过仔细的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反复协商,才能最后定案。
学校地处丘陵地区,好些建筑都建在山脊或山坡上。为了建筑的安全,也为了让建筑周围有一片平整的场地,建筑周围必需建挡土墙。这些挡土墙有的高达10米左右,绝大多数都是我亲自设计(那个年代还没有规定5米以上的挡土墙必须由设计院设计)、亲自施工的,经历了多年的暴雨和雷电,没有一处垮塌。
师院内的挡土墙有两处垮塌过,一处是原乐山电视台建的挡土墙,另一处是原乐山师范校建的挡土墙。两处垮塌的量都比较大,给建筑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经济上也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学校的田径场是我设计和施工的。1987年购买了伍家山土地后,就开始平整场地、削峰填谷,山脊上平出了较大的建筑用地,同时将多出的土把原西湖塘填高了1米左右。我查阅了有关田径场建设的资料,设计和施工了学校的田径场。由于较好地解决了排水问题,地处低洼的田径场建成以后就再也没被淹过。后来在进行塑胶面层改造时,也完全利用了原有的基层和排水设施。
学校的一些小型建筑如室外的公共厕所、化学系的实习车间,稍大的如伍家山上的地理楼等,也都是我设计和施工的。
写这篇回忆文章,对于那些想了解学校校园建设历史的人来说,或许有些帮助。对于青年学生,我想说,学习和生活了4年的学校,虽然是由那么多单位的土地拼凑而来的,但你也切不可妄自菲薄。那只能说明,在我们的国情之下,我们的学校发展到今天是多么不易,是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啊!何况我们的学校建设得应该说是不错的,很有特色,它并不比其他一般的本科院校差。我们学校的办学在师专时期是名列全国前茅的,我相信在本科院校行列中,它仍然将是有特色、有大好发展前途的一所高校。
作者简介
赵中元 工程师,1946年11月出生,四川乐山人,2006年12月退休。
1970—1983年,在西北电业管理局第四工程公司工作。
1983—2000年,在乐山师专工作,先后担任过总务处基建科副科长、总务处副处长。
2000—2006年,在乐山师范学院工作,先后任后勤管理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基建处处长。
赵中元近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