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洪穆
我自1980年调入乐山师专(当时叫乐山高师班)到2005年,从乐山师院退休,从教25年,亲眼看见并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发展。回首25年的教育工作历程,我始终信守: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始终如一地坚持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作为一名学校系一级基层干部,应当坚持以学校和群众的利益为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从严从难治系,笃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里,我主要谈谈我在师专化学系的一些工作经历。
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进师专的第一年就担任了1980级化学班的班主任,以后还担任过1983级、1985级、1990级化学班的班主任。那时,担任班主任没有任何额外的报酬。
那时班主任的工作比较多、也比较细。早晨学校起床铃声一响,我立即起床去男生宿舍催促同学起床到操场做集体广播操、跑步。广播操结束后,我还指导个别男同学做一些简单的单杠和双杠动作,只可惜这么多年没带出一个能够在双杠上手倒立的同学。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1980级化学班的曾建军同学经过3年刻苦锻炼,一口气能拉40个引体向上,也算是很不错了。晚上,我还要去学生寝室检查学生就寝情况,查有没有晚归的,直到学生寝室熄灯后才回家。平时我爱打篮球,曾是师专教工篮球队队长,曾两次带学生篮球队参加四川省大学生篮球比赛。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条件差,大操场坑坑洼洼的,全校几乎没有一寸水泥路,都是泥土路,每当下雨,道路泥泞难行。学校开设了劳动课,班主任要带领全班同学参加劳动,和同学们一道担土和碳渣去平整操场、道路,清除垃圾,每周组织班上同学打扫教室和公共区的清洁卫生,检查学生寝室卫生。
1984年教工篮球队合影(2排右2为作者)
我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学生寝室当作自己的家。我心念学生,只要有空就要去学生寝室看望学生,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我去1983级化学班女生寝室检查卫生时,发现寝室里桌上、床上、蚊帐上、晾衣绳上到处都有苍蝇。天啦,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啊?我马上跟卫生科取得联系,请他们派人来消毒灭蝇。后来我去寝室查看,虽然苍蝇数量少了些,但是仍然有不少。原来,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女生宿舍门前不足5米的地方有一个大的垃圾堆,虽然四周砌有砖墙,但是却没有加盖,敞开的,这里就是苍蝇源。治标还得治本。我立即向后勤部门反映,催促他们尽快将垃圾库迁出学生宿舍并加上盖。后来,终于没苍蝇去骚扰学生寝室了,学生们有了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师专年代,化学系学生人数不多,那时每个学生的名字我基本都叫得出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什么个性特长,都能了然于胸。我对学生既严又爱,每天检查学生教室上课的出勤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做好工作。1994年,我检查发现一位来自阿坝的学生旷课,同寝室同学反映前晚未回寝室住宿。后经调查,这位女同学与一位外校的男朋友在福利社招待所开房同居。我们对这位女同学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也请来该生的母亲共同做工作。按当时学校和国家教委的规定,这位学生是要受到开除处分的。为了教育挽救这位同学,同时也考虑到该生的前途,根据学生本人及家长请求,经学校同意,让该生转学到阿坝师专继续学习。学生生病住院或在寝室养病,我都要前往医院或学生寝室看望、慰问。我爱人何洪芬是本校卫生科的医生,她十分支持我的工作。若我系有卧床不起的学生,告诉她后,她亲自去学生寝室送药、打针,有时还在家熬稀饭,将饭菜送到生病的学生寝室。有的学生生活困难,我也尽力解囊相助。退休后,有的学生回母校来家看望我,也常有人念记着当年我对他们的帮助。其实那些小事我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可是受助的学生却一生铭记。1995年的一天,我上无机化学实验课时,发现一位同学站在实验桌旁边,只是看同学做实验,自己却不动手,一问才知道他的手生了疮。我见他的一只手掌烂得很厉害,就叫他马上去乐山市医院检查治疗。经医院检查,是骨癌,动手术得花万元左右。那时学生没有医保,一个农村来的贫困生哪里承受得了高昂的医疗费用?救人如救火。我立即策划为该同学募捐。我组织了化学系全体师生募捐大会,带头捐资100元,到会的校领导姜希同志也捐助了100元,全系师生慷慨解囊相助。我又与校团委、校工会联系,共同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募捐活动。我亲自写了募捐倡议书,在校广播站播出,在公告栏张贴,并组织学生在食堂门外宣传募集。很快在一周内募集近一万元善款,使这位同学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社会的多样性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我系对专科生提出“一张文凭,一篇论文,一门特长”的学生成才模式。首先,要保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拿到毕业证。为了今后工作的发展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要求他们毕业前完成一篇科研论文,组织全系教师对学生的论文逐一评价打分。以专科升本科为激励,为学习优秀的一批学生提供了发展提高的空间。我参加了许多届学生的“专升本”辅导,不少学生晚上还来家请教,我都耐心地给予指导。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特长的平台,以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为主,系上组织有专长的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如科研兴趣小组、文娱舞蹈队、篮球队、足球队。系上组织学生文娱晚会、师生篮球友谊赛,增进了师生友谊。可以说,学生各种活动几乎都有我的身影,我也融入到学生之中,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长期做学生工作,我不但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快乐。时至今日,我已年近古稀,还能和学生一道打篮球、徒手倒立,说来也得益于在岗时与学生在一起摸爬滚打、长期养成的锻炼习惯。
凝心聚力谋发展,争优创先抓教学
【艰辛的创收】
为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也为了改善教职工的生活待遇,20世纪90年代初,全校兴起了火热的创收潮。校办企业、各系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时学校创收最好的途径就是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办培训班。由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中文、外语、计算机中心办班红红火火,不愁生源,而化学系却苦无生源办不起培训班。虽然系上组织部分教师做过许多努力,研制黏结剂、果汁等民用产品,却无法推向市场。由于创收无门,化学系成了全校最贫穷的系之一。每学期教职工平均创收收入只有一两百元。
1992年,学校将伙食团淘汰的冰糕机交给我系搞创收。系领导中只有我较年轻,身体好,办冰雪糕车间由我负责。我和实验老师彭龙生请教了伙食团的师傅,参观学习乐山五中、乐山水运职工子弟校的冰糕厂,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将车间建成投产。为了打开市场,推销冰糕、雪糕产品,我和彭龙生用自行车、三轮车搭载冰糕箱、雪糕箱在全城走街串巷推销,甚至顶着烈日跑到十多里路外的六〇五厂、长征制药厂职工宿舍叫卖。市场打开后,生产量渐渐上升了,由于设备陈旧破烂,经常维修,为了抢季节、多出产品,我和彭老师经常参加生产劳动,有时夜里加班到深夜一点过。暑假里正是销售冰糕、雪糕的旺季,我们暑假里没有休息过一天。
后来彭老师提议制牛肉干,可推销到商场、宾馆。暑假里,我俩一起到古蔺县购进了几百斤牛肉(那时每斤价值10元),为节约开支,每袋100多斤的牛肉干全是我一人背到山上的化学实验楼5楼。第一批牛肉干很快就推销出去了。由于彭老师生病,第二次由我独自前往古蔺县采购牛肉干。当我在泸州客运站购票准备返回乐山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按第一次的经验,留足返程路费和运费后,其余的钱全部买了牛肉干,哪知运费突然涨价,还差二十多元。我已身无分文,在泸州既无亲戚又无朋友,我只好向车站领导说明我的身份,请求将我的身份证押在车站,待我返校后再寄还欠下的部分运费。可是,“铁面无私”的车站领导一口回绝:“我们只认钱,不认证件。”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恰好碰见一位救星——学校人事处处长袁良志同志。他是回泸州老家探亲后准备回校的,当他得知我的情况后,很爽快地借给我50元,终于卸下了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这才顺利将货运回了学校。
1993年,我通过竞聘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后,创收的压力更大了。原先办的冰糕车间因能耗大、效益低而停产,牛肉干生意也因彭龙生老师调离我系而停止,只好另辟蹊径为大家找钱。办企业费力大、收益少,于是我硬着头皮也要把培训班办起来。我和系副主任刘志昌老师设计创办了“建材化工”成人中专班,独立招生,同时,又和乐山市工业学校联办,由他们负责招生,颁发毕业证书,由我系负责教学。第一学期招生40多人,创收局面一下有了很大改观。同时,利用本系化工实验基地,由刘志昌和张知锦老师办起了涂料车间,向市场销售外墙涂料,利用实验室氧气钢瓶,为学校和其他单位充氢气球,为工厂进行分析化验。1995年,我和刘志昌老师到峨眉胜利水泥厂为该厂举办了“水泥工艺”成人中专班,组织系上教师为该厂50多名技术人员、生产骨干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教室就在工厂里,深得厂领导和工人们的欢迎。任职系主任的4年,我系总计创收近50万元,每学期创收分配人均1千元以上。广积财源,精简节约。我在城区内外办事,都是骑自行车,从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打车费。到乡镇中学进行招生宣传,我和刘老师既没有要过学校的车也没打过出租车,没有公交车的地方我们都是走路到乡镇中学。极其有限的系主任基金也从来没有用完过,绝大部分都重新纳入教职工的分配。一个较穷的系,在我任期结束时还给下任班子留下了8万多元。
【争优创先抓教学】
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主题。系上工作千头万绪,教学工作是根本和关键。抓创收耗去了系领导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系创收初见成效后,我们及时地进行了调整,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教学工作这个中心上。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狠抓常规教学工作,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坚持每天进行常规教学检查,开展领导、教师听课、评课,向50分钟课堂教学要质量,鼓励青年教师改进教学,狠抓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考核。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围绕三笔字、普通话进行强化训练,逐一考核、验收。
作者挑灯夜战认真备课
第二,抓好高素质、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搞创收只能是暂时地、部分地解决教职工的待遇问题。要根本解决教职工的待遇问题,只能靠国家、学校,国家经济发展了,学校事业壮大了,职工收入自然就增多了。同时还得靠教职工本人努力,做出成绩,职称提上去了,工资收入就提高了。我动员和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提高,全系11名专任教师中,有一人去四川大学读博士,一人去四川大学读硕士。一名政治辅导员去西南师大读研究生班。青年教师王艳阳在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理科组第一名。年纪较大的教师则派往全国重点大学科研进修。外出进修的教师多了,无疑就加大了在岗教师的工作量。有一学期,我和刘志昌都超了1/3的教学工作量,按当时学校的规定,超出部分不计报酬,我们都自觉地做了贡献。
第三,积极抓好教师科研工作。由于当时学校实验条件差,仪器设备少,几乎没有什么科研经费,化学实验室一年的总经费才只有可怜的一万元。我们的教师主要是通过去重点大学科研进修,“借鸡下蛋”,出科研论文。实验室也尽力为教师科研提供有限的条件。我还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向工厂、社会开展科技服务,对他们的劳动报酬,系上分文不收。我们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承担了三项国家教委和四川省教委的教改项目,其中一项获得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经过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科研硕果累累,连续多年跻身全校前列。我担任系主任的四年间,有四位教师晋升为教授,二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奖”,二人获“曾宪梓”三等奖。
一支敬业精神强、教学和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一个有着优良教风和学风的系已蔚然形成。系上的各项工作都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为后来专科升本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年弹指而过,1993年那次系主任竞聘演讲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全系教职工集中在教学楼105室。那一天,罗加云校长亲自到会,大家静静地听着每个竞聘者的演讲报告,并投下了自己的一票。最后,全系教职工选择了我,校领导把重担交给了我。四年来,我和全系教职工同甘苦、齐努力,我实现了竞选时的庄严承诺,向领导和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年中化学系三次评为学校先进单位,我也三次评为先进工作者。这四年也成为我的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四年。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将自己的命运同伟大的祖国、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奋斗,就一定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作者简介
邓洪穆 副教授,1945年3月出生,四川乐山市中区人,2005年4月退休。
1980—2000年,在乐山师专化学系任教,担任过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
2000—2005年,在乐山师范学院工作,担任过成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党总支书记。
从事化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两次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邓洪穆近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