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年,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校区落成、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优,这就是我们每一个西南民大师生至今耳熟能详的“四件大事”,标志着学校实现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跨越。

罗布江村 赵心愚

2003年,是西南民族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值得所有民大人骄傲的一年,永远铭记的一年。在这一年,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校区落成、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优,这就是我们每一个西南民大师生至今耳熟能详的“四件大事”,标志着学校实现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跨越。自此,西南民族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2003—2013这十年间,西南民族大学凭借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四件大事”为新的起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谱写了一曲高亢嘹亮的跨越发展之歌,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实挺进!

一、十年的办学成就

2013年6月1日,是西南民族大学62周年华诞。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建校至今尤其是2003年以来,学校在国家民委、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成为一所有较强实力、较好声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民族高等学府。十年的坚毅执着,十年的戮力拼搏,成就了西南民族大学今日之进步与昌盛。

(一)办学条件:实现突破赢先机。以2003年新校区南区落成为标志,十年来,学校进入了自建校后基本建设发展速度最快、教学科研设施条件改善最大的时期,办学条件、办学环境不断优化。相继建成新校区北区、老校区留学生公寓、行政大楼、民族博物馆、第12幢学生公寓、第28幢教工电梯公寓、青藏高原研究基地一期工程,改建老校区维舟广场、体育场及地下停车场等,在建新校区三期工程、青藏高原研究基地二期工程。目前,学校由武侯校区(老校区)、航空港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组成,占地面积由1100余亩增至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由38万平方米增至11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资料由约160万册增至近400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由8000万元增至近4亿元,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处于西部高校前列。学校办学条件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极大地拓展了办学空间,扩大了办学规模,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发展赢得了先机和主动,使学校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较好地实现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内涵发展显成效。2003年以来,学校坚持“一手抓规模发展,一手抓提高质量”的方针,牢牢推进学科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以全面推行学分制为导向,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内涵发展。

十年间,先后组建、成立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政治学院、经济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院和研究生院,教学单位达到23个;现有12大学科门类,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在校研究生规模由200余名增加到2300余名;本科专业由44个增加到78个,其中,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双学位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有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2个校级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35项、省级教学成果25项;学生创新活动屡获佳绩,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600余项,其中国家级近200项,国际区域级9项,国际级1项,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三)科学研究:成绩斐然创新高。2003年以来,学校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思路,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强劲提升。

十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900项;争取科研经费2亿余元;发表学术论文1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8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其中,获四川省哲社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历史性突破;2012年哲学社会科学立项数、获奖数在四川高校中排名第二位);获批2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获批省级学术创新团队4个。学报办刊质量不断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入选CSSCI来源期刊,并在民族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入选北京大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而且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2013年加入了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并在中国知网上开设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进入“专业期刊”的学报在全国目前仅有70家。自然科学版入选科技部科技核心期刊,并被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通过努力,成功创刊出版《民族学刊》,填补了全国民族专业性学术期刊在西南地区分布上的空白;《民族学信息》成为国内唯一的民族学文摘类内部刊物。

(四)师资队伍:内培外引调结构。2003年以来,学校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加大教师培养与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注重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使用,为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年来,学校专业教师从700余人增长到14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从约350人增至680余人,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从43.7%上升到近80%,二级教授24人,博导、硕导300余人;有47人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四川省杰出创新人才奖”;有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4人。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明显改善。

(五)招生就业:进口出口保质量。2003年以来,学校切实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招生就业工作,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招生范围覆盖到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实现了56个民族学生“大团圆”和8个省区的重点批次招生,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仅2012年,学校招生就达到了8000余人;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并连续7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被评为“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六)“两翼”建设:特色铸校塑品牌。学校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后,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在“十一五”时期明确提出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深化办学特色,提升发展后劲,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集全校之智,全力以赴推进“两翼”建设,在阿坝州红原县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旨在充分发挥学校区位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依托四川民族地区形成研发成果梯级推广的态势,辐射青藏高原和西部地区,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畜牧业现代化和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基地一期工程完成,总部和下设的高原畜牧业科技园区、牧草资源研究与开发园区、特有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试验园区、民族文化旅游暨牧民新村、新生活示范园区等“五个园区”已全面运行;2013年力争完成基地二期工程建设。目前,基地承担近5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科研经费5000万元,申报的“四川省青藏高原草食家畜工程技术中心”获批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基地将成为带动学校理、工、农、医学科发展的引擎,并被逐步打造成为我校的“中科院”。

建设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是以“五个中心”——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心、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民族博览中心、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民族艺术研发创新及影视制作中心为载体,整合校内外人文社科资源,做大做强以民族学为主的特色优势学科群,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研究院十年来,承担1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6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以此为引擎,带动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逐步打造成为我校的“社科院”。

(七)交流合作:开门办学提声誉。2003年以来,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以扩大开放、包容互鉴的理念,推进与国(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民族地区的战略合作,对外交流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十年来,学校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韩国仁济大学等近30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开展师资培训、科研合作;共有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学者、友好人士近1000人次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或参观访问;接受来自50多个国家3000余人次留学生在校学习,聘请外籍专家400余人次,获外国文教专家项目160余项,举办一系列大规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与民族地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先后与四川甘孜州、阿坝州,青海海南州,重庆黔江区,云南大理州及玉龙县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湖南大学、武警警官学院等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积极参与武陵山区连片开发和扶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作为四川高校干部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承担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八)内部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促高效。2003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后勤服务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转换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

十年来,学校坚持推行处、科级干部任期聘用制,实行人事代理制,健全目标责任制,推进岗位设置改革,积极探索完善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制;成立新、老校区两个后勤集团,稳健实施后勤服务改革;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目前,学校正认真修订章程和学校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依法办学、民主治校。

(九)党建思政:注重实效倡和谐。2003年以来,学校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组织各族师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十年间,学校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共发展党员10904名;每年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成功举行第十次党代会;按照中央和上级有关规定,校党委制定“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加强对统战、离退休工作和校工会、校团委、校学联、校友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强化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以“五讲五做五风尚”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历经敏感节点和突发事件的重大考验,切实维护了学校的和谐与稳定。

西南民族大学2003年和2013年主要办学数据对比

续表

二、十年的办学启示

十年磨一剑,今日剑已锋。在2003—2013这荡气回肠的十年,学校砥砺奋进、上下求索。让我们体会最深,最值得回味的是“五个一”的办学启示:

——制定了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战略,即“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学校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的有力诠释,是引领学校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总纲”。

——坚持了一个体现学校定位和服务功能的办学宗旨,即“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这一宗旨赋予我们民族高校履职尽责的神圣使命和义务。学校的发展思路、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无一不顺应时代发展、国家战略、社会需求、民族地区实际,背离宗旨,办学就丧失根基,无异于缘木求鱼、无本之木。

——传承了一种西南民大特有的学校精神,即“和合偕习、自信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逆水行舟、攻坚克难”的学校精神。这种精神培育了民大人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主动出击、跳起摸高的气魄和胆识,摒弃等靠要,摒弃安于现状,摒弃抱残守缺。银行贷款、兴建新校区、建设青藏高原研究基地、建设数字化校园、实施学分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哪样不是大气魄、哪样不是大手笔、哪样不冒大风险、哪样是坐等其成?支撑学校事业发展,没有学校精神不行!

——锻造了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爱岗敬业的教职工团队,即“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后勤服务队伍”。学校的发展,关键靠人。通过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严格考核,通过大力引进、培养和使用,通过学校十年创业发展的考验,学校正逐渐形成一支由教学科研能力较强、能适应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忠诚敬业、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干部队伍,爱岗奉献、甘做人梯的后勤服务队伍组成的教职工团队。这支团队敢于拼搏、勇于前行,是学校事业兴旺发展的根本。

——营造了一个思上进求发展的人文环境,即“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环境。学校的发展为每一个民大人创造了干事创业、共同出彩的空间和平台。学校多元文化交融荟萃、开放包容;各族师生团结一心、积极向上;民生改善、安居乐业。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都为学校注入发展前行的正能量。维护一个和谐稳定、人心思进、人人有用武之地的人文环境,是学校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共圆“西南民大梦”

前景无限好,风劲正扬帆。2011年,我校迎来了60周年校庆。通过举行校庆活动,集中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及各族师生昂扬奋进的时代风貌,讴歌了党的民族政策取得的伟大胜利。刘延东同志在致我校的校庆贺信中希望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打造优势学科,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从学校的发展实际来看,“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就是我们历代民大人翘首以盼的“西南民大梦”。回眸新世纪以来,“四件大事”的实现、2003—2013这十年的发展成就都是这个“西南民大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校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纪念“四件大事”十周年,就是为了认真、系统地梳理、总结学校十年的办学成果、办学经验,更好地规划学校的未来,最终实现我们的“西南民大梦”。一句话,“西南民大梦”就是将学校办好,让师生自豪、令人民满意。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逐梦“十二五”。学校正处在奋战“十二五”的关键时期。2013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校上下要抓紧剩下的两年半时间,对照规划的各项目标要求,进行分析、检查、冲刺,确保按期完成规划。到2015年,“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农医学科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构建,“一体两翼”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方向进一步转型。

——下一个十年“再磨一剑”。2013—2023,是学校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十年。展望新的十年,将横跨“十二五”后期、“十三五”时期、“十四五”前期,承载着民大人兴校荣校的更大期望。我们唯有更加奋发有为,更加求真务实,更加同心同德,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西南民大道路,体现“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铸校”的西南民大理念,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西南民大精神,实施“一体两翼”的西南民大战略,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努力奋斗,到2023年,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开启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新篇章、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