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士庆 李志勇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有着极强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等民族性表征,其思想和行为打上了明显的“民族”烙印,有着较强的民族敏感性、民族警惕性、民族自尊性和“民族情结”。这与汉族学生为主的非民族院校显然不同。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明显多了一种“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体系和心理表征。另外,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的少数民族,就组织层面而言,他们构成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就文化层面而言,民族院校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共生的文化生态。随着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和交流,不同的民族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与碰撞。那些不同民族学生组成的本民族交往小集体,或者不同民族学生个体本身,在文化上具有双重效应和功能。一方面,他们构成了文化交流中本民族的“价值果园”,对外文化进行价值输出,为其他民族的“文化采摘”提供价值资源;另一方面,在某种不良的情况下,他们又会形成阻碍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文化壁垒”,从而成为各种矛盾滋生和各种危机发生的根源。所以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民族院校的特色,适合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输入、价值整合,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由于民族院校实际上形成了民族学生群体“生活场”和“文化场”的双重组织角色功能,这就使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强的复杂性、敏感性和风险性。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在前头,是思想政治工作危机处理的最高境界。建立权责科学明确、信息精确畅通、对话平等及时、反应便捷快速的预警机制,事关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1]。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创新的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就是迅速探测、发现、分析、判断问题和做出快速反应的机制。预警机制的功能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把问题发现于危害产生之前,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它对于及时了解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问题,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持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意义颇为重大。
预警机制创新,就是结合时代特点,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构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如平等、民主)、包涵新的文化理念(以人为本,人性关怀)[2]和技术含量的预警机制。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创新,就是结合民族院校的特色和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富有创造性的高效、快速、便捷、简约、适用的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观念向制度转化的途径创新等层面。观念创新,就是由传统的“上级管理下级”的思维模式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关怀模式转换,日常管理工作、教育工作的功能应当定位为学生的学习辅助和生活服务工作。这种观念转变,有利于消除教育对象的抵触情绪,有助于消除和化解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制度创新,就是建立科学、高效、适用的预警制度。观念向制度转化的途径创新,指的是要善于把新的教育观念和工作理念转化成硬性的制度设计,以增强其操作性,从而发挥制度理性的双向制约作用,增强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创新,其内容复杂,模式不一,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从一般意义上介绍预警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系统,包涵着诸多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子机制”。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的创新,包涵着许多“子机制”的创新与建设。这些“子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责任网络、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平等的协商对话机制和快速的问题解决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责任网络
责任网络是预警机制中的“组织联络”,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同层级的组织领导关系。建立层级合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的科学组织管理网络是实现高效、快速、经济、便捷预警的重要前提。没有科学的组织制度,预警机制就缺乏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工作方案就很难落实和实施。搞好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中组织责任网络这一“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各种“软件”设施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前提。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管理”工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教育者角色的是一个包涵不同层级的组织系统,每一层“子组织”都承担着特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不同层级“子组织”与教育对象的“管理关联”就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由上到下的纵向层级责任制;其次,由于领导组织系统的复杂性,每一层“子组织”也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组织,而是存在多个或多种组织,这些同级组织与教育对象的“管理关联”就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横向同级联系制;其三,由于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有时需要层级责任制和同级联系制的综合运用,从而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交叉联络制。每一种责任联络都分别具有自己的优缺点,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纵向——层级责任制
层级责任制是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基本的责任联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构是一个包含多重层级的组织结构,该组织结构渐次分解成权力逐级递减、地位逐级下降的不同层级的“子组织”,这些不同层级的“子组织”离最高层级的权力组织的距离越来越远,而渐次接近教育对象。这些不同层级的“子组织”具有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肩负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共同完成领导组织的总体教育目标。
建立科学层级的责任制,涉及层级的设置,权力的分解,功能的划分,目标的设定。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这项工作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当然,层级责任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设定。
图1 层级责任制
笔者就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中的层级责任制,列了一个简略图(图1),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学校都是这种结构。
(1)层级责任制的优点
①成本经济。由于教育对象的数量庞大,最高层级的权力组织不可能对数量庞大的教育对象实行直接的教育和管理,只能把权力分解,逐级授权下级组织参与实施教育计划,传导教育信息,完成教育目标。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管理代理”或者“教育代理”,当然是一种有限代理。这种间接式的管理和教育大大节省了管理和教育成本。由于有不同级别的长设“子组织”,在预警机制中,信息的流通、信息的反馈、信息的输入和信息的获取,其成本都比较经济。这种成本经济的优点是从长远、长期的角度来讲的,并不是从一次性的教育活动来讲的。
②反应快速。由于存在预定的科学层级责任网络,一旦情况有变,信息的输入和反馈能够沿着预定的路线迅速地传递到权力中心和各个管理的节点,有效地实现控制目标,防止意外事件、突发事件和恶化事件的发生。
(2)层级责任制的局限
①信息传输的间接性,容易导致信息纰漏、信息折扣、信息失真、信息扭曲。由于教育组织的多重性,在最高权力组织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管理组织,因此,在教育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信息的纰漏、信息被打折扣、信息失真和信息扭曲,从而影响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②问题解决的间接性,影响效果。在层级责任制中,由于各级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大多是通过下级管理组织具体负责实施的,因此,各级中间管理组织的素质、效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效果。
(3)民族院校层级责任制设置的注意事项
民族院校层级责任制设置,应当充分重视民族学生的特点,把民族小团体如民族联谊会、老乡会等纳入层级责任联系网络。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规定他们在层级责任网络中的位置和相应的关联。通过教育目标的实施,充分整合、提升和改造各级别、各种类的民族小团体,努力使他们成为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的健康向上的民族群体,坚决避免和防止他们成为民族交往和日常交往的“文化壁垒”,防止那种狭隘的小团体主义的滋生。
2.横向——同级联系制
同级联系制是指在已经建立了层级责任制的“管理关联”的基础上,各级别、各层次的教育管理组织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直接联系和负责一部分教育对象,实行“面对面”式的教育。
同级联系制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方面,它确立了各级教育管理组织的一种具体责任,体现了整体规划中的部分扶持、全局布局中的重点楔入;另一方面,通过该部分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能使该级别和层次的教育组织捕捉和提升“一手”的信息,从而优化该组织在整体管理教育系统中的工作效率。因此同级联系制具有双向建构的功能。
(1)同级联系制的优点
①“亲密”接触,效果明显。由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直接接触,教育的信息量没有受到影响,所以有利于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这种直接式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多层级责任制所不具有的便利。
②方式灵活,便于实施,具有选择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同级联系制作为一种日常联系,非常灵活,其形式不拘一格,具有选择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特点。选择性是指各教育管理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部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联系对象,代表性是指教育对象的选择在学生中应该符合统计学原理和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选择性和代表性,决定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捕捉到的教育信息能够反映事物的规律和问题的普遍性。
③信息反馈及时。由于直面教育对象,教育管理组织可以把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育对象,并把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信息输入教育信息传输网络,从而对全局进行调控。
图2 同级联系制
(2)同级联系制的局限
①“点”式联系,难以“面”式扩展。同级联系制属于“点”式联系,是一种全局调控中的重点调控,受管理组织系统本身的局限,不可能全面展开。这决定了它只能是预警责任联络中的“副线”,而不可能是“主线”。
②信息不对称。部分对象反映出来的信息有时不能适用于全体对象。所以同级联系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时仅具有个案的意义。
(3)同级联系制在民族院校的意义
民族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同级联系制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和现实意义。民族院校配备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政工干部,他们与民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团体联系方便,沟通容易,更具亲和力,容易开展工作。所以必须重视同级联系制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具体在同级联系制的设置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政工干部的民族成分搭配。政工干部中要有所联系的民族学生的同民族成员;二是教育对象的选择要与教育组织相适应,与教育目标相联系;三是同级联系制要制度化,要有规范的运行制度和运行机制,不能若有若无,形同虚设。
3.交叉联络制
层级责任制和同级联系制各有优缺点,有时为了扬长避短,整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联络制,即交叉联络制。交叉联络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际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定。其优劣的判断标准,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5]
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信息流通、信息反馈的方式、方法和制度规定。畅通的信息流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预警至为关键。只有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各种思想政治工作措施的出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方向明确,从而防患于未然。
1.构建高效的信息控制系统
信息控制系统是指信息的传输、传达和流通的机制,包括信息传输的平台、形式、方式和信息沟通的制度规定等内容。
(1)信息传输平台[6]。班报、板报、校报、广播、橱窗、校园网是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信息传输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传输。
(2)信息传输方式。信息传输要突出民族特色,这是与普通高校不同的地方。要与具体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相联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色彩。在内容设计上要符合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要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信息沟通制度
①党政团联席会议制度[7]。学校的党政团分工不分家,设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协调工作,共享信息,集中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②领导接访日制度。要设立各层级的领导接访日制度。领导接访日制度为教育对象反映问题、诉说委屈、申诉不公正待遇提供了便捷通道,从而有利于化解矛盾。领导接访日制度的设立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领导接访日制度是一个包含各层级领导的接访制度,而不仅仅是最高领导接访制度;二是对于反映上来的问题要调查、核实、甄别,防止信息有误。
③基层信息员制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基层信息员制度。这些基层信息员身处基层,捕捉信息方便快捷,一旦有问题,可以及时地按既定渠道向上级反映。
2.学生思想跟踪巡检制度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由于地区差异、民族特点和性别区别以及家庭状况的不同,决定了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可能等齐划一。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基层,贴近学生,跟踪巡检。在工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思想情绪要及时跟踪,定期巡检。巡检的制度可以多样,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月度巡检、季度巡检和年度巡检。
3.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制度
万物皆流,无物长驻。人的思想也是这样,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更是变化多端,可塑性极强。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必要建立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对于学生的思想走势要深入分析,及时找出其中的倾向性问题,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制度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方法上,可以借助于现代科学方法,建立有效的分析工具。如可以采用数学方法上的量表、趋势图等。二是内容上,既可以分析学生整体的思想走向,也可以分析学生个体的思想走向,或者二者概皆有之。三是注意民族因素在学生思想走向中的影响。
(三)建立平等的协商对话机制
与大学生建立平等的协商对话机制,体现了民主平等和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消除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作用重大。
1.协商对话的意义
(1)信息输入,价值支援。通过对话,可以主动传达教育信息,塑造教育对象,从而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对于教育对象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主动进行干预和价值支援。
(2)信息接收,发现与消弭问题。通过对教育对象所反馈回来和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可以消弭危机、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危机和问题始终处于可控制状态。
(3)信息互动,优化主体。通过对话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之间实现了信息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人和组织)不仅仅可以发挥主体的能动和主动作用,而且其本身也在客体信息的推动下得到了优化。
2.协商对话机制的构建
(1)按时对话沟通。建立定期的对话沟通制度。事前双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敷衍了事。本着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予以对待。对话沟通的级别和层次不能过于单一,从学校、学院直至班主任都要梯次进行。对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思想、生活方面的,也可以是学校各级管理方面的。
(2)定时梳理情绪。针对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变化、容易冲动的特点,可以定时召开专门的会议,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思想倾向和思想困惑,及时予以排查、梳理和引导,以保证青年学生沿着健康的思想道路成长。
(3)及时消除疑虑。大学生日益低龄化,思想还比较幼稚,可塑性很强。他们乐于思考,但也容易走极端,由于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不足,他们极容易产生思想疑虑,这些疑虑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对于这些身心正处于高速发育阶段的青年学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必须及时地消除他们的疑虑。对于他们疑虑的解答要合情合理、有理有据,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必要的时候要聘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予以讲解。
(4)适时调整工作策略。针对对话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予以积极应对。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7期]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收录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2]杨凌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新探》,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王成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探析》,载《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6]祖国华:《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与载体》,载《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年第6期。
[7]王金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理论与学习》2005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