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性转型与精细管理的崛起

现代性转型与精细管理的崛起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实践始于企业,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把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管理中来,因为高校精细化管理与企业在基本层面上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其次,高校精细化管理的战略也是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的定位与特色;通过水平化管理,促进信息的沟通与问题的解决;通过经常性互动,营造宽松协作、创新活跃的氛围。最后,高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机制也包括以多重目标实现为指引的考核与激励方式。

全球化浪潮、现代性转型与精细管理的崛起——高校精细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王 磊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著名的以零库存为代表的“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该生产方式使丰田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汽车业巨头。1990年,美国学者James P.Womack等人在《改变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World)一书中为“丰田生产方式”引入了“精益生产”的概念,认为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于现代制造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ichael Piore和哥伦比亚大学的Charles Sable在其《第二次产业分工》(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一书中,则将这一模式进一步归纳为“灵活专精”,即通过生产领域的专业化、管理的分散化,以及技术与劳动力的多元化,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一、精细化管理产生的背景

精细化管理的产生具有其深刻的时代特征及必然意义。在精细化的生产与管理模式诞生以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建立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所孕育的现代性的基础之上,即通过掌握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这一强大的工具,人类完全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于是,在生产和管理领域,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福特制”生产与管理方式得到广泛推广。在当时大众消费主导的社会背景下,这一模式强调配件的标准化、管理的集中化和生产的规模化,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管理”。

然而,随着交通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资本、技术、信息、人才为代表的各种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空前加快,这也推动着消费者的偏好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并反过来进一步吸引着要素的跨界流动。对于传统上以本地或者所在区域为服务半径的各类市场而言,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与消费偏好的日益多元,意味着其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出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尽管对于这种新的趋势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传统“福特制”的彻底退出尚有争议,但是后者在全球范围内的日渐式微已表露无遗,以集中式、流水线、批量化为特征的传统“福特制”生产与管理组织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全球化与后福特主义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灵活专精”、“精益生产”理论又被延伸至集市场信息与生产为一体的经营系统,演变为“精细化管理”,并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才集聚的空间和知识生产的场所,高校不仅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同样也面临着全球化浪潮与现代性转型的更大挑战。信息与知识的来源多样性,人才与智力资源的高度流动性,都促使高校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引入和实践,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从而产生出一流的研究成果、一流的教育理念与一流的社会影响。

二、高校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由于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实践始于企业,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把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管理中来,因为高校精细化管理与企业在基本层面上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首先,高校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动力也是以智力人才、优质生源与社会资源为代表的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以及人才、学生以及社会对于工作环境、教育质量以及服务内容多元化的需求。其次,高校精细化管理的战略也是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的定位与特色;通过水平化管理,促进信息的沟通与问题的解决;通过经常性互动,营造宽松协作、创新活跃的氛围。最后,高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机制也包括以多重目标实现为指引的考核与激励方式。

此外,与企业是通过生产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直接创造财富积累所不同,高校从事的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间接创造长期价值的活动。因此,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并不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内容、方法的简单照搬和移植,而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高校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价值趋动力不同。企业是经济组织,其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盈利,而高校是公益事业组织,它的存在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在于它的育人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其次,高校与企业的服务对象不同。企业服务的是客户,即商品和服务的社会消费者,而高校所服务的是学生、教师与社会。最后,高校和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不同。企业的产品生产要求规范化、严格化,而高校的学生培养则要求多样化、个性化。

三、高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宏大的事物和点滴的微小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在高校中形成精细化的理念并应用于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善于在细微之中做事情、做学问的风格和风气,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由于高校从事的是人的培养、思想的创造与社会的服务,其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注重个体、注重细微、注重差异,在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框架和管理方法的同时,保持其灵活性、开放性与创造性。

在组织结构上,我国高校目前多采用矩阵型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如教务部(处)、人事部(处)、财务部(处)等,一套是按照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横向业务系统,如学院、系等。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这一方面使得学院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财务独立性,具有开展各项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但同时也容易造成跨学院的不同学科之间联合的困难。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发展阶段和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组织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和调整,使其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特色的显现。而面向教学与研究的目标,在院系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单位整合高校的科研与教学资源,进行制度架构的二次创新,是精细化制度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管理方法上,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对工作内容进行细化、量化、流程化、规范化的同时,尽量避免单一目标设定和强激励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细化在对目标、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同时,容易造成不同部门的隔阂与协调困难;量化在用客观数据来评价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完成的效果的同时,容易造成对短期内难以量化的相关内容的忽视,从而对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影响;而流程化、规范化在使工作程序不依赖于具体个人的同时,容易造成对具体情况与个案的忽视。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不是不要去推进细化、量化、流程化、规范化,而是在推进这些方面工作的同时,充分注意到其中的细节与差异。一个具体的方法就是建立多重目标考核,或是在其建立较困难的时候,弱化单一目标的物质激励,从而保证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协调,保障高校在可持续的轨道上健康全面的发展。

总之,精细化管理是全球化时代与现代性转型对于高校提出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在于注重个体、注重细微、注重差异,以此来吸纳多元化人才、培养个性化学生,形成特色化风格。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高校基础设施与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尚未全面完成,面对着全球化的席卷与后福特主义的诉求,谁能在这种内外力量交错的局面中,在进行高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完成向精细化管理的华丽转身,就必将能够引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具有开创意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2]李强,孙贺.论高校精细化管理理论体系的四个层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3]赵文明,黄成儒.百年管理思想精要[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