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校办分校的忧与思

名校办分校的忧与思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名校办分校就应然而生了。名校办分校的初衷无疑是想利用名校这块金字招牌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让大家相信分校与名校是一脉相承的,也同样拥有名校的独特气质。名校办分校易,分校办成名校难,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这些分校之所以能办成名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较好地处理了名校与分校之间的文化传承这一核心问题。

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想着让自己的孩子读名校,那读名校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如果笼统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孩子读名校可以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

具体来说,首先,名校有名气。名气这个东西,没有具体可衡量的标准,它就是一个符号,深深打印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听从感性的召唤。这正如同一个题材的电影,大部分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由张艺谋做导演必然比一个不知名导演会赢得更大的票房。假设甲校和乙校都是名校,如果让人们选择其中的一所学校,很多人不是从学校的师资水平、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学生发展来综合考量,而是要看哪所学校更有名,这个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口耳相传得来的。让孩子上一所更有名的学校,这着实是家长的荣耀。

其次,名校有名人。如果从一所学校中走出了某一个领域或众多领域的社会知名人士、专家,那么,这所学校必然会广泛宣传,或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传播报道,或请这些知名校友回母校“省亲”,目的只有一个,即让人们知道一件事情:“这些名人都是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当人们接收到这个信息之后,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错觉,“如果把我的孩子也送到这所学校,孩子将来也很可能成为一个名人”。在这种名人效应的影响之下,家长们对名校趋之若鹜就是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再次,名校有名师。对于名校而言,名师才是最为实在的“名之所源”。名师就是一所学校的顶梁柱,如果一所名校,没有出几个名师,不管是在职的还是不在职的,那是不能被称为名校的。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因为有了李吉林老师而名声大噪,盘锦市实验中学也正是由于有了魏书生老师而在全国知名的。

最后,名校有“优生”。这里的“优生”,一是指优质生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好学生,二是指有着“优质”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的父母通常是社会精英人士和中产阶层,比如政府官员、富商、高级知识分子,等等。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名校,就是让孩子能尽早与这些“名生”为同学,为孩子今后步入社会提前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上名校是我们都为之向往的,但正因为是名校,所以它的数量毕竟是非常有限的。那么怎样才能满足人们上名校这一普遍的心理需求呢?于是,名校办分校就应然而生了。

名校办分校的初衷无疑是想利用名校这块金字招牌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让大家相信分校与名校是一脉相承的,也同样拥有名校的独特气质。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名校之所以能成为名校,它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这里有一代代校长的继承与创新,有一批批教师的探索与奉献,有一届届学生的践行与成长,更有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推波助澜,使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经得起历史浪潮的汹涌波涛,不会因为政策的变动、校长的更迭、教师的流动和学生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才最终成就了一所名校。

一所学校要想成为名校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享誉中外的南开中学自1904年由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创建以来,历经百年沧桑巨变,其间,校舍被日军炸毁成为一片废墟,师生辗转流离于他乡,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始终根植于“南开人”的内心并得以传承,正如校长张伯苓校长讲道:“敌人能摧毁的只是南开的物质,南开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南开中学涌现出来的周恩来、梁思礼、曹禺等一大批政治界、科学界和文艺界的社会栋梁,更是把南开精神发扬光大。

名校办分校,这从逻辑上是行得通的,如果我们先不论分校办的质量如何,一所名校可以办无数个分校,但如果要把分校也办成与名校具有鲜明文化传承关系的“名校”,它的前提条件是名校和分校之间必须有统一的价值认同。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办分校,名校对于分校的文化传承的使命该由谁来担当呢?又有谁能够保证分校的师生就一定能够全面接受名校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系统呢?可见,分校办成名校在现实性上会受到诸多条件制约。由此,我们对名校办分校不能采取过于乐观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是一个拷贝和移植的过程,教学楼、校门可以照着原样拷贝、复建,但是人们的心理和观念绝非拷贝这么容易。

出于在短时期内解决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考虑,很多地方掀起了名校办分校的热潮,其中大部分属于政府行为,而且分校与名校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例如,北京市截至“十二五”期间建立了60多所名校分校,这些分校主要分布在北京市的13个区县,集中在城乡接合部、人口聚集区和城乡新区等学位明显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以朝阳、丰台、大兴、通州等区县居多。这里的“名校”不仅有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史家小学等北京的一些知名中小学校,也有像湖北黄冈中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外省市知名学校。分校中不仅有政府新建的学校和开发商新建的小区配套学校,也有一些是早已存在的薄弱校。可见,分校在“地缘”关系(指地理位置)和“文缘”关系(指文化传承)上与名校保持着或远或近的联系,这种远近关系是否对分校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呢?举例来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沈阳分校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分校,两所分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师专业素养、学生发展等方面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契合度是基本相同呢?还是根本就差的很远。

名校办分校易,分校办成名校难,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宁波诺丁汉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等等。这些分校之所以能办成名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较好地处理了名校与分校之间的文化传承这一核心问题。担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一职的是杨福家院士,他在2000—2012年曾长期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而且是世界大学校长执行会执行理事。可以想见,杨福家院士作为世界知名大学校长,他能够较好地把西方高等教育的先进教育和管理思想,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治学传统和中国教育国情相结合,这就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国际化、高水准发展。南京外国语大学仙林分校的成功正在于分校秉承了本部的优秀管理经验和教学传统,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色,赢得人们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基于一个地区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数量的有限性及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性这一基本事实,对于名校办分校,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态度,认为多多益善,而应对分校的招生规模和分校数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如果名校所办分校数量过度扩张,这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生态不免会有拔苗助长之嫌,也有悖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容易演化成由各个名校所办的分校对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的地区性争夺,这不仅对本地区教育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对于名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名校办分校,把分校办成名校,从政策出台的本意上讲,是为了缓解一个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它欲使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此举首要的是一种公益驱动而不是利益驱动,而且,这也是名校传播自己优秀学校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它迎合了人们对优质学校文化资源的大众消费心理,不仅满足了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需求,毕竟先进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与此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读名校,成名人”的心理想象,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需要提醒的一点在于,名校办分校易,而把分校办成名校却难,如果对名校办分校不加以科学规划,那么,直到分校满天飞的时候,恐怕“受伤的”不只是大众,还包括名校自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