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作为“一种广泛的经济、政治、社会、技术以及科学的趋势和力量”正引领着世界发展的潮流,带动了人才、资源、信息、技术、资本的全球流动与配置。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个国家都在谋划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若从国家或组织的角度讲,国际化指的是国家或组织遵循有关国际规则,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和开展各种项目,参与国际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从而在国际上占得相应地位,获得相应利益的过程。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顺应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我国教育国际化在高等教育领域日臻成熟,但囿于“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有其培养公民国家认同等特殊任务”的考虑,使我们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尚未予以深层次的思考,在国际化成为热潮的今天,这些问题亟待厘清。
一、基础教育是否必须国际化
基础教育是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直接关系着一代新人的发展水平和全体国民的素质水平,是各级各类人才发展需要接受的基本教育。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出于基础教育特殊性的考虑,有人顾虑,随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甚至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学者燕国材就认为:“教育从来就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任何国家的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为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建设服务的人才。”也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基础教育国际化,认为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无非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其殖民统治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已,教育在增进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的同时,也是现时西方发达国家殖民统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文化殖民的一种重要途径”。
以上担忧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教育服务的全球化贸易和教育资源的全球化争夺,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人才的竞争已由高等教育下移到基础教育,围绕开展基础教育的资源、人才、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凸显,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我国加入WTO,为我国参与教育服务的国际竞争搭建了平台,同时也向其他WTO成员国做出了教育服务承诺,有限开放了我国的教育市场。虽然,目前我国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教育没有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但是,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小学、初中教育必将实施有限的开放,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处于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础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基础教育国际化也在快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使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上更多地包含了国际化内容,促进了教育内容和课程的国际化,吸引了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携子女来我国接受具备国际标准的基础教育,壮大了我国中小学生赴境外留学的规模,扩大了我国基础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在全球化的推动之下,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也应与时俱进,深入推进。这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明确的战略策略,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第二,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提升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和比重,把课程国际化作为实现整个基础教育国际化、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第三,推进形式和手段多样化,通过在本国建立国际学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设立分校、不同国家学校之间学分互换、网络和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拓展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第四,集聚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基础教育良好的国际影响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吸收借鉴国外基础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加强宣传,以吸引全球的眼光关注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而不断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二者是怎样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各国基础教育要有国际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开放本国的教育市场,吸纳他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基础教育的民族化则是在全球化背景和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固守本国基础教育的特质。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发展趋势,是更为活跃和能动的因素,基础教育的民族化是各个国家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是相对稳定和被动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张力、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的观点认为,若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面临着两难的境地,这表现为本国基础教育的民族化往往会受到国际化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坚持固守,那么国际化的进程就会减缓,如果采取全面开放,那么民族化的特点也将消失殆尽。
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在这方面,学者吴定初有着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基础教育的国际化要以民族化为前提。虽然我们强调教育国际化重在提高和发展自己,但如果缺乏对中国教育现实的深刻了解和分析,盲目引进,极有可能出现‘圆凿方枘’的结果。同时,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肯定民族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想境界是,通过与他国平等交流与合作,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发展中国的基础教育并扩大国际影响。”与此同时,“基础教育的民族化必须具有清晰的国际化走向的意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国外先进的、有益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
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基础教育的民族化并不排斥国际化,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基础教育的民族化。基础教育的民族化,主旨是强调保持、保护和发扬本民族的基础教育优秀传统,即在本民族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优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制度等,体现本国、本民族的特色、个性,它本身也有一个自我发展、转型、创新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国际化中的一个有效因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化。我们如果人为地、过分地强调民族化或特色化,或者有意无意地以特色化来拒绝和抵制国际化,就不可能提高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这样的民族化也只能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因此,基础教育只有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重塑民族化,这样的民族化才是真正的民族化,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化,才能从根本上体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普遍共识。
民族的教育既要融入国际化的进程,又要在国际化中不迷失自己,保全和发展自身的独特个性,这应是我们的根本立场。就我国而言,如何实现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二者之间的平衡,有论者认为,基本的应对策略是“坚持邓小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个面向’,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基本思想就是要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而‘三个面向’的话语背后,还有两个隐在的话语——一是‘我’在面向,二是在面向过程中要实现‘我’的发展,即要借助一个开放的环境,完成教育的不失主体性的自主发展”。“三个面向”是对我们科学认识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关系的完整诠释,对于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三、如何认识我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
在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成了时髦话语。建立国际学校、引进国外课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对外的人员交流和活动、强化外语教学、参与国际教育评价项目等都被看作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和标志。当前,在我国香港和内地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苏州等地,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比较成熟,国际化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些地区纷纷提出要与国际接轨。
不可否认,各种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而且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似乎对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认识仍缺乏深入的探讨。基础教育要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至少要对以下两个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接国际的什么“轨”?我们说与国际接轨的潜台词是指我们的基础教育已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条件、达到了可以与国际接轨的水平。而实际上,我们的基础教育和国际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的。我们应把“国际”看作是世界上发达、先进教育的代名词,而并不是指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国际组织。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教育先进与否的终极性指标在于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能力上。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国际之轨”从根本上来说,指的是在人才培养的能力上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级各类教育,它具体又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和课程、教师教育、教育评价、教育技术、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
第二,怎样才能接轨?基础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其根本要求是我们要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改革,在人才培养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水平决定的。如果从一个城市的角度来说,基础教育要与国际接轨,这与该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密切相关。显然,国际化水平越高的城市,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条件就越成熟。当前,从整个国家层面上来说,我们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在理念更新层面上,要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学习消化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对教育理念、思想的本土化改造,以避免“水土不服”;在制度改革层面上,以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为首要任务,加紧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不断扩大教育开放;在教育实施层面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否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流动、竞争已逐渐冲破了地区、国家的界限,正在向全球拓展。国际化人才必将成为人才竞争的焦点。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向,对于国家民族的强大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教育开放的不断扩大,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适应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规划纲要》对什么是国际化人才给予了清晰的界定,而怎样培养国际化人才就成为了我们思考的焦点所在。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育与外部的关系上看,它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创设适合国际化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经济、文化、制度和政策环境;从教育内部看,培养国际化人才,不只是某一级教育或某一类教育所能单独完成的,它需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这是因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应是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教育在人身上综合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化人才的成型应该在高等教育阶段,但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如果从高等教育开始就为时过晚,它必须向下延伸到基础教育,即培养国际化人才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基础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拥有国际视野,学习国际多元文化,培养国际意识的关键期。“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要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及为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理念。教育既要培养‘个体’的人,又要培养‘国家’的人和‘全球’的人。”因此,我们只有抓住基础教育这个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才能为培养既能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