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教与学的理念、技术、方法、资源等层出不穷,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信息化与新课程改革。在这场变革中,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的概念被赋予了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们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因此,在这场变革中,对于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应理所当然地将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学校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为此,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备受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我国在200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2]。”事实上,从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从国家到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就非常关注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的组织主体除了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外,其他机构和单位也越来越多,比如中国教育电视台、TCL、Intel、微软、IBM等机构和企业,都广泛参与其中;培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集中培训,邀请教育专家为教师做报告、讲座,函授培训等,培训内容、方式、持续时间也各有不同。
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已经有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但是,培训效果并不乐观,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层面上,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在学科教学中。直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就是要研究教师如何在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的专业要求,为进一步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将有利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对指导和规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标准》为依据,教育部师范司于2005年4月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此项计划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并为此开展大规模的培训。计划在2005—2007年间,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于2005年7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培训大纲》)是进行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建设和开展培训的基本依据,是组织培训评估和制定考试大纲的重要依据。教学人员的中级和高级大纲,以及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大纲也将陆续颁布[3]。
为适应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需要,2005年6月教育部师范司审定通过了两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建设方案,并于9月中下旬分别在江苏省仪征市和河南省鹤壁市进行了面向教学人员的初级版教材的试用培训工作。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九五”以来,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都有了很大发展,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教师对革新教育思想、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迫切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目前也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培训。然而众多公开发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不容乐观。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北京、上海、天津、长春、吉林等省市的17所各类中小学校和电教馆。数据分析表明:
①目前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好地运用常规媒体,但是还不能掌握新出现的教学媒体;
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数教师基本上还是凭经验来设计,而且只能考虑教学中的几个因素,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特征、选择教学策略等,还不能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4]。
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2003年一项调查报告显示:57.4%的教师学过“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1%的教师学过“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45.2%的教师学过“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23.9%的教师学过“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学过“各种教学媒体的操作与使用方法”的教师有22%;38.7%的教师学过“教学软件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对于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41.3%的教师认为培训中存在“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体系”的缺点;38.7%的教师认为“培训的教学内容没有理论联系实际”;49.7%的教师认为“缺少实际动手能力训练”;还有18.7%的教师认为“培训的目的不明确”[5]。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教师都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为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很有必要。然而,由于以前的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评价方式不统一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教育技术培训普及率不高;教育技术培训组织形式纷繁复杂,有的培训流于形式;培训的内容参差不齐,有的过于肤浅;培训时间不足;等等。
因此,在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标准》。《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所有参与教师教育的培训机构和单位,确定统一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质量要求和认证资格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有了《标准》之后,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对1 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呢?首先我们应该对在以前的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三、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是: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工作也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但是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其优势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地传授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集中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实习+个人综合运用知识”仍然是培训中的主导,其隐含的意义是教师学习了教育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就等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讲授型的培训难以直接触及每个教师的内隐理论,无法将其转化为教育行为。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能长期地、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二)培训的重心存在偏移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重技术能力的培养,轻教育教学的应用。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理论内容的学习投入欠缺。加之对工具的掌握可以很快见到实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心一般都放在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方面,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内容与方法的链接能力等理论与应用层面的培训有所欠缺。培训重心的偏移使教育技术的培训成为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容易导致“训不致用”的结果。
(三)短期培训的受益面有限
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在职教师短期培训,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高校或聘请专家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由于此培训方式要求受训教师“脱产”一段时间,需采用轮训的方式进行,轮训的周期较长,一般学校都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以期能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而短期培训模式的受益面是非常有限的。
(四)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它们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工作实际之间产生冲突了发生矛盾。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经历了迷茫、了解、接受、反思的心理变化之后,一般都会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作用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的讲解很有道理,并且会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是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出现了听到了不等于知道,知道了不等于认可,认可了不等于真正去做,做了不等于能做好,做好了不等于能坚持的结果。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的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6]。
基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培训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不单是让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要让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方法所持的态度,由原来的怀疑、惧怕,转变为认同、欣赏,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中能够积极地、恰当地、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些理念、方式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6年1月,笔者参与了导师祝智庭教授主编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以下简称《教程》)的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根据对教师专业工作的理解和分析,提炼出了一系列教师日常面对的工作场景,依据工作线索来安排学习内容序列。并通过设计游戏、专家访谈、学员互访、小组研讨、墙报展示、辩论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学员在参与中领悟教育技术的理念,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将培训中习得的理念技能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参与式培训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参与者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并能够采取行动改善现状的互动学习过程。与以往的培训相比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显著不同。
其一,是强调平等参与,共同合作。通过对于事情的决策、设计、规划、实施、评价等过程,使有关人员的自主性、自信心、自尊获得提高。
其二,是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培训中让教师参与的方法主要有讨论、观摩、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操作、辩论等。运用这些方法使参与者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能够在今后的行为中渗透这些思想与方法。
其三,是参与可以促进受训者的投入。任何长期、艰苦、坚持不懈的努力都来自人的内心,而不是某种外来的思想。培训不仅是解决知道相关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采用“动心之术”,让受训的教师从心底深处乐于接受教育技术的学习,从认知、情感、行为上投入到培训中,这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动力和基础。
其四,是参与式培训重视已有经验,尊重多元的形式与结果。参与式培训的对象是具有工作经验的成人,培训主题应和他们的日常工作有紧密的联系,从而可以引发受训者思考。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背景各异,通过观点的彼此分享从他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可以多角度地审视问题,重新整合自己的知识,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受训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新的体验,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
笔者于2006年1月参与了国家级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于2006年7月参与了江苏省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实践证明,让教师在参与中体验与行动,分析教师的培训需求、尊重教师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将短期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为一体,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