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住惯了都市的青年到乡间一家亲戚家里过暑假,那亲戚家里种植着一些花木,跑出门去,又随处可以见到田亩和树林,他开始对植物发生了兴趣,时时去观察它们。真的,他还是第一次同植物亲近呢。在都市里,他看见的是鸽子笼似的房屋,灰白色的水门汀地,以及车来人往的街道,只有学校廊下排列着的几盆花是他仅见的植物。现在他每天和各种植物为伴,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随时有新的解悟。他看见多数植物的新芽从叶柄的地方生出来,纠正了他以前的见解,在以前,他以为新芽的萌生处所全是没有规律的。他又看见一些植物的花蕾早已预备在枝头了,如山茶的花期在冬春之交,绣球的花期比山茶还迟一点,但是在夏季都有了花蕾,这使他觉悟向来的错误,在向来,他以为一切植物的花蕾都要到了花期才生出来的。一天,他把他的新经验告诉我们,说:“关于这些,植物教科书上都没有提起,莫怪我要误会了。若不是这个暑假有了观察的机会,这种误会不知道要延长到什么时候呢!”
我们相信一个农家的孩子或是种花的园丁决不会有这种误会。他们并没有读过植物教科书,甚至不知道有植物什么的名词。而郑重其事地,为了研究植物而读了植物教科书的,偏会发生这种算不得轻微的误会。可见仅仅读植物教科书决不是研究植物的妥当办法了。
依通常说,学生所要求的是知识。说得更切实一点,那便是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必须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里,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有所作为,才算真个取得了生活经验。外界的一切“杂然并陈”,为摄取的方便起见,不得不把它们分个门类,于是学校里就有了各种的科目。每一种科目如果漫然去学习研究,势必混乱而没有头绪,为有所依据起见,不得不给他定一个纲领,于是学校里就有了各种的教科书。读教科书并不是进学校的最后目的,最后目的乃在取得生活经验。必须一方面依据教科书上所定的纲领,一方面不忘记和“杂然并陈”的外界的一切打交涉,这个最后目的才可以达到。仅仅知道一些文字记录下来的纲领,此外再不做什么功夫,那是绝对不行的。
仅仅读植物教科书而不去亲近植物,只能算没有懂得植物。像前面说起的青年那样,直到同植物亲近之后,他才觉悟从前见解的错误,他才真个懂得了植物。教科书只是文字而已,间或插一些图片,也不过一瞬间的静态,不要说万万传达不出事物的真相,就是和活动影片比较,也相差很远。往往有这么一种情形:实地观察原可以一目了然的,教科书中连篇累牍写了一大堆还是不能教人明白。这不一定由于编书的人本领差,要知道文字的功用自有它的限度。还有,譬如读生理教科书,一章是消化系统,一章是循环系统,如果不去取一匹动物来解剖,也不省察自己的身体来理会,定会设想这些系统是各个独立的,谁和谁没有关系,好像都市中埋在地底下的排水管和电线管。这也不能怪编书的人,身体中的各个系统原是息息相关的,可是编书总得分了开来一章章地编。最要紧的是教者学者都要认清楚:教科书不过是个纲领,是宾,真实的事事物物才是教学的材料,是主。教明白了教科书,记清楚了教科书,算不得数。必须学者真个懂得了真实的事事物物,方才是教者教到了家,学者学到了家。
不仅理科方面的科目如此,其他科目也是一样。试把国文来说。国文,好像全是书本上文字上的功夫了,然而它和实际生活也密切地联系着。你研究一句句法,必得问实际生活中这样说法是不是妥当,你研究一个字眼,必得问实际生活中这个字眼该怎么使用,这才读一篇文章得到一篇的好处。如果你不问这一些,单从书本上文字上去揣摩,玩弄什么神妙呀生动呀那一套把戏,那只能做成功一个书呆子而已,读完一部国文教科书准保你写不来一张字条子。
读者诸君中间有相信读教科书便是进学校的最后目的的吗?如果有,我们特地在此提出劝告:快把这个信念丢开了吧,因为这是个要不得的信念。教科书好比一张旅行的路程单,你要熟识那些地方必须亲自到那些地方去旅行,不能够单单记住一张路程单。
1936年10月1日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