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全孩子人格

健全孩子人格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良的情绪能够激活体内的有害物质,击溃机体的保护组织,破坏人体免疫力。良好人格是身体健康的基础。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对各界名人进行广泛的调查后认为,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是由于他们卓越的学识和专业技术,85%靠的是不凡的人格心理素质。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现有的重智能、轻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了种种误区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张奇婷

一、人格概述

人格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照此解释,事实上,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我国古代汉语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是有“人性”“人品”“品格”等词。最早讲到“人性”的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心理学大词典》中说:“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G.Allport)列举出50种不同的定义,足见人格概念中的分歧,同时也表明了人格的复杂性。但众多定义中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看法,即认为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念。他归纳总结了前人对人格概念的探讨,提出了对人格较为全面的定义。他认为,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具体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这是指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不仅仅表现在某些个别的心理或行为上,而更主要地表现在整个思维和行为模式上,这样的差别,使得人与人得以区别开来。当然我们并不否定人与人之间在某些心理或行为特征上有共同性,但从整体上来讲,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不健全的人格存在的问题

人格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人格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模式,这种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生成、促进、催化的作用。不良的情绪能够激活体内的有害物质,击溃机体的保护组织,破坏人体免疫力。中国传统医学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即是由于个性心理的不完善和扭曲,进而可能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促使更多的一系列功能性紊乱,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中枢神经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感知觉发生异常,思维发生异常和紊乱,进而就成为幻听、幻觉、幻想的基础,成为精神障碍的根源。这就是病态心理发生的机理。

良好人格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根据美国幽默治疗协会的研究指出,当大脑处于轻松快乐的状态时,会自然分泌出内啡肽,此种荷尔蒙有对抗疾病入侵的防御机能,并负责将愉快的感觉往体内传递,进而激活各种器官组织顺畅运行,可使人保持年轻、快乐、健康。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对各界名人进行广泛的调查后认为,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是由于他们卓越的学识和专业技术,85%靠的是不凡的人格心理素质。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后走向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

三、人格教育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作整体性的解释。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四、现实中的问题

教育的功能在于教书育人,然而如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在学生中颇为流行,学生普遍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据北京市中学生体质调研组对数十所中学的学生所进行的心理卫生调查,当前中学生中生活上常感孤独的人数比例为11.3%,有时感到孤独的为65.7%;想远离亲友而独自生活的为37%;对自己的未来很缺乏信心的为13%,信心不足的为25%;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的为7%。另有心理学家曾对全国近3000名大学生、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感到经常“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 55.92%的学生感到经常“对面临的事情过分苦恼和烦闷”; 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和交往;62.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常感孤立无援”; 46.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经常心烦意乱,感到无法忍受”。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现有的重智能、轻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了种种误区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人都会有自我防御机制,所以遇到问题、遇到困难,学生往往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缓解:①压抑——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弗洛伊德将它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因为所有其他自我防御机制要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应用压抑作用。压抑作用把那些激起焦虑的思想滞留在潜意识中,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压抑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的压制;二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的压制。②移置(替代)——是用那些不会激起焦虑的目标替代会引起焦虑的目标。如果移置作用有助于社会的积极发展,它就称为升华。③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④隔离——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或情感隔离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⑤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五、通过学校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学习与教育因素、主观努力因素。比如环境因素:孔子十分重视熏陶对人格形成与完善的作用。因此,他提倡“择邻处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等培养良好人格的方法。对于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孔子说了一段形象与精辟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对于教师,应更加注重教育时的学习与教育因素。作为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与教育对人格形成与完善的作用,他主张“学而知之”“学而不厌”“敏以求之”等,认为“不好学”,就不能真正形成仁、知、直、勇、刚等各种优良品德,反而会养成愚、荡(放荡)、贼(祸害)、绞(说话尖刻)、乱(捣乱)、狂(狂妄)等不良品德。

鼓励学生主观努力。依据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影响人格发展的第四个因素是主观努力因素。他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论语·述而》)这两段话明确地指出,一个人品行的好与坏,关键还在于自己,取决于他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塑造自己。

人们把孩子上学称为“读书”。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任何的学习内容都有情感因素,所有课程和教学都有价值取向的问题,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有情感支撑。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每一位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的使命。

一个人的人格及其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前后一贯性,空间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某人个性比较急躁,他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很可能也还是这样。同样这个人在学习上比较急躁,工作中也是这样,甚至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急躁。这就是所谓人格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这个人有时在某种场合偶尔也会表现得比较沉稳。这时我们会说:他的举止不像他本人。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也并不意味着它一成不变,我们相信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人格都具有可塑造性和可变性。

六、总结

人格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格心理现象,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方面的心理或行为特点,这些心理特点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即人格心理结构。要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规律,也就是要了解人格心理特征及其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条件,发展规律与阶段性等。

因此,如何提升学生个人的价值,完善健全人格,是每个教师一辈子都要钻研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