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努力实现基础课程校本化的同时,大力开发拓展型、研(探)究型课程。采用“区域统筹、学校自主,区校同步、各有侧重,点面结合、共建共享”策略,建设了多元化的校本和区本课程。校本课程侧重于本校的实际,先行开发有基础、有特色的课程;区本课程侧重于共性的需求,集中开发有难度、有急需的课程,提供了学生学习必需的课程和学生成长所需的滋养。
一、精彩纷呈的校本课程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上海市教委分别举办中、小学校本课程展示活动。全区共收到371门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涉及人文、体育、心理、艺术、科技、生活等众多方面,精彩纷呈,有些已成为经典和品牌校本课程。撷取部分,以飨众人。
(一)综合育人的系列课程
南洋模范中学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文化积淀深厚的百年老校。在信息迅速更新的21世纪,他们把握基础教育教学的内涵,致力于“学习型、温馨型、数字化、国际化”现代学校的建设目标,激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把教师的学养、践行、积累呈现出来。2011年,他们开发了校园文化、拓展教材、校本教材三大系列42门校本课程。丰富的校本课程,凸显了育人的核心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唱响了南模的特色品牌。如:《走近交响音乐》课程,造就了专业水平很高的交响乐团,屡屡在国内外重大比赛活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连续四届获得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学器乐组一等奖,2012年3月获奥地利维也纳第三十五届国际青年音乐节金奖第一名。《南模篮球校本教程》培养了包括姚明在内的许多篮球明星运动员。学校几乎囊括了所有上海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冠军,并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上海市“新优质学校”,他们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建立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体系,包括德育类、语言与文学类、科学与技术类、文化与艺术类、体质与健康类、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类、自我效能类等,并形成了“多元的课程、多样的学习、多彩的活动”和“网上共享、网上选修、网上评价”的课程实施的模式与机制。课程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如科技类探究型校本课程《中学生“玩”科学》,将课程分成“学习篇”“实践篇”“研究篇”三个版块,实现“知—行—能”的递进与融合,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且获多项二、三等奖。
(二)修心养性的德育课程
西南位育中学把“树民族之根、立中华之魂”的理念,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开发了丰富的校本特色课程。其中,《五常新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以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为纲,以学生心智发展的年龄梯度为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形成了系列化的德育课程。课程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信得过的人”“做一个能担当的人”三个主题,开发了上编、中编、下编三册教材,共32讲。2012年9月开始在各年级使用。
《小鲤鱼》德育课程是上海小学的校本特色课程,以此培养学生“善于学习,智者不惑;诚于做人,仁者不忧;敢于担当,勇者不惧”的良好品质。课程以上海小学的吉祥物“小鲤鱼”命名,由服务课程、体验课程、校史课程三大版块构成,在五个年级利用每周的快乐活动日开展系列活动。“服务课程”,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校园,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社会人;“体验课程”,让学生们参与实践体验,感受成长快乐;“校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环境、信息、人文,积极投身学校的各项活动。
龙漕中学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工读学校,针对思想行为、学习基础、心理状况存在严重偏差的特殊学生,他们开发了《钟表技术》实用课程,这一课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缓释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重塑、心态得到重整、潜能得到释放。课程实施4年,一批学生取得了钟表初级证书,众多学生考入国家重点中专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相关专业。
(三)动手实践的科学课程
徐汇中学是沪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秉承“崇尚科学,锐意创新”的传统,在上海基础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创办了“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所开发的《砺行》校本课程,涉及微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安全与生物信息等五大科学前沿领域8个项目。“十二五”期间,有多名学生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
南洋模范中学的《环境科技探索》研究型课程,涉及信息类、工程类、环保类多领域的研究,已获得23项专利,做出10项发明。在污染河道治理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内多项大奖,有十几项实际应用于河道治理。学校继2006年获得“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奖”水科技发明一等奖后,2014年又夺得“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奖”中国赛区选拔赛特等奖,再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
(四)怡情健身的艺体课程
徐汇中学的校本课程形成了八大系列,成为全国课程改革特色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其中艺术课程《怡情》,包括舞蹈、民乐、合唱、室内乐等,培育了一大批素养非凡的艺术特长学生。2012年7月,舞蹈团参加上海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专场比赛,获得一等奖;2012年,民乐团被教育部指定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学代表团赴意大利交流演出,2015年12月参加第十一届“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荣膺最佳演奏奖;2014年8月,合唱团受邀参加了美国圣地亚哥音乐节;室内乐团在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艺术单项比赛中,获得独奏金奖和重奏金奖。
紫竹园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1998年开始走上美术特色立校之路,他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有《素描基础》《色彩写生基础》《美术欣赏》《色彩静物·单个与组合》《简易色彩写生》《版画》《陶艺》《篆刻》等,一些课程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学生开辟了从美术“零基础”走向艺术“象牙塔”的宽广通道。2014年,学校被中国美术学院授予上海市唯一的“生源基地实验学校”,2015年2月学校成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单位。
向阳小学地处市中心,寸土寸金,没有正规的足球场,但是学校开发的《三人制小足球》课程,独创了“篮球场上踢足球”,使得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被徐汇区教育局确定为学校的“一校一品”,形成独树一帜的“快乐运动、快乐足球”校园文化。学校被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上海市布点学校”。洪雨露校长也因此获得上海市“2015年度最佳体育贡献校长奖”。
汾阳中学以“唤醒每个人的潜能”为办学的价值追求,自主开发了《花样跳绳》《绳操》《乒乓》等体育课程,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开发了《书雕》《图形想象》《彩泥制作》《中国画》《魅力书法》等艺术课程。“花样跳绳”,通过“星级达标”以及“以学生名字命名创新跳法”等活动,创编了几十种花样跳法,上海电视台曾作过专题节目报道,先后受邀参加了上海市“2011年春节全民健身大拜年”、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身边的达人》节目拍摄、上海市学校少年宫集中展示等十几项活动。
(五)多元发展的融合课程
世界外国语中学是以“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目标的民办学校,立足培养具有“爱心、优雅、大气”品质的学生,着力开发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中西融合的校本课程,已形成语文阅读课程、艺术表演课程、思维课程、双语课程、“世外星空”等十多门课程。《世外音乐》是学校最先开发的校本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外国音乐、声乐艺术、戏剧艺术四大专业,自2011年9月启动以来,日臻完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的经典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学校特色、文化特性、学生特长的鲜明特色。
逸夫小学的《小学生学陶艺》课程,是一门集科学、文化、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创新设计、动手操作、陶冶情操、欣赏评鉴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课程。分年级制订了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内容涉及动物造型、人物头像、建筑设计、几何图形、文房宝具等,每一内容分为欣赏、构想、制作和自我评价四个版块。将中国陶艺引进小学课堂,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文化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实现学校“尚德、益智、添能、立人”理念,全面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的极好载体。2011—2015年,学校师生在全国劳技和陶艺创新赛中有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在上海的相关比赛中,共有9人次获得一等奖、19人次获得二等奖、30人次获得三等奖。
(六)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
东安二小的《沪语童谣》课程,以语言难易为序,整合文化元素,分为地理文化、学习文化、弄堂文化、饮食文化和展望新上海文化等主题,以朗朗上口的沪语童谣为主要载体,通过走进情境、学读童谣、了解文化、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沪语的兴趣,激发热爱上海的情感,感受上海方言的韵味、感悟海派文化的特点。该课程于2013年获全国校本课程设计一等奖。
徐汇区世界小学周边共有700多栋老洋房,包括宋庆龄故居、黄兴故居、丁香花园、湖南别墅等,是让学生感知历史变故、传承革命精神、品味文化遗产、树立保护意识的珍贵资源。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了《探踪身边的老洋房》系列校本课程,并在每年5月开设“老洋房节”,把课堂搬进社区,让学生走进老房,知晓老洋房里的人和事。2015年,《不动的美丽洋房,生动的爱国课堂》获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课程优秀案例奖。
南洋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巴金是他们早期的校友,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百余部作品,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是中国文化之精髓。学校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开发了《阅读巴金》《走近巴金》《巴金著作研究》等校本课程,并组织活动,让学生品读经典,感悟人生、传承文化。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改革家,被尊为布业的始祖。她所创生的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处黄道婆出生地附近的园南中学开发了《衣被天下——黄道婆》《学习纺车技艺,传承棉纺文化》校本课程。2013年,该课程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2014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
纵观这些校本课程,其值得借鉴的价值取向大致包括:学生发展之需、教师专业之长、学校特色之优、传统文化之根、科学探究之真、教育未来之要。
二、成效凸显的区本课程
区本课程要满足区域内广大学校课程配置的多元化需要,其开发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尤其是针对客观存在的学校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学生身体素质较弱、创新意识较低、心理问题较多等问题,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团队作用,建设并实施适合的课程,更是迫切需求。我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了三类课程。
(一)强身健体类课程
2008年我区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数据给我们以较大震动,全区合格率仅为85.2%,其中,初中男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合格率不到80%,高中女生柔韧、力量指数合格率仅达到58%。我们意识到必须加强学生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此,在区教育局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与体育局合作,共同开发了《中小学体育游戏活动》《跳绳》,小学段《我们去游泳》、初中段《排球》、高中段《篮球》等区本系列课程。课程要求突出趣味性、集体性、易行性、实用性,具有容易组织、参与人多、运动量大等特点。课程的实施避免了学校场地缺乏、师资不足的限制,保证了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的需要。在我区连续三年组织的“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专项飞行检查中校校达标。
“十二五”期间,2011—2014年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合格率比“十一五”期间明显提高,并逐年上升。
表3-2 2011年—2014年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结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青春期,不仅身体迅速生长发育,其心理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青春期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产生重大影响。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与徐汇区计划生育协会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动,每月在《徐汇报》健康专栏发表一篇青春期健康教育文章。2015年,经区教师进修学院张建国老师倡议和策划,我们把在《徐汇报》健康专栏发表的将近六年的文章重新梳理、归类,并配以漫画导入,编撰成《徐汇区青春期健康教育读本》区本课程,内容涉及青春期学生面临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二)设计制作类课程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教师进修学院开发了富有创意的设计制作和实验科学类课程,融入了时代内涵和生活元素,开发了以创新、实践(验)、体验为主的设计制作类区本课程,如:《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作》《数字影音制作技术》《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汽车模拟驾驶》《CAXA实体设计》《建筑与模型设计制作》和《生活中的化学》《初中生活与劳技》《旅游地理》《初中物理实验》等。部分课程由于专业和设施的要求较高,并非所有学校都能开设,供有条件的学校自主选择实施,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区域集中实施。学校自主选择可以与本校的校本课程互补,区域集中实施,可为每所学校每学期集中一周时间、安排两个年级。
区本课程建设既为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基础型课程的有效实施。如由特级教师赵谊伶老师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秉承“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改进和创新了许多实验。学生不但可以在课上做,还可以在课后或家中做,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从课内延续到课外、延伸到家庭。
(三)社会实践类课程
徐汇区域内,科教文化优势集聚,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社会实践资源丰富,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局推出了社会资源课程化开发项目。“十二五”期间,编制了《走入社会大课堂——徐汇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用书》,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三册,2013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套区本课程,实现了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各种教育活动有机整合,知识认知与社会体验有机融合,技能习得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各学段按照“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的特点,充分利用区域基地的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学习领域的融通”的原则,选取社会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性和实践性的环境,形成了全面育人、实践育人、整体育人的格局,使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课程由庄小凤局长主编,获2013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上这些课程的编制,一般经历目标研制、教材编撰、布点试用、专家认证、修改完善、推广应用等过程。
三、开放共享的网络课程
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了专题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经过市教委组织专家评审,2015年全市首批立项了18个专题教育课程。我区有三门课程列于其中,即将上线,供全市中小学师生共同使用。
(一)网络课程之一——《诚信伴我成长》
本课程由区教师进修学院曹娟娟老师主持编制。围绕诚信这一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置了五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分别对应一至五年级。一年级主要以家庭生活为背景,二年级主要以学校集体生活为背景,三年级主要以社区生活为背景,四、五年级主要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整个课程重点突出“不说谎话”“说到做到”“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还”“不隐瞒错误”“不要贪小便宜”“不要不懂装懂”“不弄虚作假”“不揽功推过”“做人要讲信用”等要点。
(二)网络课程之二——《环保美术作品创作(初中)》
本课程由区教师进修学院徐烂老师与南洋初中教师合作开发。课程聚焦“环保”主题,将艺术作品融入环境教育,通过工艺设计和作品的制作,组织了“可回收垃圾”的五个模块,通过“作品赏析”“垃圾分类”“创作小贴士”“动手学”四个版块落实学习内容。课程整体设计贴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对培养学生改善生态环境、合理节约利用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网络课程之三——《举手之劳的节约》
本课程由区教师进修学院俞慧文老师主持编制。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节约品质的关键期,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控能力的心理基础。课程分:“舌尖上的浪费”“让我们的生活多一片绿”“水是生命之源”“节电小达人”四个模块,从不浪费“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出发,让学生明白节约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体现“知行合一”,把节约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使节约理念成为生活习惯。
“十二五”期间,通过“引进“”改编”“原创”开发的各类区本、校本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探索出了“针对共同需求、统筹区校课程、整合优质资源、组织骨干编写、开展网络研训、创新实施方式”的工作运行机制,这为今后继续做好区本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撰稿人:倪志刚 审稿人:李文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