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化办学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将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结合成片进行统筹,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教师合理配置,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分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从而缩小差距,让同一学区里的“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精彩”。集团化办学是指在一个核心机构或品牌名校的牵头组织下,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组建学校共同体,在战略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与设施使用等方面实现共享、互通、合作、共生,进而实现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品牌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
2014年,徐汇区作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项目先行试点的四个区县之一率先选择了4个街道(凌云街道、康健街道、田林街道和虹梅街道)组成了3个学区(华理学区、康健学区和田林—虹梅学区),启动了学区化办学试点。这是徐汇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建高原、攀高峰”改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学区化办学新模式的实施,打破校际间原有的资源壁垒,树立公共治理观念,建立更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包括教师流动、教学管理、教师研训、考核评价、后勤服务等,努力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互助等方面有所突破,最终实现徐汇义务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为了加强对学区化办学工作的指导,徐汇区分别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教育局局长及各街镇办事处主任为组员的学区化办学工作推进指导小组和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分工负责指导学区化办学工作的实施,参与学区化办学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时了解工作动态,统筹推进学区化办学工作。各学区成立了由本学区内各学校校长、教育局代表、教师进修学院项目负责人、街镇代表、社区学校代表、社会资源代表、家长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学区化办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制定学区化办学工作实施计划和各项管理制度,指导学区内的相关重大活动,组织学区内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统筹协调学区内各种教育资源的使用等。我们启动了教师“蓄水池”计划,每个学区有6个编制用于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还制定了经费保障措施,确保各学区日常工作和相关项目的正常开展。
华理学区依托大学,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打造大中衔接、中小衔接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发展,理工见长”的特色课程群,培育“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同根文化。一是大学教师为中学生开设拓展型课程。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为中学生开设《药学》《跆拳道》《英语角》等拓展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深度。二是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学生参与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由大学教授指导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刻苦耐心的实验方法,提升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是培育“理工小博士”。让“理工小博士”们带着学校开发的物理科学小实验走进小学的课堂进行讲解,走进社区开放的活动教室进行宣教,既增强了小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提高了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四是建设工科类创新实验室。 目前,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已经建成“化学创新实验室”,编写了《工科》校本教材,物理创新实验室正在建设当中,生物创新实验室也正与大学密切商谈当中,较为完善的“工科”类创新实验室群正逐渐形成。五是加强学区内中小学教学联动,提高中小衔接的有效性,成立学科工作坊,发挥骨干教师对学区内青年教师的帮带作用。六是华理学区的各单位多次组织中小学生和教师参观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史陈列馆,寻找“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文化之根,组织学生参观材料博物馆,培养学生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康健学区把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和合格公民作为学区化办学的核心目标,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国际课程的融合,并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积极打造“康健教育,教育康健”的特色品牌。康健学区正稳步推进包括古诗文“诵吟唱”教学进课堂、优秀传统文化绘本阅读、中华武术大家练、笔墨雅韵书画类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人人学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学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依托学区内两所民办学校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和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在国际课程实施方面的优势,由两所学校牵头开发和推进本学区的中外国际融合课程。 目前康健学区的多所学校参与STEM+课程项目,各个学校也都在试点艺术和科技两块的国际融合课程,希望通过中外国际融合课程在各所学校的实施推进,培养学区内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成立了以各所学校为基地校的“少年科学研究所”和“康健学区少年科学院”,营造康健学区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科技特色课程和科学体验活动为载体,对本学区内的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态度、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与习惯的培养,提升学区内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组织《首届“康健杯”康健学区中小学师生诗歌创作朗诵大赛》,以诗歌创作、朗诵为途径,通过对康健社区人文景观、社区文明、邻里和睦、社区发展、康乐工程等内容的观察与感悟,不断增强学区内中小学师生的人文素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田林—虹梅学区以首席负责课题化的推进方式引领学区化办学实践,以“德润田林”为蓝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德育一体化,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提升整个学区的教育品质。学区共立项了18个课题,命名了18位首席教师,实行首席教师负责制,实现项目化管理。通过分步推进,化整为零,让抽象的工作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分解成可操作的项目,促进各个学校及其骨干自觉主动投入,建成了一支稳定的学区化办学骨干团队;学区杂志《实践与创新》正式创刊,开辟了“学区新闻”“教学前沿”“学生天地”“企业之窗”“社区广交”等9个专栏,成为学区内一线教师交流分享的精神文化园地;以西南位育中学的《德润田林》项目为基础,提升为“田林—虹梅学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区一体化协作共享机制”的研究课题,建立了中小学协同机制、家校协同机制、社区协同机制、展示研讨机制。从学校特色基础(纸艺、皮影、竹里馆等)、教育基地(核工程研究院、隧道工程设计院、市环境科学院等)和人文资源(光启纪念馆、土家湾博物馆、龙华烈士陵园等)的共建共享入手,尝试实行跨校的特色选修课程,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并把西南位育中学自编的德育校本教材《五常新说》,作为学区十所学校德育的共享教材。
2015年,根据市教委“关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徐汇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际需要,徐汇教育进一步扩大了学区化办学试点,新成立了2个学区:由徐家汇街道和枫林街道组成的“徐家汇—枫林学区”及由天平街道和湖南街道组成的“天平—湖南学区”,学区化办学覆盖率达到70%。 2016年将剩余的5个街镇全部纳入到学区化办学行列中,龙华街道和斜土街道组成“滨江学区”,长桥街道和华泾镇组成“长桥—华泾学区”,漕河泾街道并入“康健学区”,届时将实现学区化办学的全覆盖。
学区化办学是实现徐汇教育“建高原”改革战略的重大举措,而集团化办学则是实现徐汇教育“攀高峰”改革战略的主要抓手。2015年,徐汇教育成立了“南模教育集团”,探索建立跨体制的教育集团,以集团内品牌名校为引领,建立学校集群式发展机制,形成集团成员学校间课程体系与办学优势互补、教师队伍与教育资源共享的学校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提升区属优质学校的影响力,做强做大徐汇教育“高峰”项目。
为了保障集团化办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徐汇教育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集团化办学领导小组,负责集团化办学的调研、政策制订、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建立了由教院、教育局各职能科室、督导室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有关集团化办学会议,解决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建立了专业支持制度,充分发挥教院教研与科研部门的自身优势,指导设计和开展基于集团的各类教研和科研活动,引导集团提升内涵。教育集团内部建立了理事会管理模式,制订理事会章程,全面负责集团化办学各项工作的开展。
“南模教育集团”将在理念引领、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资源共享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在办学实践中努力做到“五高”:理念引领达到新高度,文化培育攀登新高峰,课程建设争创高端,教师发展形成高地,资源共享产生高附加值。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践起始于“十二五”后期,将贯穿于整个“十三五”,必将迎来硕果累累。
(撰稿人:浦正权 审稿人:于东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