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学生发展诉求的课程,需要提升品质和完善架构
回想项目启动之时,杨浦区各校在课程建设上虽然做了大胆的尝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课程的管理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杨浦区对12所“课程建设试点校”和12所“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立项学校”进行了调研(其中7所学校兼属两类),调研结果显示:①学校课程计划编制不够严谨规范,学校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和一致性有待完善。具体表现为一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之间缺乏内在的一致性;没有将立项项目置于学校课程计划的整体框架下予以考察,而是就项目论项目,缺乏课程领导视角的统领,一定程度上导致项目研究游离于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之外;部分学校课程体系中三类课程发展不平衡,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性程度不够,同时,拓展性课程的可供选择性又颇为狭窄,多为学科拓展;基于学生多元需求和兴趣爱好的拓展型课程比重较小,而研究型课程“主要是老师设计并进行讲授”或“主要是在老师预先设计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②立项项目研究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有待加强,具体表现为部分项目所涉及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是对已有做法的移植,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难以体现出应有的先进性和相应的辐射性;在采用行动研究这一项目研究的核心方法时缺乏规范,没有落实“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路线,致使项目因得不到及时调整而在偏离目标的轨道上运行。特别是缺乏对行动效果的系统反思和实证性的数据支撑,课题研究仍限于经验层面的运作。③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尚需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品质,虽然学校特色课程对支撑个性办学有一定回应,但总体看课程要素不够完整,品质还不够优良,对区域示范的“潜力”功能还不明显。虽然校本课程的数量予以保证了,但支持学校个性与特色发展的主干课程却不够突出。④课程建设的基点尚需进一步转向学生发展诉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现从“学科”到“学生”、从“教”到“学”的重心转移。此外,根据我们从学生座谈渠道的了解,有的学校实际课时总量超出了上海市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规定,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现象改观不大。学业压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减负增效的措施尚须进一步落实。立足杨浦区的价值定位,学生创新素养本应是教育改革着力凸显的重点,然而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却明显与其关联甚少,因此要求区域承担起监督与指导的职能,为学校课程建设的计划、开发、实施、评价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与把关。保障其课程体系的规范化,同时兼顾课程实施质量,注重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相联结,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与发展的课程体系。
2.承担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教师,需要新课程与新平台
根据区教研室对各学段开展的调研结果,在实施“二期”课改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杨浦区绝大部分学校把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常规教研方式。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与深入推进,由于学校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的差异,以及中、高考升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杨浦区基层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碰到不少问题,主要有:①教研以研究的眼光不断反思和调整自身的教研过程,努力创新教研工作模式还略显不足,其观念和方式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②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对教研投入缺乏热情,有学术质量的合作研究不够;③教研组、备课组内缺乏领军人物,所谓的“同伴互助”不少是低水平的经验重复;④区域专业引领人员相对不足,难以经常性地深入学校指导教研;⑤某些规模较小的学校中部分学科教师单人独撑,无法开展专业业务学习和研究;⑥校本教研形式单一,大多囿于校内而缺乏开放系统;⑦校际教研活动涉及面有限,且部分校际教研活动仅局限于教学指导的经验层面,缺乏教研的深度;⑧区域为教师创设一种敢想、敢做、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宽松的教研氛围,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和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服务还有待提高。综合来说,教研形式单一和内容陈旧导致校本教研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因此需要从区域层面着手加强学校课程领导,改变原有校本教研形式单一、内容单薄、留于浅表的局面。
3.体现课程领导实效的课程实施,需要课堂教学的转型与变革
思考杨浦区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效,尽管学生的学业成就普遍较高,但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其学习水平不匹配,学习负担较重,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不高等。由此可见,教育质量的高位稳定,一定程度上是以师生高昂的劳动代价换取的。此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包括学生被动学习者多,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作用较少呈现;教师的理念和专业素养还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教育观念有待更新,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能力需要提高;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比例与“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还有距离。名师、骨干教师尤其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力度还需加强。因此,面对困境,杨浦区需要在区域层面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学生和教师的个性与潜能的发展,以及教育愿景的形塑。
4.面向学校和学生的督导评估,需要评价方式的重构与创新
就杨浦区的督导评估体系而言,学生和学校的多元评价机制有待健全,对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学生学业评价较多停留在考试分数上。这种过分追求分数化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和教师对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视,师生迫于外界分数压力不能形成自由开放的思考氛围,既不利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也不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创新素养评价项目的应用和推广还处于研究阶段,“学生综合素养的校本化评价”项目刚刚起步,评价体系中还存在教育评价实践中的指标体系与实施方案如何科学有效地衔接的问题,这也迫切需要区域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实现区域教育评价方式的重构与创新,从而提升区域整体的教育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