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为传统行业插上“网络”的翅膀,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而“互联网+”在教育行业的主要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
网络资源具有无限扩展性。一台微机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成为整个网络资源的享有者,可以随意访问各种学习资源。网络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即可以同本校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同世界上任何接入互联网的人进行沟通。因此创新班主任培训机制项目的推进必须放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设计和考量,我们可以利用现实的教学环境和“班主任学习平台”的“虚拟”教学环境互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班主任专业化学习,这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平台扩大效益
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尝试探索通过利用当下最流行的“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平台”为区域内班主任搭建更多信息互递与交流的平台,招募后台维护志愿者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打造具有品牌辐射效益的“微信平台”,每日推送区域内班主任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可利用微信搭建“新班主任的答疑平台”,开拓网络专业发展新途径,与此同时记录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轨迹,拓宽交流渠道,扩大影响力。
(2)打造班主任网络“翻转课堂”
也可以尝试探索打破传统的讲座式宣讲的模式,通过视频微课程传播、网络互动交流等创新形式,将宣讲团的“八大实务课程”和论坛辩论的“案例分析”这些优秀的课程与经验录制成慕课,上传到视频网站,让更多的教师学习这些课程与经验。网络的传播力是不可低估的,真正做到让培训无时不有,无时不在,更好地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3)尝试更多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客户端课程软件开发
为了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尝试研发“随身课堂”,制作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客户端软件。这款软件可以集合多种功能于一体,如线上优秀课程观摩、论坛互助分享、我的班主任日志等板块,给班主任提供随时随地学习、分享的平台。也可以开通家长和孩子对教师的“点赞系统”,丰富班主任的激励途径。
(4)让培训课程更具时代性
第四教育署班主任培训课程的成功研发,就现阶段而言已经极大地满足了班主任的个体需求与各基层学校的共性需求。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培训课程研发不会就此止步不前。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还要不断收集身边鲜活的案例充实到已有课程中,使培训课程更具系统性,也更符合时代性。
随着浦东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各个层面的交流越来越多。因此,这需要区域班主任培训机制不断革新和完善,引领全体班主任拥有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教育,走科研兴校之路,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走国际化融合之路。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具有时代的特征。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形势,改进和完善班主任队伍培养的现有模式和机制,不断探索班主任队伍培养的新方法、新思路,使区域内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把对学生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