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除传授“六艺”外,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
孔了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第八》)兴,就是兴起、勃发、激励,“兴于诗”就是受到《诗经》的感染而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立,就是立足于社会,“立于礼”就是指以礼规范行为,树立道德,从而立足于社会。成,完成、达到,“成于乐”就是指以音乐来陶冶性情,涵养人的高尚人格,完成学业,最终达到全社会“礼乐之治”的最高境界。这里,孔子不仅只是把《诗》、礼、乐作为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用《诗经》来激励学生的志气,用礼来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立足点,用乐来完成学生的人格修养。“《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第二》)在学《诗》之中纯正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品质;用礼来约束,检点自己的言行,使道德臻于完美;在乐里受到高雅的陶冶,涵养高贵的人格,净化自己的灵魂。
仅以《诗》为例,看孔子是如何看重《诗》的道德作用的。孔子的学生南宫适,反复读《诗经》中的“白圭”的诗句,孔子就把其兄孔皮的女儿嫁给了他。“白圭”是《诗经·大雅·柳》篇中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言其白圭上的斑点,还可以磨掉,言语中的错误,不能收回,不能挽救。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南宫适反复诵读“白圭”,说明他是一个刻意追求小心谨慎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轻易犯错的,所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可见《诗经》在孔子心目中的教育作用。
在《论语》中有两处记载孔子教育儿子伯鱼。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第一次,是从整体上谈《诗》,孔子教育儿子伯鱼:“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诗经》会教育人立身处世。第二次,从《诗经》中的具体篇章而言,孔子说,如果人不学习《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就好像人面对墙壁立着,比喻被阻挡而无法向前,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孔子认为《周南》和《召南》中有许多修身齐家的道理,不学习,就会寸步难行。孔子教育孔鲤学《诗》,虽然都是从文道结合来讲的,但主要是从“道”来讲的,注重《诗经》所发挥的德育的作用。
对“礼”的教育也是这样。同是上面的陈亢问于伯鱼的“子亦有异闻乎?”的这则记载: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教育理念的内容,孔子再一次对孔鲤提及它,说明学礼对修身的重要性,向儿子强调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都不能立足,它不仅仅是学习完备的礼仪礼节,更重要的是让伯鱼明白学礼的德育作用。
在《书》《易》《春秋》中,孔子也一再强调德育的作用,这里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